<p>照片:奉建华先生摄于黄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边的山,那边的收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受视觉的影响,还是受心理的影响,我看都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外国的绘画艺术上的透视法就是由大而小;中国画则不然,是以大望小的绘画艺术,不受视线的限制。然而现实生活中确实难以通吃,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去过庐山和三清山,不等于就去过衡山和黄山,虽然这些山都于江西相邻,但没有去过,就难以体会那边山的情形气势,从眼界讲,从心理讲,都难以道出游览那边山的真情实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边的山,黄山,会是如何的呢?黄山有一棵松树,叫做迎客松,瓷板画中常见,报刊画册中常见,松顶平阔,松枝舒展,长长的松枝如同手臂,向走近它的来客打招呼,所以人们就叫它迎客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去黄山看什么?看云海。云海苍茫,云海翻腾,云海变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去黄山看什么?看日出。曦光初现,天地泛白,渐渐地云海处裂出红光,红光渐渐地扩大,终于红透半边天,终于山川秀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云海、日出,这壮丽的景观在泰山也有,在庐山也有,在峨眉山也有,但是只在高山峰顶可以看到,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喷薄欲出,什么叫气势磅礴,在海上,在平地,怕是难以企及的,怕是难以感受的。那么,既然在每一座山峰上都能够看见云海,看见日出,那么云海与日出是否就为寻常了呢?是不是就不会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了呢?是不是就不用再一次地登攀那边的山了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啊,不,不一样的。当你在登山的时候,你的年龄是不同的呢,你的生活情况是不同的呢,你的心态也是不同的呢,何况你不会一个人去登山吧?那么与你同行的朋友给你登山的影响也会不尽相同的。记得前年我登峦山峰的时候老想打退堂鼓,可是在友人冯春忠先生的鼓舞下,歇了几口气,还是撑上了山顶。有了登顶的劳累,登顶的激情,才会有登顶想看到的愿望,愿望再化作气象,像农民每年的一次劳作后收割庄稼一般,那时所看到的气象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壮观景象了,而是自然景象与心象的融合,你所看见的云海是你的收获,你所看见的日出是你的收获,你能不感受到它的壮丽它的辉煌它的无与伦比的伟岸吗?登山就是一次收获,一次不同寻常的收获,那边的山因为你的到来,给了你的不一样的收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朝李华没有参加战争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古战场文》,宋朝的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但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岳阳楼记》,这都是移情与物的典范,是不可忽视的。是的,人的情怀凡有所存,一经际遇,必有所发,然后汇于文章,发出金石之声。我的笔力有限,但见到友人奉建华先生拍摄的黄山照片,还是感触良多,遂作文以记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