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下旬读书笔记

H

<p>这本书的开篇便勾起了我的兴趣,倒不至于文笔多么优美,结构多么精巧,而是臣服于其独特的视角。我问过一个看过这本书的同事,她说这本书给她一种很大的距离感,书中描绘的是一个教育世界的乌托邦,它美好正确,但是也梦幻,与悲观的现实之间天壤之别。我其实还蛮同意这个观点的,要求老师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去培养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敏感性,这需要时间,也更需要精力。而事实是,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p><p>但不管是梦幻也好,是能够实现的事物也罢,能够有这样的想法便是好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了,我们需要不断地摸索,不断的建立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更能去尊重差异并且和这样的差异和平共处。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份教书育人的勇气和担当。本书中,你能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p><p>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p><p>在看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之后,有一些小小的感悟,想利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也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同探讨。</p><p>其中这部分感受最深的是,对教育意义的重构—— 让你不再对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信念继续深信不疑下去,而让你更能去尊重差异并且和这样的差异和平共处。在学习了各类教育理论之后,譬如教育学基础、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发现其实理论有时候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教育的内涵,但如果要更有共鸣地去体会它,即体会教育的敏感与机智,更多的,是体现在如何合理地应对当下正在发生的各种情况。 从以前一个只是单一的被教育的身份,逐渐过渡到双重角色——既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被教育者,又是一个懂得去探索挖掘的教育者,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在面对很多教育问题时,思维方式也需要逐渐过渡。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p><p>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工作时间越长,教的学生越多,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总认为自己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他可能只是我千百个学生中的一个,而我却是他人生中重要阶段的老师。曾经听一个老师说起过一个故事,一个高中成绩很差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经常提起某某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偶尔表扬了他。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表扬,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让他恋恋不忘。</p><p>教师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