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橘黄时,轻寒正是可人天。11月27日,在教导处的安排下,实验三小一行数十人前往李庄镇中心小学,参加全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六位优秀教师分别带来市讲课比赛一等奖的还原课,县教体局吕慎光主任进行总结发言,并就后续工作作出指示。 小雪刚过,寒意渐浓。会场的空调在大口吐气,却不能让我们感受丝毫的暖意。尽管如此,却无人在意这天气。因为,老师们的注意力早已全部被舞台上精彩的课堂所吸引,连讨论都顾不上,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 听 韩秀花老师带来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象装进冰箱”开始,让学生初步体会“空间”这一概念;接着设计“土豆放进水杯”实验,体会物体是占据空间的,引出体积的概念。既有体积,如何比较?通过让学生比较马克笔的体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分别引出观察法、度量法、类比法等不同的数学方法,再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猜想体积单位的存在。在介绍完常用的体积单位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1立方米?1立方厘米?再通过“捏、抓、抱”三种不同的动作,感受常见体积单位的大小。 思 听完这节课,我不禁被老师优秀的教学设计和充分的教学准备所打动。<div>一、体积单位的引出,按照常规教法,只要根据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比较引出即可。这节课则是先回顾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让学生进而猜想有没有体积单位?如果有,又是什么样的?加强了有关度量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通过对比、类推,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单位知识的网络,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div><div>二、在介绍常用的体积单位时,一改教材从立方厘米开始,而是从立方分米开始介绍。因为用来测量大正方体、大长方体的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而且更容易测量,学生容易接受。</div><div>三、通过“捏、抓、抱”三个动作,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了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小与区别。</div><div>四、教学准备充分,小正方体、大正方体、土豆、杯子、1立方米的台子……甚至课前老师把舞台和会场的体积也进行了测量和估算,真正做到了备课充分。</div> 听 王华东老师带来的《植树问题》,课前从植树宣传片引入,继而直接出示题目。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按照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进行。先猜一猜,一共栽几棵树?再思考:如何验证?数字很大,画图法只能画一部分,怎么办?化繁为简,先把数字改小,看看有什么规律。经过学生的探究,总结出:总长除以间距等于间隔数,间隔数加1等于棵数。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更改数字,进行验证规律,总结出植树问题(种1排,两端都栽)的解决方法。最后,把植树问题抽象为点在线上的数量,让学生感受它的实用性。 思 本节课王老师教态沉稳,基本功非常扎实,给我们示范了什么是课堂的掌控力。吕主任在点评本课时,强调了如下几点:<div>一是“数学广角”里的内容,侧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如,“画图是个好方法”、“化繁为简、一一对应”、“变和不变”……在这节课里都能够体现。</div><div>二是课堂里要多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追问一句“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也要让学生多问为什么,这才能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div><div>三是注重数学教学中“抽象”的运用,把具体的直观的物体,抽象到数学中,“去掉生活的外衣,看到数学的本质”。</div> 听 <p> 颜丙永老师带来的《分数的意义》一课,先让学生认识“单位1”,继而把各种图形、物体看做“单位1”,说一说不同数量时,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体会通过“单位1”,可以得到整数、分数。在分数中,同样是四分之三,单位1一样吗?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然后,把12个三角形当做“单位1”,创造一个分数。追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分的份数不同)那六分之一和六分之六为什么不一样?(取的份数不同)……在不断的观察、比较、思考中,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分数的意义。</p> 思 这节课展示出老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节课不单单是教学分数的意义,更是教学整数和分数“计数单位”,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节课以“单位1”贯穿始终,从刚开始的认识单位1,一个苹果、6只小鸡都可以看做单位1,到后来的如果把4个圆看做单位1,8个圆可以用2表示,3个圆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打破了整数、分数的界限,同时又把它们连接了起来。设计巧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听 付璐老师带来的《田忌赛马》一课,课前的“抓豆豆”小游戏,老师用策略总是赢学生,抓住学生学习策略的好奇心。导入环节让学生说一说田忌赛马的故事,分析每一次比赛输赢的原因,找到制胜法宝:调整比赛顺序。探究环节,让学生列举不同的比赛顺序,验证是否只有一种获胜方法。然后,又通过角色扮演,让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齐王、田忌,体会出场顺序的重要性。是“以弱胜强”,还是“以强胜弱”,关键看什么?最后通过小游戏“比大小”,进行知识的巩固,体会策略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条件。 思 《田忌赛马》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策略是不是有用?二是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策略?三是是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有致胜的策略?付老师通过设计了三个探究环节,或通过小组合作,或通过小游戏,在充满趣味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发的发现“战胜对方”的方法,给予学生满足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听 郭庆涛老师带来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入:“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什么样的字母可以表示数”……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父子发红包”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大胆发言,猜红包金额是多少?怎样可以表示这个金额?红包的范围又是多少?让学生在猜测、验证中,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便捷性和实用性,还可以用字母、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种数量关系。最后的“我是Y,你是X”,将字母符号具现化,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以及字母表示数所包含的无限可能。 思 郭老师这节课在磨课时曾来到三小,当时听这节课便已经被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所吸引,这次听又有不同的感悟。课堂不是千篇一律的,老师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学生更不是。听别人的课,学习的不是这节课的复制粘贴,而是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学习实际,得到这节课的最优解。郭老师讲课风趣、幽默,不拘于教案,每节课都能有“新花样”;我们也要反思自己,怎样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既要博采众长,又要独出心裁;既要通读理论,又要联系实际;既要不断积累,又要灵活创新。 听 最后一节课是由王松松老师带来的《图形的旋转》。王老师通过《坦克大战》小游戏,迅速“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在玩游戏中,思考如何旋转?向哪个方向?旋转多少度?让学生知道只有旋转的方向、角度确定了,才能确定旋转后的位置。又通过画线段的旋转位置、图形的旋转位置,知道还要确定旋转的中心。练习题结合生活中的旋转,体会旋转与生活的联系,欣赏旋转图形的美丽。 思 王松松老师这节课虽然没有采用“小主持人”的生本课堂模式,但是这节课处处可见生本的影子。吕主任评价王老师是“真正的在上课”,说明王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顺着学生的思维,考虑学生现在在想什么?而不是照搬教案里的预设,强制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当前,实验三小正开展“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老师们也正积极探索、思考“生本”的真正含义和具体做法,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王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启迪,生本不仅仅体现在上课的形式上,更渗透在备课、上课、反思中。备课的时候,从自己的学生的角度来备;上课时,多问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让老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往下走;课后,反思这节课是不是做到了以生为本?还有哪里可以改进的地方? 六节精彩的课堂结束后,吕慎光主任对每节课进行了点评,并对所有参会的老师们进行了培训。吕主任指出,我们既要学习每节课优秀的教学设计,也要学习这些老师们自身的闪光点。比如,对学生一定要多评价、多样评价;课堂上多问“为什么”,让思考真正的发生;要有课堂表现力,有自己的特点和思考;根据学生的思考来上课,每个环节的目标都要确定。吕主任强调,数学课一定要上出“数学味”,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包括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不止于结论”、加强思维训练、注重数学方法的教学。 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天的观摩学习,老师们收获满满、意犹未尽。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时代在进步,我们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凝聚力量,提升教学水平,创造实验三小更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