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教育者知道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是容器,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一走进教室,就能觉察到这个教室的味道。课堂教学的某些部分是永远无法被计划和预测的。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情境。教育者会融入临场行动的教育机智和智慧。</p><p>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特性,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初中生,随着生活范围不断扩展,信息获取渠道广泛、庞杂,容易被不良信息带偏、带跑。一般课堂教学方法中的讨论、探究、辨析大部分属于单方面、浅层次、封闭性、零散性,而我们应该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开展中、在自主辨析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p><p>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总是简化为灌输知识,“填鸭式的方法占了主导地位,”老师是整节课的“主人”,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活力。新时代,我们应该积极转换角色,明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法治学习的主人,一切活动围绕学生进行,以引导为主,而不是简单的灌输,从而激发学生法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p> 每一堂道德与法治在新课导入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法治教育效果;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做到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只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 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