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indent-1">2020年11月27日—29日,在常州顺利开展了第30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我校教务主任王善惠老师带领我们四个校区的老师去参与本次活动,近距离接触名师名课,名思想。本次大会邀请了众多学术界的大咖来为我们讲解数学本质,如何更好的上好课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p><p><br></p> <p class="ql-indent-1">作为新老师的我,之前在自己的小圈里来回转,而且教学方法固定,讲授内容死板。当经历了这三天的观摩与学习,打开了我的眼界,原来,数学是可以玩中学,在不经意间就打开了知识的大门。</p> <p class="ql-indent-1">这次的安排不仅有现场上课,还有教育专家对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不同讲解,相互穿插,悟透本质。</p> <p class="ql-indent-1">首先,由强震球老师率先开启了本次活动的第一节课。强老师此次执教课《1厘米有多长》,这节课在平时所讲的内容很少,感觉没有什么可讲的。观摩强老师上课,才发现,并不是课本内容少,而是身为老师自身教学思维的固定与狭小。</p><p class="ql-indent-1">在教学开始,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了解生活中用自己的身体如何量长度,捎带出了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拃”、“一庹”、“一步”。随后展现不同长度的木棒,由大到小一次让学生感受,最后引出课题“一厘米”。</p> <p class="ql-indent-1">在用手如何表示1厘米时,用“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1厘米”这一句可爱又形象的话,引导学生并让学生与实际1厘米做比较并订正。亲切的话语,缓解了学生们的紧张气氛。</p> <p class="ql-indent-1">学会认和测量是重难点,结合教学工具,学生认读1厘米并在辨析尝试中,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整堂课,强老师始终遵循知识和工具之间的密切联系——测量工具就是知识的集合。深有感悟,悟透本质。</p> <p class="ql-indent-1">如今,整个社会的的教学条件是越来越好,难免会有些地区经济条件还达不到计算机话教学。此次活动,我也开拓了眼界,利用现有的APP作图软件,来讲解几何题。</p><p class="ql-indent-1">丁志根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严谨而前沿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学生通过APP自行操作,多种尝试进行不同分割与拼接,得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规律与方式。学生展示自己方法时,也不需走上讲台,而是学生自己的iPad上面的内容投屏到大屏幕上,方便快捷。</p> <p class="ql-indent-1">再多的高科技辅助教学,也是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而不是只要单纯的结果。丁老师在学生们讨论与操作的过程时,随时观察学生的言行表情。</p> <p class="ql-indent-1">课后,丁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他们最近几年一直研究与实施的教学方法,基于互联网式教学,可高效率了解学生们的错误概率与知识点的难易。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接触到这些有利于学习的资源,利师利生。</p> <p class="ql-indent-1">作为学生,遇到学问渊博的老师是幸福,但遇到既有学识又有风趣的老师,那是孩子们一生的幸运。这次我作为学生来聆听资深老师们的讲课,有幸听到罗明亮老师的课,他所执教的课是《认识负数》。</p><p><br></p> <p class="ql-indent-1">整节课都是在明辨中学习知识,由“有见过负数吗?”开启了整节课。学生的想法超乎了老师们的预想。当问之“假如世界上没有负数可以吗?”这一问题,学生们的激烈辩论开启。有的想到了冰箱,有的想到了南极北极,有的还想到了以地球表面为分界点探讨距离。孩子们的想法是我们无法衡量与预估的,要放开孩子们的想法,可以异想天开,可以独立特行。</p> <p class="ql-indent-1">罗老师的课件也很有意思,话题二字作为题目,书法式的文字,放大,无其他多余的解释,留给孩子巨大的思考空间。</p> <p class="ql-indent-1">其中,罗老师在课堂中的语言组织和表达也是我学习的方向。“举手回答问题,回答对的表扬,回答错的也表扬,表扬的是勇气”,“纠结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两句话记忆深刻,以后也要这样夸夸我的孩子们,激励他们在快乐中努力学习。</p> <p class="ql-indent-1">如今课堂都使用外媒体课件,而俞正强老师确一支笔走天下,实属厉害。执教《面积的认识》,通过学生们的一争一辩,一问一答,了解了面积的本质,是撕不下来的。此外,不仅仅是学了面积,还与体积和长度相区分,无形中辨别重难点。</p> <p class="ql-indent-1">“你现在心有所感”是俞老师整堂课最爱说的话,每解决完一个问题,就会问学生。实则,也可以反过来问老师们心有所感,可以感悟学生在整个课堂一言一行的表现。</p> <p class="ql-indent-1">在观摩徐长卿老师执教《乘法分配律》的课时,深切感受到了徐老师的幽默艺术,可以说是被教学耽误的相声演员啦。舒适的笑容,轻松的教学,自我感觉像是与学生进行表演一出小品。设置穿越情景,与学生握手的过程中展示分配律的重难点与规则,同时也渗透了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问候礼节。</p> <p class="ql-indent-1">整堂课在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后,根据两个练习题来突出在数学中也有捷径。我们首先是要学会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在不同情境中要选择更简便的学习方法。</p> <p class="ql-indent-1">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执教课题是《射线、直线和角》,张老师大胆出新,打破以往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完全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辩中明。</p> <p class="ql-indent-1">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学生们在自学的过程中也开拓出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射线能与直线组成角吗?能找到多少角呢?”,“两条线段能组成角吗?”,“两条直线能组成角吗?”,“直线为什么没有端点?”等等一系列的新问题。原来,学生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他们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与想法,也想探讨超出课本上限定的内容。</p> <p class="ql-indent-1">数学教育的领头人吴正宪老师,也亲临现场进行教学。这次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手工制作的教具,回归课堂最初的模样。</p><p><br></p> <p class="ql-indent-1">之前也听过其他老师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但吴老师对这次所教的内容进行创新,结合了大单元的方式并打通年级之间的隔断墙,深透理解分数。在这三年级学生中讲分数是分出来的,是对数的细化。而且在这堂课中,没有强调“平均分”,是将倍数与分数相联系,加深分子分母的理解。</p> <p class="ql-indent-1">针对这节课,吴老师给予我们分析为什么这么上,也有台下认真倾听的老师反问吴老师,这就应了那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像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在讨论中清晰知识,我们老师也要在明辨中理解知识。</p> <p class="ql-indent-1">此次活动未能听到大单元讲解,略有遗憾,若能补上,会有更好的收获。</p><p class="ql-indent-1">慢慢尝试,踏实成长,能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