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常常想起你,我的战友们,</p><p> 你们是我心中最亲最亲的人。</p><p> 光阴匆匆过,不觉几十春,</p><p> 那时的歌,那时的笑,萦绕在我心。</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贺兰山的山峰呦刺破云层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回回井的山泉呦清澈透明哎……</span></p><p><br></p><p> 也曾苦练晨曦里,</p><p> 也曾巡演到夜深。</p><p> 台上风云起,台下泪满襟,</p><p> 洒下的汗,流过的泪,滴滴甜在心。</p><p><br></p><p> 常常想起你,我的战友们,</p><p> 年轻的脸庞绿军装舞台写青春。</p><p> 身披贺兰雪,何惧土与尘,</p><p> 心中的歌,脸上的笑,无悔是精神。</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爱马场哎我爱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马场就是我的家……</span></p><p><br></p><p> 也曾泛舟湘江上,</p><p> 也曾结伴天安门</p><p> 人生旅途远,幸为同路人,</p><p> 战友的情,手足的爱,铭记在我心。</p><p><br></p><p> 常常想起你,我的战友们,</p><p> 常常想起——那时的你,那时的我,</p><p> 那时的我们……</p><p><br></p><p> 这是我写的一首歌词,它讲述的是半个世纪前我和我的战友们在宁夏银川总后五七劳动学校宣传队的工作、生活经历,是我们自己芳华年代的故事。</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宣传队概况</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干校宣传队是一支业余文艺演出队,全称“宁夏银川总后五七劳动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根据一些老队员回忆,1969年三、四月间,为庆祝“五七指示”发表一周年,干校决定组织一次专场文艺演出,将所属校四队宣传队和军马场宣传队合并起来,在此基础上,又在干校其他单位抽调了一些文艺骨干组成了干校宣传队。此后,宣传队每年都要集中三、四次,每次集中的时间视节目排练和演出任务而定。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队员们都分散到干校各单位做自己原来的工作。</p> <p> 这两张照片是干校宣传队的前身之一军马场宣传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的集中是不定期的,通常都在有重大节庆活动或重要的慰问演出任务时。队员们从各单位抽调上来,先进行集中动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然后队领导和业务骨干们便着手研究排练内容、制定排练计划了,一般都是以创编新节目为主,同时复排几个在观众中反响较好的保留节目。与此同时,队员们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恢复性训练。排练计划出来之后,由队领导在全体大会上宣布每个队员参演的节目、在其中担任的角色以及排练的时间安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的宿舍是干校校部“五七广场”南面的一排简易房。男队员和女队员各住一个大宿舍,睡大通铺。有几个小点儿的房间用来作队办公室和创作室。有一个房间里还有一台缝纫机,是专门做演出服用的。我们的服装师叫李祖荫,大家都叫他“李师傅” 。其实下放干校之前他是总后军需研究所服装研究室副主任,是正经八北的服装设计大师呢。我们的很多演出服装都是他亲自设计制作的,穿在身上又合身又精致。队里开大会的时候一般在男队员的大宿舍里。到了后期,我们女队员就直接住在排练场里了,睡地铺,用一张大幕布把我们睡觉的区域和排练区分隔开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设有指导员、队长、副指导员、副队长各一名。前后共有7名同志担任过宣传队的领导。他们是王念五(指导员)、郁正鈞(队长)、康兰春(队长)、樊靖华(副队长、队长)、张振华(副队长)、张玉梅(副队长)、沈启新(副指导员)。</p> <p> 这位就是我们的王念五指导员。他从宣传队一成立就担任指导员,一直到干校撤销。</p> <p> 这位是宣传队的第一任队长郁正鈞。太帅了吧!八一厂应该把他挑去!</p> <p class="ql-block"> 这位是宣传队的第二任队长康兰春。</p> <p> 这位是宣传队的第三任队长樊靖华。