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来过的那些地方

午夜狂奔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总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整日奔波于繁华都市的我们,似乎早已忘却了生活最初的样子。如果生活没有点小确幸,那我们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面包要有,诗和远方也要有,是时候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了。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钢筋混凝土,带上美好的心情,用相机记录下旅途中点滴的美好,为自己而走,为心上路,在行走中感知这个世界,这不仅是旅行,更是生命的意义。如果您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旅行就请您跟随我的镜头,一起去看看2020、利用20天假期、行程一万两千多公里、我的长途旅行记录、我的万水千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扎尕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益哇乡“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扎尕那山位于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甘南“九红草原风光路”掠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诺尔盖草原――地处黄河上游的大拐弯,它是在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一个相对断陷下沉的低凹地,四周群山环抱,所以也成了黄河上游一些大支流如黑河、白河、贾曲的汇流处。由于气候寒冷湿润,蒸发量小,排水不畅,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有利于沼泽的发育。诺尔盖草原形成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诺尔盖沼泽,沼泽面积占全区面积的20%-30%,泥炭平均厚约1米左右。从而成为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的长征在四川滞留的时间最长、经历的地区最广阔、面临的环境最艰险、进行的斗争最卓绝、付出的牺牲也最大,所有这一切,都在世称“松潘草地”的若尔盖草原得以集中体现。据史料记载,约有一万多红军将士长眠于草地(主要分布于若尔盖县的镰刀坝、包座牧场、班佑草地及红原县的色既坝、龙日坝一带),红军走进草地时几乎濒临绝境。人们常用“诺尔盖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句荣耀的话语,来说明诺尔盖与中国革命的非凡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其丰富而厚重的含义则不仅是说悲壮的红军长征“过草地”是在若尔盖、更在于说明巴西会议使得党和红军摆脱了政治困境;包座战役打通了胜利北上的道路,高原的牦牛、青稞救援了红军“三过草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瓦切塔林――瓦切经幡群位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乡,此地是一丁字路口,北距黄河第一湾60公里,南距红原县城40公里,往东150公里可去松潘县的川主寺。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这里有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瓦切塔林,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经幡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图腾,它是在布、麻织品上书写经文,然后将其插在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其意义为用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经幡在藏区的插法各地也不尽相同,红原瓦切的经幡是围成-顶园帐篷似的,而且瓦切经幡群面积之大也为藏区所少见。在经幡群旁边还有一片白塔和转经筒,常有藏胞在此转塔、转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距马尔康县城7公里的卓克基镇西索村。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梦笔山――距马尔康县城30公里,位于卓克基乡南与小金县交界处,呈东西走向,山势平缓,最低山口海拔3900米,最高峰海拔4470米。梦笔山垭口是县城通往小金县的唯一通道,也是1935年6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川西秘境玛嘉沟,一个失落的世外桃源,玛嘉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两河乡大板村境内,东距两河口镇8公里,西距马尔康市60公里。 是一处景色优美但未完全开发,还处于比较原始状态的景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玉隆拉措――位于德格县境内的雀儿山下,川藏公路侧,距甘孜县城98公里,距德格县城100公里,海拔4040米,平均深度10米,最深处15米,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蚀湖。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湖尾流出的溪流为措曲河源头之一。