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二师范 难忘七里沟 ——王朝和

健康快乐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从安康第二师范学校退休,已经10多年了。在这期间,我耳闻目睹了很多国家大事,经历了安康的改革发展,以及国际风云变幻等等,算起来大事实在不少。我也调动过很多单位,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唯独我在二师范,在七里沟这段时间里,使我至今忘记不得,久久不能忘怀。时常怀念在二师工作、生活的地方,总让人梦魂牵绕,挥之不去,就连做梦也常常是那时的事情。</p><p> 安康第二师范学校始建于1985年,原址在石泉县杨家坝鲁家沟村,初名为“石泉师范学校”。1986年学校迁址到安康江北七里沟村。同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安康第二师范学校”。大门上的校牌字是老校长王业贵提写的。</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我和二师范很有缘分,在石泉建校的时候,因为当时我正在要求调动工作,于是地区文教局要调我和老伴张涵老师到石泉师范工作。为了慎重期间,我专门到石泉杨家坝考察,结果令人惊讶,使我愕然。那原来学校是在村上的一个养猪厂的旧址上建校。学校简陋的不甚设想,只有几个老师和工作人员。于是我打消了调动的念头。</p><p> 1986年学校迁至安康七里沟,我又去作了专访。那原来是部队迁走留下的破破烂烂的旧营房。地处荒郊山沟,杂草从生,学校中间有一条很臭的污水沟。校内的设施简直是一穷二白。学生在改建的部队伙房里上课,窗户千疮百孔,腐迹遍地。没有操场,没有围墙,大门是两扇锈迹斑驳的铁栅栏,门外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很窄的土泥路,也是学生上体育课的“操场”。加之交通不便,隔河阻水,来回坐轮渡木船,进一趟城极不方便。</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二师建校初仅有两个普师班,</p><p>102名学生。1987年开设了体育班,</p><p>1989年又开设了幼师班、电教班、民师班。为了生计,1988年底我和老伴张涵正式调入二师任教。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专业,那时二师还没有开设英语课,学校分配我带《文选》课。后来学校又开设了英语课,我又从事自己的专业课教学。老伴张涵老师带数学课(后又借调到安中带《数学》课一段时间)。</p><p> 在二师我连续担任了六届班主任,第一届是普师班,最后一届是高中专班,中途还担任了两届民师班的班主任。</p><p> 那时二师招生非常严格,都是提前录取10大县学习最好、品学兼优的学生。师范类学校优先录取的了拨尖的学生后,其他学校才能录取。并且对报考二师被录取的学生还要进行一次严格的面试,面试不合格的不予录取。面试对学生的五官、长相、身高、口齿、普通话,特别是思想品德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许是教师为人师表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殊要求吧。</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 二师每到开学,或新生入校时,学校校园内像过重大节日,像社会上娶媳妇似的热闹、喜庆,张灯结彩。大幅欢迎标语,彩旗招展。火车站、汽车站、渡口等地都设有接待站。欢迎一批批被录取的莘莘学子。大部分农村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背着被子、带着箱子,提着行李,来到七里沟,来到二师范。一群群质朴、好学、上进的青年学生汇聚在二师求学、逐梦。</p><p> 那几年学校招生很红火,学生人数大增,校园人气大涨,原本死气沉沉的七里沟,一下子热闹起来。想上二师范的学生络绎不绝,我记得有一年,上级拨给学校招收两个班90名体育班名额和一个班45名幼师专业名额。结果10大县来校报名的学生就有2000多人。学校在大操场和大礼堂设体育术科考场和幼师术科考场。来参加考试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各县请高手培训过的。那时学校很洋气,校园到处都是穿着各种服饰,花花绿绿,人山人海。报考幼师专业的学生穿着五颜六色、拖在地下的各种舞蹈服。有提电子琴的,背吉他的,拉二胡的,吹笛子的。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有穿着各式各样运动服的,红的、白的、蓝的。每个考生的后面都跟着一群人,有父母家长亲自送的,全家亲戚出动陪的,亲朋好友助威鼓励的,把整个操场围得水泄不通,那场面,那阵势,实在令人震撼和怀念。</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p><p> 那时二师范校园学习风气、文化氛围特别浓。从凌晨的朗朗读书声,到晚自习习会的嘹亮歌声,弥漫整个校园。每天天蒙蒙亮幼师专业的女生,有的在大操场吊嗓子,有的在路灯下拉着悦耳动听的手风琴曲;琴房里悠扬的钢琴声,宿舍里的口琴声、笛子声、电子琴声。