</p> <p> 担任宣传队的领导当然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但也必须懂艺术、精业务、有绝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那么几把刷子。而这些在我们宣传队历届领导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我眼中他们是宣传队的灵魂,是宣传队内部大家公认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宣传队自编自演的节目,无论是歌曲还是剧本,几乎都是他们亲自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且出类拔萃。王念五指导员主工京剧老生,郁正鈞队长是队里的京胡琴师,樊靖华队长是队里的首席小提琴手。他们功底扎实,技艺精湛,很多专业团体的艺术家看过他们的表演都说他们的水平完全可与专业演员、演奏员媲美。此外他们还都多才多艺,每个人都会演奏多种乐器,在歌唱和表演方面也都颇有造诣。我还清楚地记得王念五指导员自己拉着二胡演唱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那一次我真的理解了什么叫做“悠扬”,那味道真跟吕文科老师一模一样!樊靖华队长是队里的“弦乐大师”,板胡、二胡都达到了独奏水平,小提琴更是他的强项。我记得那时候他偶尔来了兴致,会给我们拉上一曲《新疆之春》或《云雀》什么的,对我来说,那就跟听唱片似的,真是莫大的艺术享受了。此外,他嗓子还特别好,声音洪亮气息沉稳,他演唱的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具有“镇场”的作用,第一句一出口全场立马鸦雀无声,然后就是雷鸣般的掌声。</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1969年春-1970年冬的集中排练和演出</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根据一些老队员的回忆和队员张玉鹏的整理,宣传队共集中过9次,前后共有78名队员参加过宣传队的集中排练和演出。由于我只参加了后4届的集中,对前面5届集中的情况不了解,有很多老队员我都不认识,所以,我想就以我参加宣传队的时间为界限,分两部分介绍宣传队的集中排练和演出情况。第一部分介绍的是<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69年春到1970年冬的情况,这部分内容</span>主要是根据一些老队员的口述记录整理的,我基本不敢随便发挥。第二部分为1970年12月至1972年4月,此时我已参加了宣传队,所以这一部分我讲的基本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p><p><br></p><p> 1969年春到1970年冬,宣传队共集中了5次,这是宣传队从成立逐渐走向鼎盛时期的阶段。</p><p><br></p><p>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老队员们高质高效的学演了京剧样板戏《红灯记》全场,钢琴伴唱《红灯记》全本,芭蕾舞剧《白毛女》第一、六、七场,此外还创作并演出了以小歌剧《红军帽》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艺节目。他们下基层、去部队、进工矿、赴农村,银川及周边各县都留下了他们巡回演出的足迹。</p> <p> 王淑环,宣传队首批老队员之一,宣传队舞蹈编导兼演员。她曾经是战友文工团舞蹈演员,参演过《草原女民兵》等优秀舞蹈节目。</p> <p> 这是王淑环在战友文工团演出《草原女民兵》的定妆照。</p><p><br></p><p> 王淑环曾这样回忆宣传队的演出经历:“我不记得那次是去贺兰山小口子还是去小煤窑演出了,当时没有女同胞的住处,我们七八个女生就集体住在卡车上。车厢小,我们只能把铺盖摞在一起,一个挨一个地躺下,翻身都要大家一起翻。那种生活很艰苦,但是很快乐。战友之间的友谊是终生难忘的。”</p> <p> 刘耀清,宣传队首批老队员,擅长舞蹈与表演。</p> <p> 她对宣传队充满感情,珍藏了1969年宣传队排练、演出的多张照片。下面这几张照片就是她提供的。她还特意用文字进行了说明。</p> <p> 1969年8月1日,为迎接干校第一届“三代会”,宣传队排练了舞蹈《草帽舞》。舞蹈是王淑环编导的。前排左起:刘耀清、薛玲、刘岩松;后排左起:张桂香、樊爱萍。扬琴:王念五(我们的指导员,是的,他还会打扬琴!)</p> <p> 这是1969年10月1日,为庆祝国庆20周年,宣传队演出的歌舞《祖国万岁》。前排左起:王淑环、张玉梅、薛玲、樊爱萍、刘岩松、刘耀清、张荣荣、丛利。后排有(左起):王顺德、胡明山、张桂香、张维善等。</p> <p> 下面这几位也是宣传队成立伊始就“入队”的老队员。