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夯实教师深度研修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助推城乡协同发展</b></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为进一步落实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加强共同体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11月13日,贵州省小学数学张武永乡村名师工作室在道真县棕坪学校开展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结对签约仪式暨“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第六小学校长邓小松、工作室部分人员及两校教师代表共50余人参加活动。</span></p> <p> 签约仪式由棕坪学校副校长张德勤主持,棕坪学校校长商瑞致欢迎辞,第六小学、棕坪学校签订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结对协议书,张武永用“感谢、感动、激动”表达感受。</p> <p> 邓小松就两校开展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思想上要站高位、高站位,统筹规划,抓实抓好相关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教学实践探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教学上的能手,行为上的先锋;三是要以城乡协同发展共同体为载体,加强校际之间教学教研工作的沟通交流;四是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挖掘学科优质资源,以研促教,以研提质,共同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p> <p> 张武永从自身的成长经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夯实深度研修、助推教师发展》为题与大家分享在教学教研工作方面的做法和感触。张武永指出,<b>教研活动开展要多元</b>,目的在于教师发展;<b>教研队伍培养要倒逼,</b>要强化教研管理队伍的学习担当、过程体现和督导,从而倒逼教师成长;<b>教师研修成长要运算</b>,要推动教师敢于定位、敢于表达、敢于展示、敢于协作、敢于引领,要引导教师做好发展规划的“加减乘除”;<b>校本研修方式要夯实,</b>要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改变传统评课议课的缺陷,评价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提升教师研修的深度。</p> <p> 课堂教学展示分“送教送培”“同课异构”两部分进行。数学学科课堂教学部分以“送教送培”形式进行由张武永工作室承担,分别由玉溪小学钱贵红执教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民族小学韩福平执教四年级数学《数字编码》、第六小学韩焦执教八年级数学《平方差公式》;初中部学科“同课异构”活动由第六小学袁姣、棕坪学校张兴珍执教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第六小学李淑芬、棕坪学校余露勤执教八年级地理《中国的土地资源》。</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韩福平老师执教观摩课《数字编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钱贵红老师执教观摩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李淑芬老师执教观摩课《中国的土地资源》</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袁姣老师执教观摩课《智取生辰刚》</span></p> <p> 教学中,执教老师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实施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注重学习方法展示,善于从生活实际入手,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引导学生复制经验解决问题,展示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真正做到送课堂、送方法、送思想、送理念。</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小组合作学习</span></p> <p> “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评价分文科组和数学学科组进行。文科组由第六小学初中语文教研组长邓祎主持,围绕“古体小说课文如何长文短教、小组合作如何有效进行”开展评议。数学学科组由第六小学高段数学教研组长韩伟主持,大家围绕“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如何用生活教数学”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p> <p> “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评价</p> <p> 听取大家发言后,张武永就数学课堂教学提出四点建议:<b>一是数学课堂要注重建模数学,</b>渗透模型思想,课堂展示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b>二是数学教学要构建生活数学,</b>所选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贴近内容、贴近生活,要敢于用生活来教数学;<b>三是数学活动要研究价值数学,</b>没有研究意义的知识点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要结合实际优化导学案的设计;<b>四是数学提问要凸显表达数学,</b>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目的性,教会学生表达,学会引导学生有序思考。</p> <p> 此次教学研讨活动,以“工作室+学校”的方式,以“送教送培”“同课异构”的形式,全方位交流,深层次融合,达到优质资源共享、城乡协同发展、质量共同提升的目的,为共同体学校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