还有运动场、篮球场上挥汗如雨的体育专业班学生。</p><p>每到周末的晚上,男男女女抱着吉他坐在操场中间的草地上弹的弹,唱的唱,跳的跳。白天和美术老师去野外写生,采摘野果、野花。双休日,节假日七里沟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学生,拿着书本,看书晒太阳、练吹笛子口琴的,背演讲稿的,汉江边漫步的,沙滩、鹅卵石上淡情说爱的,嬉戏打闹的学生。整个七里沟里人来人往。每天学校操场边上,林荫道上,郁郁葱葱的雪松下、文化长廊里,读书亭里,都留下勤奋学生的身影和足迹。图书室里、阅览室里到处都是学习、看书的学生。整个校园都充满了学生的朗朗读书声。这使我感到一个不爱读书的现代人,无论他怎样刻意包装、美容自己,始终是难以漂亮、高雅起来的。</p><p> 当年二师几乎周周都有各种类型的比赛。书法、绘画、琴法、板报、手抄报、三字一画、普通话考核、体育比赛、作文展出,歌咏大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还有各种校团、社团活动、运动会、军训、越野赛、元旦晚会、迎新晚会、各班的生日宴会、野炊、包饺子、煮火锅。还有周五小操场的电影、寝室里的打闹,毕业时的狂欢、临别时的抱头痛哭......。这些活动和嬉闹伴随着二师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也承载了他们青春岁月里最美好的回忆。</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p><p> 学校食堂里各种饭菜的味香,五分钱白面馒头的醇香,一角钱油炸馍的飘香洒满校园。学生最爱的锅巴肉、粉蒸肉、红烧肉。还有满校园飘洒的方便面,都是学生的美食。还有校园商店一块五的祝尔康,还有下课学生抢占食堂打饭窗口的场景都历历在目。</p><p> 那时的师范生各方面都是过硬的,学校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一专多能”,首先要学好专业课,再要练好三笔字,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二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分到各学校都是多面手,“满坛子滚”,样样课都能带。二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受各县学校的欢迎和重用。这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二师学生,为山区培养出不少考上大学的学生。几年来二师为安康培养了大批园丁,可以说二师的学生遍布安康的每个角落。为安康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p> 我每次下到各县,都能遇到我的学生,只要有一个学生相见就会有很多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县城和老师相聚,那种师生情的场面,令我感动很久很久,我才体会到当老师的光荣和幸福。有时学生邀请我到他们家里作客,那种热情欢迎,火炮齐鸣,盛情招待场面很是感人。我常戏言比喻老师下县“好比乾隆下江南”啊。</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p><p> 二师很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每到快毕业的时候,都要组织每个学生,先在校内试讲,老师听课,大家集体评课。然后再派老师带学生下到各县,到二师提前联系好的定点学校实习几个月。学生回校后还要认真座谈、总结、交流。我和老伴几乎每届都带学生去实习,和学生吃住在一起,周末同学生在实习学校旁的小河沟里摸鱼、捉螃蟹,野炊、煮火锅,那种愉悦的生活实在令人心旷神怡,至今不忘。我记得普师八九级四班学生实习期间,我女儿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幸因工遇难,年仅21岁,当时对我是最大的打击,非常痛苦,但我处理完女儿的后事,又投入到学生的实习中。</p><p> 我带普师班班主任时,开展的活动最多,几乎每周都有一次大的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一种乐器,二胡、笛子、口琴、手风琴、电子琴、吉他、小提琴、脚踏风琴等等。曾组织全班42名学生(还有班主任),集体登台表演乐器大合奏,受到全校的好评。后来学校年检、国检时都要我班去汇报表演“全班乐器大合奏”中的三首名曲。受到领导的高度赞扬和鼓励。学校每年的“演讲赛”、“歌咏比赛”、“朗诵大赛”,每年的“元旦汇演”,每年的运动会,都是二师的特色精品。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无限的根基。</p><p> 我在带两届民师班的班主任时,付出最多,收获也不少,这些学生都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非常困难,思想也非常复杂,学习基础差,又参差不齐。难教学、难管理。每周都有人要请假回家,不是爱人有病就是孩子发烧。其实我知道都是想家、想爱人而找的借口。