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聚会

桃李春风一杯酒

<p class="ql-block">旧金山湾区小镇的公园里每周三都会有一些华人在这里聚会。这些华人看起来年纪都不小了,年纪大的六七十岁,最小的也得五十岁出头。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信息,抑或财米油盐,抑或家长里短,抑或在美新曲,抑或曾经的过去,滔滔不绝,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您瞧这位正在讲话的老妈妈来自郑州,显然黄河边长大的,一口正宗的河南话好像豫剧“朝阳沟”银环她妈似的。说起郑州的二七纪念塔,汹涌澎湃的黄河,河南的扯面一脸的自豪与骄傲。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居然把郑州周围的一些风景名胜诸如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都给郑州囊括进去了。您想少林寺天下闻名,当年一曲“少林少林”传遍五洲四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于嵩阳书院那就更不得了了,宋代理学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中国四大书院之一。老妈妈讲话的特点完全体现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自豪。</p><p class="ql-block">另一位满口湘音楚语的老先生来自湖南岳阳,别看老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精神头特别足,他是每周三华人聚会的组织者。老先生来美已经多年,周遭环境比较熟悉,大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和老先生聊聊。老先生对这些聚会的人们也都非常熟悉,那个即将回国,哪个刚刚到美,来自中国那个城市简直如数家珍。老先生还是个热心肠,有求必应尽心帮忙。据说十几年前是部队的一个团长。</p><p class="ql-block">那个正在说羊肉泡馍油泼面岐山臊子面的无疑来自陕西,你听一口正宗的老陕土话:额们陕西的十大怪那是聊砸来好滴很。锅盔像锅盖,面条像裤带,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做蹲起来,油泼辣子一道菜。。。额们陕西燎的太。这位来自陕西的老人一席话简直就是相声里面的一个贯口,不过是正宗陕西味的。有人问,你刚才说的房子半边盖是嘛玩意儿?陕西窑洞呗,还没等陕西那位老人解释旁边有知道的就抢着给解释了。</p><p class="ql-block">你们陕西是个好地方,但是俺们东北那疙瘩也不赖呀,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子管够造吃起来多解馋。早年间看过“林海雪原”小说或者看过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都知道俺们东北也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十八岁的姑娘叼一个大烟袋。说起来这都是老早年间的事了。尤其窗户纸糊在外,早就挑水的回头过井了。陕西话刚落听东北腔又接在后面响起。这位讲一口东北话的老先生据说是赵本山老乡来自大城市铁岭。</p><p class="ql-block">您扫听扫听,要说这小吃儿您还得说咱儿北京,京八件,炸酱面,炒肝,爆肚,褡裢火烧。这一口正宗京腔的老大爷毫无疑问来自北京。您北京那叫嘛小吃,就那最有名的嘛豆汁儿老难喝了呛你老一跟头。这海河边上天津卫的老婆婆挤兑了老北京一句。就因为豆汁儿外地人不待敬我刚才都没敢说。大家一听哈哈大笑。我们胡建武夷山大红袍茶叶多有名,这是一位来自福建的老妈妈的一口正宗的福建话正在胡建胡建。至于四川话湖北话江浙话更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这些说话南腔北调的老人们您可别小瞧,他们的儿女大都毕业于美国名校,不是在硅谷搞IT的就是做律师的,要不就是一个doctros。至于在国内读书的学校不是北大就是清华要不就是中科大再不就是复旦和交大。这些老人不是本地土著华人,而是来自中国天南地北四面八方到美利坚来探亲的大陆客。这些老人大多由于子女在美工作或求学的原因,万里迢迢漂洋过海来到美利坚和子女团聚。有的长期居住有的短暂停留,每周三的聚会是他们一周最高兴的时刻。这个周三聚会的组织者据说就是那位来自湖南的老先生。这些老人们来到美利坚由于语言不通生活多有不便,碰见黑头发黄皮肤操中文腔的华人就显得特别亲切。而周三的聚会好家伙一下子在公园里就遇到这么多的同胞老乡,好像失联多年又重新找到组织一般高兴。又找回了在老家老哥们老姐妹跳广场舞的感觉,就好像在小区遛弯儿碰见邻里同事一般亲切,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那话匣子打开那还收的住,七百年古八百年糠就一个劲儿的往出翻腾,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他舅木头,木头他舅,那亲切的乡音仿如长长的丝线不绝于缕的歌谣连绵不断。</p><p class="ql-block">小小的公园,微风轻拂,绿草青青。天蓝云白的风光里居然存在着这么一个温馨也不是那么一个引人注意的角落,但是这些来自中国的老人们在这里找到了熟悉的乡音,交到了新的朋友,在这里找到了几十年大致相同的生活回忆。相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语。时光已经接近中午了,聚会已接近尾声,但人们似乎谈兴未尽,浓浓的乡情,绵绵的话语依然在持续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