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审美是不是存在一种本能的认知平衡?

秩序归来

在这个深秋终于在朋友的引领下,来到向往已久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参观。作为证明中国夏王朝的确存在的证据,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可谓蔚为大观,从城池到各种文物让人目不暇接,足以让人信服这里就应该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都城无疑。 二里头博物馆 在参观过程中,除了对这些精美的展品感慨不已外,我却被几件特殊的陶土器皿深深的吸引住了。它们完全没有我们通常见到的古代陶器那种与现代器皿完全不同的造型和装饰纹样。而是像极了我们现在最为常见的所谓马克杯的造型。 这就像我们现在喝啤酒的啤酒杯 喝茶用的茶杯 看见这几件与现在杯子造型几乎一模一样的奇怪的杯子,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国宝,战国水晶杯。此杯通体透明,呈上宽下窄状,杯底又略放款加厚了一点,一看就是为了保持稳定专门这样设计的。如果此杯放在你的桌上,恐怕你一点也不会被它吸引,你一定认为这只是一只被人用过的普通玻璃啤酒杯而已。 杭州历史博物馆国宝级藏品“战国水晶杯” 据当年参与挖掘杭州半山战国墓的,杭州历史博物馆的好朋友介绍,当年在发现这只杯子的时候,大家以为此墓已经被盗了,这杯子是盗墓人留下的。后来正是因为这位朋友的认真,才发现这是一只罕见的,或者说绝无仅有的战国水晶杯,这才有了今天的国宝级文物。不然可能就会成为中国文物史上一个巨大的遗憾了。 二里头镇馆之宝“乳钉爵” <p>对比二里头的镇馆之宝乳钉爵,以及我们对传统古代器皿那种要么极其简单,并不考虑人体工学需要。要么及其繁复杂,繁复到让人不可理喻。比如“乳钉爵”何以要莫名其妙的加上两个乳钉。这几件造型优美,功能兼具的器皿真的让人为之错愕,不得其解。思来想去,只能自圆其说,胡思乱想着,或许在人类历史上可能存在第三种审美力量。既,与生俱来的审美天性,一种人与自然共生过程中获得的对美的感知的天然性。这种审美永久的潜藏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之中,无论过去和现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同一性,它强调的就是功能与简约并蓄。就像包豪斯提出的少既是多的概念一样。而这种审美,是人类对美的最自然的反射,是一种本能的,最朴素的感知,它会在人类的整个审美过程中不断的平衡审美的天平。当人类过度的强调那种脱离实际功能,一味追求过度装饰,比如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走向极端的审美出现时,这种审美意识就会出来平衡人们在欲念下对美的过度主张,用最朴素的显现来引领人们走出欲念之下,对美的偏见。这几只杯子与今天的杯子撞衫,莫不正是审美本真的遭遇。</p><p>而这种显现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屡屡出现,最典型的就是明式家具与现代包豪斯家俱的遭遇。它是不是中式家俱在唐宋家具大行华贵之风后的一次简约实用美的回归,是一次中国式的少就是多呢。</p> 飞机上混乱的思绪影响下的胡思乱想,贻笑大方了。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