玉隆拉措汉语为新路海,“玉是心,隆是倾,拉措是神湖。相传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英雄格萨尔爱妃珠姆来到湖边,被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幽静的环境所吸引,徘徊湖边流连忘返,她那颗眷念美丽河山的心犹沉海底。后人为了纪念珠姆,取名为玉隆拉措。</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玉隆拉措由于正在修建景区设施,故对外关闭无法进入,还好距离公路比较近,因此只能用镜头远距离记录一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德格县圣仙沟无根瀑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雀儿山隧道――位于四川省甘孜县至德格县岗托乡之间,东距成都约900公里,西距西藏地界约150公里,是317国道(川藏公路北线)的组成部分。雀儿山隧道工程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6年11月10日正式贯通,2017年9月26日正式通车。雀儿山隧道的成功建设,足以证明我国公路隧道勘察设计和施工水平成功跻身世界顶尖行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佛语云:佛性本自具足。旷野之上,摊开双手,舒展双臂,迎着那光、那风,听山谷中阵阵梵音回旋,背着行路的包袱落地,融在这浩渺天地间,我们与自己相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你听过西藏的大昭寺、色拉寺、甘丹寺,但是你可能没有听过孜珠寺,她可是苯教最具影响力的具象所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雄鹰一般凌驾在4800多米的山尖!穿过一段猿猴都发愁的峡谷,继而在一路攀升的盘山公路上奔驰半个多小时,这才仰望到来自藏民族最原始的宗教殿堂――孜珠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孜珠寺: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本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其所在的孜珠山更是苯教传说中的四大神山之一(其余三座分别是阿里的岗底斯山、林芝的苯日神山、玉龙的梅里雪山)。</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苯教是藏区最原发、最古老的本土宗教,对早期藏族社会的文明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佛教传入西藏的漫长过程中,除了政治上的扶持,还因为它吸取了很多苯教的内容,才最终扎稳了脚跟,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也不同于中原的地域性很强的佛教流派——藏传佛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曾经如此显赫的本土宗教在遭到外来宗教的强烈冲击后几至踪迹难寻。因此,孜珠寺的存在就有了极其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现在苯教教学体系最为完备的寺庙,还保存了大量的苯教经书、宗教仪式和法具器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孜珠寺活佛丁真俄色仁波切说过一句话:“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缘分的人……”即使是西藏本地人,也很少有上过孜珠寺的,因为它太过偏远和险峻。它一头扎入莽莽念青唐古拉山最深处,矗立于高耸入云的险峰顶端。以前,从山脚到山顶骑马需要大半天时间,现在虽然修通了一条简易公路直达寺庙,但也只能在天晴路况好时才能通行,一遇到下雨,即便是本地藏族驾驶员,那是打死也不走的路。所以,在以路险著称的西藏,上孜珠寺的路当算是险中之险了!当海拔上升到将近4800米时,孜珠山那奇异陡峭的山峰出现在我们眼前。那些山峰的形状罕见得让人吃惊,在西藏几乎没有与之可比的!孜珠寺的主殿就坐落在它们的下方,另有一些修行小屋镶嵌在它左边的山体岩壁之上,错落地悬挂在那里,充满了神异的气氛。仔细看,能发现山峰顶端停留着一些秃鹫,如雕塑般伫立不动,几乎与山峰连成一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孜珠山也叫孜珠六台山,意为一个有6座山峰的巨大山体,六座山峰分别象征6种形象:第一座山峰是一头獅子;第二座像一只大鹏鸟;第三座是一个大喇嘛在教小僧人念经;第四座是一把刀子;第五座像一个三角架;第六座是月亮和太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目前 苯教寺庙主要分布在西藏的,日噶则 那曲 昌都 阿里几个地区,有意思的是苯教的,转经和转山都是逆时针方向,至今山顶上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修行的痕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孜珠山异峰突起,瘦石嶙峋,像极了久经风吹日晒雨淋的老人五指,孜珠寺就在这高可触天的“五指山”中长燃着酥油灯,长诵着经声。任由背后的云千变万幻,孜珠寺淡定从容,岿然不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孜珠寺是古老苯教寺庙,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在藏语里,“孜珠”意为六座山峰:如意珍宝、无垢水晶、能见空性、遂心所嘉、不变雍仲、极大顶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佛祖辛绕弥沃在弘扬佛法时,曾在孜珠山传法,给予巨大的加持,并且授记,预言这里会有许多利益众生的大成就者出现。