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示范、指导、辐射”作用,胡忠阳名师工作室从初秋到入冬,进行了一系列的备课、研课、磨课,最后进行了一系列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p> 胡忠阳老师《课桌有多长》 <p> 首先进行展示的是工作室的主持人胡忠阳老师。</p> <p> 这节课从三个小朋友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入手,引发思考:同样的书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从而得出结论:要统一测量标准,要用测量工具——尺子,进行测量。通过观察直尺,发现数字、刻度线、cm等,重点强调0刻度表示起点,cm是长度单位厘米的字母表示形式,接着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说说生活中的1厘米。在判断四只小熊测量铅笔有多长操作是否正确之后,总结测量方法。学生开始第一次测量活动,先估测铅笔有多长,再用直尺进行测量。然后学生进行第二次测量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课桌有多长,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先估测,再测量,还要说一说测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完成两次测量之后,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最后完成测量一条线的长度及画出4厘米长的线。这节课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实践操作的能力,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课堂上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渐进入深度学习。胡老师还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了钢卷尺、软尺等测量工具,学生真正地合作测量了课桌的长度,让学习真实地发生。</p> 张红老师《周长练习课》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张红老师执教的是一节练习课课,张老师的课堂开放,她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一张学习单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不同之处,在磕磕绊绊中擦出思考的火花,让学习真正发生!</p><p><br></p> <p> 张红老师的课从生活实际入手,把练习四的习题改编成与我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系列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生活兴趣。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p><p> 一、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p><p>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画一画,描一描体会周长的概念。</p><p> 二、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p><p>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张红老师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p><p>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p><p> 张红设计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由于这一内容或概念的教学时间上比较充裕,所以后面相应地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应用比较充分。</p> 刘华老师《比的化简》 <p> 刘华老师为大家展示的是《比的化简》,刘华老师首先通过教材中创设的情境------那杯水更甜,让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比的意义写出蜂蜜和水的比,并求出比值判断两杯蜂蜜水一样甜,随后引导学生复习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后,了解比的基本性质。其次让学生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比的化简;或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区分不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对化简比和比值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p> <p> 刘华老师《比的化简》一课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p><p>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p><p> 二、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p><p>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化简比的理解,自己在练习中归纳化简比的方法…… 每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几乎都从学生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概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学的也比较主动</p><p> 三、练习层次鲜明,层层递进。</p><p> 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安排了模仿练习(化简整数比)、提高练习(化简小数比、分数比)、综合练习,循序渐进,使学生练而不厌,让学生一步步体验化简比的方法,为后面概括做了准备。</p><p> 刘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数学在课堂上自然生成,也使与会教师受益匪浅。</p> 李妮老师《扇形统计图》 <p> 李妮老师为大家展示的是《扇形统计图》一课。课堂之上李妮老师以静心的编排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节课堂经常纷呈。</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一、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 什么信息,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二、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教学时李妮老师通过提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获取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应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三、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李妮老师让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李妮老师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span></p> 孙玉娇老师《搭配中的学问》 <p> 孙玉娇老师为大家展示的是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本节课孙老师要求学生在进行搭配时要做到有序的排列,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p> <p> 为了突破重难点,孙玉娇老师从多方面想办法: </p><p>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把教学内容的例题串成一个故事情节,在帮小丑奇奇搭配衣服、搭配午餐和搭配路线中,处处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利用生活中的经验。 </p><p>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衣服搭配、路线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p><p> 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化、条理化,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p><p> 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孙老师让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p> 董颖老师《一共有多少天》 <p> 董颖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董颖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徐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p> <p> 董颖老师首先通过“一共有多少天”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巩固编制口诀的方法,体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数学走进生活,在课堂导入和习题的呈现方式中我们引入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卡通喜羊羊、美羊羊等,习题以“美羊羊、懒羊羊等卡通带出来的闯关游戏”串起来。这样学生学习和做题的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将自己设计成与美羊羊、懒羊羊等卡通相互挑战的角色,报着必胜的信念来完成每一道题目,进而提高了做题速度和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p><p> 数学知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大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特点,摒弃传统“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p> 曹殊研老师《分物游戏》 <p>曹殊研老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多个分物活动逐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p> <p> 曹殊研老师的活动设计分为三个环节。</p><p> 环节一:仔细观察,初步理解。</p><p> 环节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p><p> 环节三:动手绘画,举一反三.</p><p> 在课的开始,首先创设了动物园力饲养员为动物们分食物的过程,初步建立公平分物的概念。然后在第个环节给猴子分桃子,在各种分法中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公平”,让孩子感受到一样多的分法很公平。第二个环节给小兔分萝ト时让孩子们用小棒代替萝ト分一分,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分几次把萝ト分完,每次分几根萝ト都可以不同(即过程不同),但只要每次每只小兔分到的萝ト一样多,就能确保它们最后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三个环节借助小狗分骨头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图像表征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感知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重点理解第三种画法的意义,它沟通的是平均分与重复减法之间本质的联系。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操作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p> <p> 工作室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结束之后,工作室全体成员对系列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主持人胡忠阳老师对各位老师驾驭课堂游刃有余的能力表示肯定,也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通过此次活动,给胡忠阳名师工作室全体老师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收获,更多的是思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扬帆起航,越走越远。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更好的发挥工作室示范引领的作用,更好的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