</p> <p> 樊爱萍,在宣传队担任女生独唱,擅长歌舞和表演。这张照片跟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芳是不是有几分相似?</p> <p> 李芷汀,在宣传队主要参加歌舞、说唱类节目的演出。</p> <p> 潘春,宣传队临时团支部书记,主要参加歌舞节目和戏剧表演。</p> <p> 宣传队员们为正在贺兰山脚下放牧的马队职工表演文艺节目。远处可见连绵起伏的贺兰山和成群的军马。</p><p><br></p><p> 老队员刘耀清对那次慰问演出记忆犹新。她说:“马场职工为了对宣传队表示感谢,专门炖了著名的贺兰山滩羊小羊羔肉给我们吃,还拿出当时仅供出口的贺兰山无烟煤给我们生炉子取暖。这种煤俗称纸煤块,燃烧后无烟无渣无块,像纸张烧过后留下的纸灰一样,欧洲人买去烧壁炉取暖。我们都是第一次吃这么高级的小羔羊肉,第一次见到这样神奇的煤块,心情的激动和兴奋是可想而知的了。”</p><p> </p><p> </p> <p> 宣传队走进深山,为六队二排的战友送去文艺节目。六队二排是干校的先进典型。为满足全校的生活用煤和基建需要,他们常年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工作环境极其危险的贺兰山上挖煤、烧石灰。慰问演出结束后,宣传队员们又专门深入到煤窑里体验生活,并在之后不久根据六队二排同志们的先进事迹编排了《排哑炮》等节目。</p> <p> 这是慰问演出结束后全体队员的合影。</p> <p> 这是宣传队编创的小歌剧《红军帽》为马场职工演出时的情景。《红军帽》讲述的是一位老红军战士与长征途中救了他的六盘山老乡的巧遇重逢,歌颂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命运相牵的深厚情谊。这个小歌剧的故事情节曲折感人,每次演出都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p><p> 这张剧照中,老红军常波由张乃栋扮演,奶奶由丛利扮演,老红军的女儿常新征由樊爱萍扮演,军医由张桂香扮演。</p> <p> 这是1970年为庆祝《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的出版而赶排的节目。王淑环、刘耀清、丛利等参加了表演。</p> <p> 小话剧《一壶水》。参演人员:王念五、郁正鈞、张桂香、樊爱萍、朱彦南。</p> <p> 这是《一壶水》另一次演出的剧照。</p> <p> 这是一次演出前的走台排练。前排右起:张玉梅、丛利;中排右起:张荣荣、薛玲;后排右起:张桂香、刘耀清、樊爱萍、刘岩松。</p> <p> 演出前的留影。</p> <p> 从着装上看,这张合影和前面的照片应该是同一时间拍的。前排右起:丛利、刘耀清、张玉梅、张荣荣;后排右起:张桂香、刘岩松、樊爱萍、薛玲。</p> <p> 从这张照片来看,天气已经转凉了,大多数女队员都戴上了棉帽。前排四位(左起):丛利、王淑环、张桂香、樊爱萍。中排三位(左起):易时玉、曹红兵、陈新华。后排三位(左起):刘岩松、史丽娜、陈桂英。</p> <p> 这也是一次演出前女队员的合影。那时经常露天演出,田间地头场院都是我们的舞台。照片中女队员身后的这辆卡车就是我们的交通工具。开车的驾驶员叫王顺德,他也是宣传队员,擅长吹唢呐,也经常在一些剧目中扮演角色,比如,在京剧《红灯记》中扮演日本宪兵伍长。</p> <p> 说起京剧《红灯记》,还真是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事情。《红灯记》是宣传队的重点保留节目,承载着全队所有人的努力和心血。这个剧是在宁夏京剧团杨派须生李鸣盛大师(1926-2002)的亲自指导下排练的,李玉和的唱腔唱段乃至动作的一招一式都是李鸣盛大师手把手亲传亲授的,李奶奶、李铁梅及群众演员的表演也都得到了宁夏京剧团的主要演员的悉心指导,京剧乐队更是宁夏京剧团的琴师、鼓师一段一段抠出来的。宁夏京剧团的前身是中国京剧院四团,1958年全团支边来到宁夏,他们的水平实际上是国家队水平。革命样板戏《海港》中方海珍的扮演者李丽芳大师就是从宁夏京剧团调到上海京剧院的。老师们的全程指导大大提升了宣传队的艺术水准,使我们能够向较为专业的演出质量靠拢。</p> <p> 照片中间那位身材魁梧的老师就是李鸣盛大师,他正在给另一位饰演李玉和的演员吴成鸾说戏。</p> <p> 宁夏京剧团的老师(白衣者)正在指导宣传队员们排练武打戏。</p> <p> 宁夏京剧团的老师(白衣者)正在指导京剧打击乐的排练。右面戴眼镜的是我们的副指导员沈启新。</p> <p> 这两张照片是部分宣传队员与李鸣盛大师及宁夏京剧团其他几位老师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里扮演李玉和的有两位演员,一位是指导员王念五,另一位是吴成鸾。我们演《红灯记》全场的时候一般是王念五指导员扮演李玉和,吴成鸾则扮演北山游击队队长;演选场或钢琴伴唱《红灯记》时一般是吴成鸾上。另外两名主演始终是固定的,李奶奶由丛利饰演,李铁梅由张桂香饰演。