</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远远看去,贴在崖壁上的一间间小屋子便是修行洞,一位位修行者从这里走向了大智慧,此外,孜珠山的圣迹比比皆是,岩壁和洞穴里自显的佛像、坛城、真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孜珠寺将如此丰富的苯教宝藏集于一山,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在冰天雪地里,还有如此之多的信徒来这转山朝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蓝得耀眼的空中飘着大朵大朵棉絮般的白云,看似轻盈的白云似乎想要扑向地面、和那皑皑白雪合为一体,千沟万壑的土山又呈推挤后退之势,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善男信女心中的信念战胜了一切,她们踏着“咯吱咯吱”响的雪花,一步一个脚印走向那金色的转经筒。雪白画面里,那黑色的身影是最迷人的风景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就连迎面走来的喇嘛们都是一道靓丽风景。苍茫雪地里,一件件红色僧袍醒目而热烈,喇嘛们脸上无一例外被晒成了高原红,和僧袍的颜色相互辉映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看着他们谈笑风生的模样,内心一阵悸动,反问自己,有多久没有这样笑过了?这些喇嘛,他们每天除了诵经,辩经等学习之外,就是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看似清贫,精神上他们却是绝对的富足。或许,简简单单才能无欲则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有空洞的山峰是孜珠山的第三峰,传说那个空洞是大鹏鸟穿山而过留下的,因为像一面悬空的镜子,可以照见世人之心,照见世间空性,所以第三峰又叫“见性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与西藏很多金碧辉煌寺庙比起来,它确实显的淳朴且独立,因为苯教一直崇尚苦修,所以苯教寺庙多建在险峻高山之上,远离世俗社会,便使其保持着寺庙原有的朴素修行氛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上苯教受到不少打压,然而三千年来,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孜珠寺都由于地处险峻高山远离人烟从而得以保全,诸多苯教佛法的经典、仪轨也在这得以幸存,例如每十二年演出一次的盛大神舞“极乐与地狱”。每逢鸡年,数以万计的朝圣者千里迢迢而来,齐聚这海拔4800米的雪域圣寺。神舞法会将持续半个多月的时间,先是念经十多天,经过诸多的祈祷、消业、祈福、超度等内容作为铺垫,最后一天才跳神舞。神舞“极乐与地狱”以“阎罗十判”为主轴,展示了善恶因果报应的规律。全剧共十幕,由修行深厚的僧侣们表演。剧情表现了阎罗王对善恶上师、善恶僧人、善恶官员、善恶平民、善恶女性共十人的罪福审判,形象地揭示出“极乐与地狱的选择取决于如何取舍善恶”的道理,告诫人们通过所积累的业力,善入善道、恶入恶道。生动逼真的表演会让芸芸众生得到当世的觉醒和心灵的重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何为“极乐与地狱”,丁真俄色活佛给出了深入浅出的回答:“神舞使我们发觉,无论今生与来世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和他人而没有自责和内心的恐惧便是极乐;内心的邪念与不可示人的自我折磨就是黑暗的地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孜珠寺,仰望巍巍群山,苍穹无尽,万物聚灵,心安宁而辽阔,生活不只是左右博弈,而是遇到美好世间万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世间万物都是随心随缘,能到的地方自然就能到,能见到的人自然能见到,孜珠寺万万年年屹立,在这六指山之间,如有缘自会相见,这就是西藏的“天空之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金色的转经筒闪闪发光,轰轰隆碾压着岁月。煨桑炉的青烟在空中飞舞,它的香味牵动着每一个信徒的虔诚。六字真言的诵读声,萦绕在寺院每一个角落。金色的佛像面露亘古的慈悲,人们手握念珠,用虔诚的心,为世间的万物求得平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回头望去,太阳正位于身后那座如同擎天柱的石峰上方,云雾中石峰的身影不正是一尊身形传岸的大佛吗?雪山在四周环侍,雄鹰在山巅盘旋,经幡在风中飞舞,它们都在共同守卫着这片本教圣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达姆寺骷髅墙――那令世人震惊的骷髅墙,庄严肃穆的天葬台,盘旋飞翔的鹰鹫,举世无双的天葬场面,形成一个神秘世界,吸引着无数有意或无意走上西藏高原的人。骷髅墙位于西藏那曲比如县境内,是用人头颅骨堆砌成的围墙,与天葬有关。是研究人类丧葬文化的绝好例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达姆寺天葬台院子的西、南两处各有一道门,一道“生门”,一道“死门”。(西门进入活人,南门抬进入尸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看见那个用木棒顶着的门没有?那就是南门,也叫死门,只有抬来天葬的人才可以进,活人走旁边的生门——西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骷髅墙的传说:保留死者头骨是在十三世期间,由比如县香曲乡缺代寺的打普活佛丹巴图库乌珠(又名白玛白扎)定下的寺规,具体动机至今尚不清楚。