女生是非多,男生烟瘾大,一下课男同学就赶快到教室外走廊上抽烟。学校严禁学生吸烟、但民师班屡禁不止、屡教不改。有些老师见他们抽烟,就把学生身上的烟全都没收,并用脚把烟盒踩磨的粉碎,学生恨之入骨偏要抽。我有时也没收他们的烟,但我念其他们实在困难,省吃俭用,买一包烟也不容易,就过一会又悄悄地把烟还给学生,他们感激涕零,就收敛一些。他们毕业多年后,每次提及此事,就非常感激我。我说老师把你的一包烟踩烂了,是不让你抽烟,是为你好。我把烟还给你,是害了你,他们说你那是“人性化管理”。真让人哭笑不得啊。</p><p> 我在二师带高中专班的班主任时,也费了不少的心血。因为他们高中毕业时,参加统考的成绩都很高,被二师录取后,他们进校后很长时间不安心学习,情绪非常低落、消沉,对学校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什么活动也不想参加,上课无精打彩,班上死气沉沉。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做思想工作,也无济于事。后来我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进行家访,我硬是把全班十大县45个学生的家庭全部走访了一次。在家长的配合、支持下,学生的进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转变,并顺利毕业,而且都被安排在教育教学岗位上。</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p><p>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在二师范工作、生活了二十多个春秋。学校里的人和事、七里沟里的一草一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原来坐一毛钱的渡船、走七里沟的泥巴路,如今都成了我永远的回忆。</p><p> 我记得有一次进城办事,回来晚了,渡船停摆,我放声向对岸大喊,也没人答应,我只好准备从西关绕一桥,走黄沟回校。但我以前晚上一个人步行走黄沟,走水泥厂梁上很害怕,因为那里很荒凉,周围又没有人户,又听说以前黄沟路上砍死过人,因此我更不敢一个人走。于是我在桥头电话亭给二师门房打电话,让门房的人去我班男生宿舍喊两个学生来接我。天又黑,还下着毛毛雨,结果一下来了十几个学生,都用废扫帚点火把来接我,我才返回到学校,我和学生都是一腿的泥巴。有时汉江涨水船也停渡,来回只有从黄沟绕道而行。现在我有时坐公交车路过黄沟,都有一种奇异的亲切感。</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p><p> 我这人,这一辈子细想起来,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实属平庸之辈,没有多少作为。年轻时豪情万丈,趾高气扬,想干一翻事业,想有所作为。随着时间的打磨,结果是“一支粉笔谱春秋,两袖清风育桃李”成了无官无权无钱的“三无人物”。让我有一点欣慰问的是在二师带了几届学生,当了几届班主任,培养了一些学生,混了个学校办公室主任,(我自称是七里沟生产组长)。也只有我在二师由教书“匠”,晋升为副教授(徒有虚名)后,才有点沾沾自喜、洋洋自得而已。唯有我教的学生出了社会、作出贡献,成了优秀教师,当了校长,当了领导,我感到自己也有了荣誉感。也只有在此时,我才体会到一点“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p><p> 回首过去的二师,总让人难以忘怀。师生在二师那一方值得回忆的净土上,挥洒了青春、锻炼了意志,也感悟了人生。二师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二师曾为安康山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安康的教育史上立下了永久的丰碑。</p><p> 2005年,安康师范学校、安康第二师范学校、安康卫生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学院的发展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虽然原来的二师不存在了,但熟悉的教学楼、操场、文化长廊等依然能找到原二师校园的痕迹。</p><p>时光易失,一晃我已步入晚年,匆匆几十载,弹指一挥间。现在,总感到那时二师的学生怎么那样的勤奋、纯洁。二师的老师、同事如此的朴实能吃苦。</p><p> 历史已经属于过去,但安二师那响亮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每一个安二师人的心中。</p><p> 人老了总爱回忆过去,但总有很多想不起来了。太平盛世,闲来无事,写此谨为忘却的纪念。</p><p> (未完待续)</p> <p>石泉师范“元老”</p> <p>张涵老师在讲课</p> <p>八九级四班乐器大合奏</p> <p>学校运动会开幕式</p> <p>八九级四班(普师)</p> <p>九四级民师班</p> <p>九二级民师班</p> <p>九二级民师班</p> <p>九八级高中专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