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不早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早恋,不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谨以此文与广大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共思、共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九华和平小学 邬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前言: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源自进入六年级以来,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他们身体以及心理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会有许多孩子不知所措,一方面对异性好奇、倾慕、欣赏,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种情感不合时宜,不被社会所接纳,所以会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羞于启齿。我利用各种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早期的两性交往的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在青春期,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对学生“心理断乳期”的平稳过渡,早期婚恋观的形成以及未来的人际交往与个人成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早恋——一个家长与老师谈虎色变的一个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但,我觉得挺美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知道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男二十二周岁,女二十周岁。如果早于这个年龄,婚姻无效,也不受国家法律保护。但,我一直不清楚——恋爱,有被哪部法律规定过,什么时候才是所谓“天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答案是——没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既然法律上没有依据,那只有可能是家长或者教育者们给予了这个行为一个“自定义”,名曰“早恋”。我以为,广大青少年们被扣上这顶“恋爱过早”的帽子有点冤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案例一:女同学Z是一个体型有些偏胖,身体发育较早的女孩子,同时她是个特别有主见,表达能力很强的学生,课堂上经常有条不紊,侃侃而谈。有一天她悄悄找到我请求我给她换座位,她甚至毫不掩饰地跟我说她喜欢Z同学。我虽有些惊讶00后这么直白的表达,心中其实更多的是高兴,因为她在内心深处对我是信任的。我表示很好奇,很有兴趣继续倾听。她数了很多条喜欢他的理由,并且十分恳切地请我考虑她的请求。我答应了,我与她约定那个星期如果被评上一周小明星(班级的周操行评分制度)便可满足她的这个愿望。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如愿了。换座位那天,她的脸从耳根红到脖子,全班同学为她和他鼓掌。我开玩笑地对同学们说,喜欢就要大声说出来,或许我还能为你们圆梦,不要藏着掖着,或许你以为的喜欢其实只是一种欣赏,一种吸引,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并非情感。我告诉他们即使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我也会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感受。至今,班里再也没有对他俩的闲言闲语和指手画脚,借橡皮、共一本书、一起吃饭……这些他们都可以不再需要避嫌。后来再换座位,我找来Z同学问她是不是还想与X同学坐,她摇头了,她说她有新目标了。我噗嗤一笑,心想:换得可真是快呀。但心中更多的是欣喜,或许打破这种距离感,创造机会让学生更立体地去了解喜欢的对象,或许会比较不容易沉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案例二:L同学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女同学,有一天她的同桌捧着一堆被撕得粉碎的小纸条到我面前告诉我这是L同学倾慕的男同学H撕碎的。看得出来女孩有些难受。我叫来男孩了解情况,男孩羞涩地说他不想接受这封“情书”,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我欣慰地点点头肯定了男孩一心扑在学业上的专注,转头却看到的是女孩落寞的神情。我跟他开玩笑:你看你魅力就是大,别的男孩子都没有情书,就你有!真是让人羡慕呢。我们现阶段学习是重中之重,但是面对女孩子投递来的情书,我们应该要有起码的尊重哦。你可以大方地谢谢她的喜欢,并且告诉她你只想专注学习的想法,并鼓励她同样以学业为重,男孩听后直点头。后来与女孩聊了很久,我说我特别理解她的感受,也觉得她喜欢的这个男孩特别优秀,夸她眼光不错,同时也告诉她,喜欢是她的自由,不喜欢也是别人的自由。当别人不接受我们的爱意时,要理解,要接受,并且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女孩走出办公室时是释然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首先,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存在即合理。不论是案例中勇敢表达爱意的Z同学和L同学,或是千千万万个前赴后继奔赴早恋现场的青少年。不顾家长反对,老师阻挠,甚至冒着被退学,家庭关系决裂的风险,追求真爱。作为家长与老师,我们要看到的是行为背后那团压抑不住的青春的烈火始于何处。我们知道,三岁的孩子开始有性别认同,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是心理发展的开始,这样的发展在青少年期达到顶峰,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以后。而性别的认同只有通过与异性交往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少男少女开始正常交往,他们的男女性征才会越来越明确。弗洛伊德将人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3-5岁处在性器期,男孩出现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5-12岁时潜伏期,这一时期男女性的发展出现停滞现象。12-20是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提早两年进入青春期。