子文在书里写道,天葬师阿旺丹增说:把骷髅头留下来,砌成墙,无非是告诫活着的人,要多行善,少有俗念,无论什么人,死了不过如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地下用绳子索在一起的骷髅头是最近天葬的人,等它们被晒干后,放进墙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天葬:藏族地区最普遍的葬法,亦称“鸟施”,即让飞鸟吃掉遗体的意思。既然称之为“施”,就说明天葬也是一种布施和奉献。佛家认为,有形的生灵与无形的生灵(如饿鬼)都值得施以慈悲。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奉献给他们,是此生所能做的最后一件功德,对于修成正果,解脱超度大有裨益。天葬十一世纪时由印度僧人唐巴桑杰所首倡,现在是藏区最为流行和普遍的葬法。其程序包括,将尸体运至天葬场,天葬师一边肢解、切割,一边抛撒饲喂鹫鹰,以此做最后的供奉。佛家认为这是一种功德,可以赎回生前的罪孽,有利于来世投胎。为尊重藏民这一风俗习惯,西藏自治区政府曾发布法规,明令禁止在天葬期间围观、拍照等行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汉族人在亲人去世后注重“入土为安”,但是藏族人却是注重“回归自然”。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从小受家庭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对于他们这些佛教信徒来讲,死亡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精神与肉体的脱离只是六道轮回之中的一个过程。因此。西藏众多的丧葬形式都与佛教相关,是结合逝者的身份和死亡方式以及所处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仪式。他们用一生的爱恋与心意崇敬着那些养育他们的山脉、河流、峰峦、谷地和在这些土地上生活着的生灵,即使生命肉体死亡了消失了,也要成为一块让鸟儿可以食用的食物,他们把虔诚的信仰和不变的忠诚全都沉淀进这天葬的路上,那是他们认为舍身布施、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归宿,那是他们对自然赐于他们这一生的最后感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藏族同胞最终还是把一切归还于自然界,一切奉献于自然界。赤裸裸来,赤裸裸去。而在这里留下骷髅墙是时时刻刻告诫人们生与死没有更远的距离,只是一墙之隔。</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萨普神山 ――萨普神山,位于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羊秀乡,山脚下有圣湖冰湖。传说雪山群含有萨普、萨普的妻子、萨普的长子、次子、私生子、女儿、萨普的医生等诸多雪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来源于网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旅行家舒小简――曾经对萨普有过这些评价和描述:</b></p><p><b style="font-size: 20px;">1.这座名为萨普的神山,一旦横空出世,足以改变很多人看待山峰的审美观</b></p><p><b style="font-size: 20px;">2.我虽是为徒步连转藏区八大神山而进藏,可是,萨普在那一年给我带来的惊喜,大于藏区八大神山所带给我的惊喜的总和。</b></p><p><b style="font-size: 20px;">3.萨普就像隐居武林的绝世高手,若仍然藏身,武林平静。若是现身,整个武林都要天翻地覆。</b></p><p><b style="font-size: 20px;">4.萨普令我从此不再爱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萨普神山不仅仅以山而闻名,更因为山下的圣湖、草甸而彰显魅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神山下的撒木措湖每年藏历五月十五,都会有当地居民纷纷前来转湖祈福。据说,湖在每年藏历五月十五这一天会一夜之间湖水解冻,又会在每年藏历九月十五这一天一夜之间冻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山峰造型最特别的则是萨普的二儿子。天下很多山峰,都有角峰,诸如梅里、贡嘎、南迦巴瓦,被人们用上“三角形”、“金字塔”之类的形容词。可惜,遇上了萨普的二儿子,它们都成了“冒牌”,它们只是“像是”,却并不标准。萨普的二儿子,在特定角度下,是标准的等边三角形。这才敢说是完美的金字塔!等边三角形。大自然居然能够创造出如此完美的几何图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令人惊掉下巴的是,标准的三角形,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萨普妻子的私生子,同样也是三角形山峰!远观之时,私生子与二子这两座山峰,几乎遗传般长得一模一样,只是一大一小,洁白相依。</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日照金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实际上,总结只需一个词:独特。萨普固然很美。但令萨普惊世的,不只是美,而是独特。萨普的山峰造型独特:一大一小两个标准的等边三角形相依。萨普的冰川独特:山上冰川如高墙,水中冰川如极地。萨普的神话传说独特:藏地罕见的“希腊神话范”的神话故事。萨普的可以轻易到达、轻易观赏和它至今仍算是少有人至,也都让它与藏区诸位名山相比,显得特别。