当时在银川有几支水平较高的部队业余宣传队,如军区宣传队、独立师宣传队、农五师宣传队等,我们总后五七劳动学校宣传队当然也名列其中,自然而然,各宣传队之间就有了某种比较。我们演出的《红灯记》被公认为是阵容最为强大、水平最为整齐的;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这几位主要演员的唱功和表演都得到了李鸣盛大师等专业人士的肯定和赞扬。他们每次在台上的演唱都能赢得观众的交口称赞和热烈欢迎。</p> <p> 《红灯记》中饰演李玉和的王念五指导员。</p> <p> 李玉和(王念五)和磨刀师傅(程庭国)接头。</p> <p> 李奶奶的扮演者丛利。她是最早参加宣传队的队员之一。她的表演真实自然,感情充沛,音域广,声音可塑性强,虽主工老旦,但唱起青衣、花旦来也毫不逊色。她唱老旦时声音浑厚苍劲,又柔润婉转,唱花旦时声音清脆甜美,唱青衣事则优美典雅,韵味十足。</p> <p> 20岁出头的“李奶奶”丛利的定妆照。</p> <p> 李铁梅的扮演者张桂香。她也是宣传队建立初期就加入宣传队的老队员。她演的铁梅神、行、声兼备,声音高亢有力,字正腔圆。她的表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除了演唱京剧之外,她还擅长演唱民歌。宣传队演出的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由她领唱的。</p> <p> 张桂香演出前与乐队合练。</p> <p> 《红灯记》剧照。祖孙三代在刑场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p> <p> 痛说革命家史。李奶奶由丛利饰演,李铁梅由张桂香饰演。</p><p><br></p><p> 看到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演出前丛利和张桂香因为什么事儿生气了,互相不说话。女孩子之间闹个小别扭其实挺正常的,可是却把我愁坏了。我想,她俩要是老也不说话,上台可怎么演啊?要不,我做做她俩的思想工作?心里这样想可没敢这样做。虽然她俩年龄比我没大多少,但业务上她们可是宣传队的大姐大。没想到一到台上这俩人就跟没事儿似的,该唱的时候唱,该哭的时候哭,该叫奶奶的时候叫奶奶,把我完全看傻了。我想,哎呀,什么叫顾全大局!这老队员就是不一样啊!而下了台之后,可能是演出的时候两个人都动了真感情,她俩又好了。我真是白操心了。</p> <p> “仇恨入心要发芽!”</p><p><br></p><p> 这里特别有必要说一下“铁梅”的这条辫子,有两件事都和这条辫子有关。</p><p><br></p><p> 《红灯记》排好之后到处买不到李铁梅的辫子。于是王念五指导员就让他爱人把留了多年的辫子剪了,给铁梅做了这条辫子。每次听人们讲起这件事,我心里总是涌起对指导员和他爱人的敬意。</p><p><br></p><p> 另一件事就是演出事故了。在一次演出中,负责给铁梅扎辫子的刘岩松没把辫子扎紧。结果当铁梅做“仇恨入心要发芽”的动作时,一下子把辫子给扽下来了。台下的观众前一秒还沉浸在铁梅的精彩演唱中,后一秒就哄堂大笑了!台上的人也都傻眼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快拉幕”,才有人跑去把大幕拉上了。</p> <p> 这里还要隆重介绍一下《红灯记》的乐队。我们的乐队里有几位造诣极深的器乐演奏员。在那个年代,能够把全本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完整演下来的业余宣传队,从全国来说,如果我们不是唯一的一个,那也真的没有几个了。这主要应归功于我们的钢琴伴奏齐毓怡老师。她是专业做音乐研究的,下放干校前就职于文化部下属的中国音乐研究所。每次演出,只要钢琴声一响,观众就知道这支宣传队水平不一般了。另外,我们的鼓师闫瑞西、京剧三大件——京胡郁正钧/王德祥、京二胡沈启新/樊靖华、月琴史丽娜(后为赵晓红)都具有相当专业的演奏水准,得到了宁夏京剧团专业老师们的高度赞扬。</p> <p class="ql-block"> 1970年秋天,宣传队奉命赴北京汇报演出。这是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演出后全体演职人员的合影。</p> <p> 利用演出间隙,队员们参观游览了天安门广场。</p> <p> 这是队员潘春在天安门前的留影。</p> <p> 这是在总后大礼堂的演出,受到了总后张池明政委和张贤约副部长等领导的接见。这是演出结束后总后领导与全体演职人员的合影。</p> <p> 总后领导到后台看望全体演职人员。</p> <p> 随着北京演出任务的结束,宣传队短暂解散了一段时间。不久就临近1970年年底了。新年、春节都是很重要的节日,为丰富广大下放干部和马场职工的文化生活,宣传队再次集中。我就是这个时候被招入宣传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