这一阶段男女打破原有的平静状态,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强烈的恋母恋父情结再次出现。当今社会各方面原因导致,男孩女孩的青春期有提早的迹象。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Z同学和L同学在我们眼中还只是一个奶娃娃,却那么猝不及防地有了喜欢的人甚至光明正大“谈起恋爱” 的原因。作为父母与教育者要理解的是,孩子们在正常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他们渴望亲密关系,渴望将自己的秘密与亲密的人分享。通过建立与维持亲密关系,能更好地建立“自我同一性”。基于以上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我认为早恋不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其次,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先天的三种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当这三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人们会得到幸福感并发挥人的潜能。人在恋爱过程中能体验到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更具开放性,激发更对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而积极的情绪体验更是积极人格特质的必备基础。通俗地说来就是,与异性的交往,被对方认同,可以让孩子体验到被认可、被需要、被赞赏、快乐、满足等积极情绪,进而提升学习动力。青少年在两性相处的过程中,更能体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验父母之外的依恋关系。很多家长与老师认为学业为重,在进入大学之前孩子们不应该有倾慕的对象,更不应该和异性进行交往。这其实是不科学也是无益于孩子的成才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当早恋遇上学业,作为教师和家长该如何引导,让早恋造福学业,成就孩子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首先我们要理解并接受一个概念——早恋不早。只要发生了,它就是合理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所以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鄙夷、去诋毁、去谩骂、去亵渎这份恋爱,在你看来,它或许很幼稚,很可笑,出现得过早,但在情窦初开的孩子心中,一切刚刚好。心理学上有一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恋爱双方被外在力量干扰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更加坚定,恋爱关系更加牢固。我以为,各位家长与老师,千万不可以权威压制。请平心静气地接受孩子的成长,并小心翼翼地呵护他的情窦初开或是情根深种。当你从内心深处理解并认同孩子的行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孩子与你才成为了一个战线上的同盟,你也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孩子的信任。中国的家长普遍关注孩子学业而忽视孩子心灵的健康,情感的需求。以往很多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简单粗暴,伤害孩子心灵,伤害亲子关系的案例比比皆是。而所有的前车之鉴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广大家长与教育者,在面对早恋问题时应用心用情,顺势而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当一名学生喜欢另一名异性时,他们会变得更敏感,会更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对他人的影响,这就是很好的教育契机。我们应该教导学生想要获得异性的青睐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进而努力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男孩要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女孩要成为独立善良的女人,这样才有可能为一段感情提供坚实的基础。Z同学喜欢的X同学,L同学喜欢的H同学都是班级的佼佼者,而为了“追上”佼佼者,她们这半个学期以来各方面都有明显提升。这种“恋”其实就内化成了她的学习动机,也带给了她积极的情感体验,既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和萌芽的情感需求,又促进了她的学业进步。其实或许他们自己口中的喜欢还没有成长为我们理解的喜欢,所以各位家长与教育者不可如临大敌般的紧张与不安。做他们的倾听者,多说几句“你有喜欢的人了,说明你长大了,真为你高兴。”“你喜欢他哪儿?”“我想听听你们的故事”……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参与或许会让事情变得简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陷入混乱,因此遵守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要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握好行为分寸,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如案例二中的L同学便是“早恋关系”中的受伤者,早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但是他们也会投入很多真实的情感和精力,关系遭到破坏,同样会伤害他们的心灵,甚至有的孩子一蹶不振或者十年怕井绳,作为教育者应该及时给予双方引导,让他们的关系归于良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情感需求,我觉得早恋在任何时候都不早。作为孩子人生的重要引导者,师者,长者都应慎用手中的指挥棒,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他们的成长摇旗助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写在后面的话:回想过往,从一年级只齐我腰部的小不点长成现在与我视线同行的小大人,从只会歪歪扭扭写几个拼音成长到如今会写几千个汉字会背上百首古诗,从惟命是从成长为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人,从一个个春花秋月走到一次次寒冬酷暑……时常感念自己何其有幸陪他们度过如此重要的童年时代,如今更是感念有幸参与他们人生加速期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愿所有心灵都能被呵护,所有情感都能被尊重,所有的自然而然都能被理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