</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纳木错圣象天门――位于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青龙乡5村境内 ,圣湖纳木措北部恰多朗卡岛上,恰多朗卡岛上的圣象天门传说中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的莲花生大师降服了念青唐拉后,把纳木措许配给了念青唐拉,成了一对夫妇,在恰多朗卡岛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婚礼前一天晚上,由108个神通用一夜的功夫,修建的石门,石门形状似一头圣象从东北走向西南,专门为念青唐拉神山的过道而修建,人们把这个石门称之为圣象天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扎日南木措,藏语意为“华丽山天湖”。位于西藏阿里措勤县驻地东南。亦称“扎日那木措”、“特里纳木湖”、“帖里南木湖”。曾称“塔热措”、“措勤湖”等。近看湖水清澈透明,波涛起伏;远观,色彩多变,浩如烟海,好像镶嵌在羌塘大地的一颗巨大的蓝宝石,瑰丽无比!在这里,流传着扎日南木措形成的凄美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扎日南木措是一片大草原,富庶肥沃,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草原上有一个村庄,村庄内有一口水井,这水井是全村人的取水之处。因井里住着一个水怪,所以每次村民们打完水后都要将井口盖上。村庄里有一对夫妻,十分恩爱。一次,丈夫赶着驮队到日喀则贩盐。半年后返回时,妻子正在井里打水,听到丈夫的声音,一激动竟忘了盖井盖。一会儿,水怪趁机肆虐,井水漫过井沿淹没了村庄,淹没了草原。此时,莲花生大师抱着一包土从天边飞来,制住了井水泛滥,降伏了水怪。于是,扎日南木措也由此形成了,并增添了神祕的色彩。扎日南木措,系咸水湖,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海拔4613米。东西长53.5公里,南北宽约26公里,平均宽18公里,面积102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6米,最大水深5.6米,周长183公里。湖水透明度达2.45米。PH值9.6,湖水矿化度为13.9克/升,流域面积16430平方公里,是西藏著名的第三大湖。扎日南木措形态不规则,南北两岸较窄,东西两岸地势开阔。东岸湖积平原宽达20公里,沼泽发育;北岸和西岸发育有十道古湖岸线,最高一级高出湖面百米;东南部湖滨地带发育有三级阶地。湖区地处藏北高寒草原地带,气候寒冷、干旱,为纯牧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沙(民丰至轮台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木垒胡杨――以前看到的都是额济纳的胡杨林,阳光下一树树鲜黄的树叶伴着河流的灵动,美是极美,却不是我心目中三千年的样子,之后看到的轮台的胡杨林也是同样的茂盛鲜活,总觉得少了灵魂,直到我来到昌吉的木垒胡杨林,那种沧桑悲凉和不屈的感觉,我才找到了我心里胡杨的模样!&nbsp;走进胡杨林,如同走进一个艺术殿堂,大自然的造型师把它们塑造成得姿态各异,气势磅礴,身处其中,如同现在一个古战场,夕阳西下,这些倒下去的将士们铠甲披着金光,向你诉说当日的壮烈,让人心旌摇荡。 木垒胡杨,非常的“刚”,每一段躯干都非常有雄性张力,即时倒下,也是一棵英雄树。木垒胡杨林没有内蒙额济纳旗胡杨林高大,也没有轮台的胡杨粗壮,更没有轮台的面积大,但木垒胡杨林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胡杨林,据考证至少有6500万年的历史。总共约有胡杨3万株,树龄大多在200至400年。其中最粗的一棵树径达3·1米,被誉为“世界胡杨王”。木垒胡杨林可能不是最美的胡杨林,但绝对是最沧桑古老的胡杨林,它可能更能让人体会到胡杨那种千年不屈的品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去遥远的地方,去看从未看过的风景,去体会,本应一辈子都体会不到的事物。人生是短暂而美好的,应该做些特别的事,比如,旅行。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次完美的旅行体验,看美丽的风景,遇见自己,收获感动,寻找到内心的宁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何必管一片海,有多澎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何必管那山岗,它高在什么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只愿这颗跳动不停的心,永远慈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好让这世间冰冷的胸膛,如盛开的暖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旅人等在那里,虔诚仰望着云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咏唱回荡那里,伴着寂寞的旅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心中这一只鹰,在哪里翱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心中这一朵花,它开在那片草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旅人等在那里,虔诚仰望着云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咏唱回荡那里,伴着寂寞的旅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就停在这里,跋山涉水后等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永远在这里,涌着爱面朝沧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许巍《第三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的浏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