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石泉县喜河九年制学校 陈胜杰</p> <p> “路,就是书。”寒月之末,金州语文教学才俊齐聚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共享乐事。在这次的安康中学高新分校之旅中,我就像一块久久未受滋润的海绵,尽情享受着名师们春风化雨般的引领、醍醐灌顶般的教导,亲眼见证了一场视觉和心灵上的饕餮盛宴。这次旅途,是我在探寻语文教学道路上的一次心灵和文化之旅。我,收获良多。</p><p><br></p> <p><br></p><p>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我们在语文教学时,总是一味地追求精致独到的设计、天衣无缝的衔接、字字珠玑的艺术性点评,却忽略了语文课的本来面目。语文课不是分解某个字句的课程,也不是强硬地强加前人的情感给学生的课程,而是一门给人以启发、给人以享受、给人以精神美感的人文性课程。我们在一味地追求向学生灌输所谓的语文知识、做题方法时,其实已经极大的破坏了语文课的完整性和艺术性。</p><p><br></p> <p><br></p><p> 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像郭蓉老师的名著导读课《边城》一样是美的、干净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就应该注重引导,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赏一片景——认识一个人——品味一份情——会读一本书——抒一段情怀”,将文本越掘越深,注重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内心最纯粹的情感体验,促进师生情感体验的统一和融合,再到师生整个阅读视野的打开和升华。</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像吴自文老师的《吴均三书的三重境界》一样是博大的、求真而实的。原来“群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以三个活动为主体,以“吴均三书”为阅读对象,以随文解言为方法,以作者高洁的志趣为统领,穿插朗诵、写作、比读、知识点的迁移和概括……整节课没有枝枝叶叶、花里胡哨而繁琐多余的设计,也没有往常一般群文阅读课的冗杂驳乱之感,有的只是让学生脚踏实地接触文本、拓展思维、有效检测,课堂包罗万象而味道十足,有同学们和吴自文老师绘声绘色余味悠长的朗诵、有“吴均三书”中的俊逸出世的山水情味,更有一堂语文课中最重要的本真之味。</span></p><p><br></p> <p> 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像刘勇老师的作文课《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样,是灵动的、有趣的。刘勇老师化枯燥的、学生难做、老师难教的作文课为“三个挑战”,一下子就勾住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作文课做实、做的有趣,他精心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片树叶,让同学们可以亲身去接近自然,感受每一片树叶的不同,“以我手写我心”,于是,每一片叶子在同学们的笔下灵动地飞舞,每一个片段的练习都是一次有趣的挑战,每一篇佳作的展示都会引来一阵又一阵的赞叹,“一叶描写形、一枝故事深、一语点神韵、枝叶总关情”,一节真正的作文课应该就像斜风细雨一样,滋润在学生的心田,厚植在情感的土壤,就应该“形神兼备”,在学生心中萌发出写作的种子,让课堂生动而有趣。</p><p><br></p> <p> 真正的语文课更该是像邱俊老师所说,应以阅读为载体,化碎片化阅读为整本书阅读。师生对文本的审美和情感、和课堂,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指导的朗读毫无意义”,教学是“教”与“学”,两者离开任何一者,都是逃离活水爬上岸的鱼。邱俊老师的“新语文 融教学”理念更让我大受启发,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都存在隔阂都有距离的话,何谈情感统一呢?割裂文本来教学,语文课的味道、语文课的特色又在哪里呢?鱼和水本应是更亲密、更融合的关系。“望、闻、问、切”四剂良方为所有语文教师指出了一条明路,“不要教课本,而是应该用课本教”、“教融于学—学融于教—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崭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学法,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道惊雷,炸响在我耳旁,惊醒我这个循规蹈矩毫无变法的青年教师。</p><p><br></p> <p> 无论是郭蓉、黄琳昭、吴自文、刘勇、汪嘉雯等老师富有语文味的课堂,还是李万贤、张洲、陈春梅三位老师妙语连珠、富有语文味的点评,还是邱俊老师令人发省的讲座,都在高声告诉我们,语文课不是什么别的课,要还原它的本来面目,真正的语文课应是有“语文味”的。一名语文教师,千万不要让生活的苟且迫使你忘记初心,千万不能让课堂只剩“一地鸡毛”而丢了语文的本真,失去了它的味道。“他的一生有几个七年级?”不忘初心,方能始终。</p><p><br></p> <p> 回程的路上,车窗外黝黑而一望无际的野原上一盏一盏万家灯火,通明闪亮,当你认为某一盏明灯终将消逝在黑夜中时,下一盏明灯又在黑夜中静静绽放出温暖而迷人的光芒。车外寒风呼啸,车内温暖如春,那一盏盏明灯如天上的银河掉落下的璀璨星辰,闪闪发光。黑夜如幕,渐渐地,我竟熏熏然不知是银河在天,还是明灯在天?仿佛随我们奔流而去的不是万家灯火,而是银河。这一刻,我很想拥抱身后的这片土地,千百年来,在这片厚重的大地上,灯火一直如此通明,就像银河照耀着世间。在寒冷寂静的夜晚,古人也该像我们这样点起一盏盏明灯,从古至今,后人们便是这样接着前人的明灯,一盏一盏,不断的传承,照亮着前行的路,生生不息,永不断绝。今日,我们这些后辈接住前辈教师们传下的“宝物”,传下的“明灯”,让思想的火花融为一体,让教育的初心化为一团,让每一堂语文课从涓涓细流,汇成一道势必照耀整个金州的银河。在这银河里,我坚信,定有安康语文教育光明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