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流坑古村,古称流溪村、瑶石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远溪水之畔,占地面积3.61平方千米,是一个董氏大家族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始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年)。宗谱可考的开基祖为南唐时的董合。流坑村自五代南唐年间建村以来,经历了1080余年沧桑岁月,先后隶属两州(吉州、抚州)四县(庐陵、吉水、永丰、乐安)。</p> <p> </p> <p class="ql-block"> 来千年古村流坑游玩、考察、写生,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吃,住,行,其中值得一提的当属“莲花山庄”当地一家特色名宿,地理位置优越毗邻进村宽敞公路流坑公路交通便利,几分钟可直接到古建筑群中心。周围众多休闲娱乐场所以“莲花山庄”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山庄有24小时的免费宽阔的停车位,(含大巴车位)。</p><p class="ql-block">价格也是十分的亲民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联系热线:1816600549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5179463880</span></p> <p> 山庄设施齐全,环境整洁,房间布局堪称完美,优雅不失情调,服务周到,让人无比舒心,营造一种家的感觉,无论大处小处都挑不出毛病,价格也很亲民。全国各地来往的宾客都对山庄赞不绝口。给人留下一笔不一样的古村印象。</p><p><b style="color: rgb(1, 1, 1);">联系热线</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166005498(董)</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b><b style="color: rgb(1, 1, 1);">15179463880(董)</b></p><p><br></p> 古村全景图及简介 <p> 宋时,流坑以董氏科第而兴旺,成为江右大家族聚居之地。元代,流坑村遇兵燹,村子遭毁。</p><p> 明清时,村中有识之士接续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政知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等,超过百人。</p><p> 1997年8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考察流坑村后,誉之为“千古第一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龙湖</b></p> <p> 龙湖位于流坑村西侧,它是由七口由南而北,紧密相连,绵延如龙的池塘组成的,故取名龙湖。古代湖中有六条鹅卵石路相向横穿,每条路上均有一石拱桥贯通。龙湖西南有条龙溪,村民将溪水引入湖中,湖内长年保持清水流动,水中鱼儿遨游,水上荷花争艳。它是历代流坑村人十分珍重和崇敬的地方,也是现在游人到流坑村览胜观光的一个主要景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董氏大宗祠遗址(流坑圆明园)</b></p> <p> 【董氏大宗祠】 “董氏大宗祠”是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董合所建。为前带大场院的三进檐式建筑。其院正前方辟有大门坊,场院内设置墨池,院的东西两侧均辟有门坊,东为“累朝师保”坊,西为“文武状元”坊。入院前门,跨墨池达主体建筑的正门,上书“德厚流光”四字,第一进为“贤育楼”,第二进为“敦睦堂”,第三进正中为“孝敬堂”,两侧分设“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和“道原堂”,为祭祀远祖、乡贤、地仙等之处,其场面宽广,构架宏大,典雅壮观。“标坊坦道,重门翼庑,幽室崇堂,叠库层楼,肃斋净庐,绕坦绳巷,诸无弗称。”</p> <p><b>文馆</b></p> <p> 【文馆】 “文馆”又称“桂山严 祠”、“江都书院”。位于环境幽雅、地域开阔的流坑村北陌兰洲,其东侧紧靠大宗祠,背江面村而建。为前带庭院,西连藏书楼,主体为三进式砖木结构的建筑。它集读书、讲学、祀祖、敬贤、藏书多种功能于一体。</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状元楼</b></p><p><br></p> <p> 【状元楼】位于流坑村西侧的棋盘街旁,坐西向东。状元楼始建于南宋年间,是为了纪念流坑村南宋初年(宋高宗绍兴十八年)的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为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楼平面为正方形,下层前、后辟拱门,形成东西通道,是流坑古时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竖旗杆的花岗岩石犹存。有檐廊、神阁。“状元楼”设计奇特,装修独具韵味,外观显得古朴庄重、气势轩昂,内构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其后历有修葺,现在的状元楼为晚清时重修,但平面布局仍为旧制,部分柱础也为明代遗物。此楼建造地点是古代流坑村聚居范围的最高点,登上这座砖木结构的硬山式重楼,既可俯瞰全村,又可近观龙湖碧波,更能远眺东华秀峰,是流坑村著名的纪念性建筑,传说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与董德元同科进士朱熹亲笔书写的“状元楼”匾以及“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的木刻楹联,至今还高悬在楼阁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理学名家宅</b></p><p><br></p> <p> 【“理学名家”宅】 “理学名家”宅,为明代中宪大夫、刑部正郎董燧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明代后期建筑,建有一前置天井的小厅堂,门楣上署有“大夫第”三字,天井照壁上刻有“共徘徊”砖额,此宅前辟大门廊,为一进三开间,其正门前两侧分立圆雕红石狮一对,门楣上悬挂的“理学名家”大匾,为明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 曾同亨所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怀德堂(凤凰厅)</b></p><p><br></p> <p> 【凤凰厅】 “凤凰厅”为明代后期流坑儒商善士董国举之宅。凤凰厅是一栋砖木结构的明式宅第,为侧入式,前、后两堂天井、三开间的建筑。入门的门楣上砖刻“尚义门”三字,门旁砖刻“门对九天红日,路通万里青云”一联。前堂两侧各设置正房,天井紧靠前墙,前墙建成四柱三间式结构的照壁,其正中上方嵌有砖刻“正大光明”匾,照壁的中柱上刻有一联“百计但存阴骘好,万般惟有善根长”。照壁的檐宇下、砖匾四周和横坊上的人物、动物等堆塑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照壁的中、下部为一组浅浮雕图案的砖雕壁画群,分左、中、右三幅,画面上以云日、山水、鸟兽、花卉、树木等形体设计绘制,构成了多幅各能体现一定思想内容的画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翰林楼</b></p> <p>“翰林楼”既是一个关启防御的望楼,又是一座纪念明初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董琰的建筑。董琰( 1352-1419 年),字子庄,流坑董氏第十六代,文肇 · 淳派裔孙。明洪武五年( 1372 年)中举,明洪武二十五年应征辟入京,初为云南学官,后调任交州府茂名(属今广东省)知县。因其才华和政绩,在杨士奇等人的推荐下,入朝为翰林院编修,并参加《永乐大典》的修。后任北京国子监司业、赵五府右长史,死后,被举祀入乐安县乡贤祠。他是明代早期流坑的才子,备受当地人的尊崇,也为他的同僚们所推服,他又是流坑经历元代近百年衰落后科 </p><p> 宦复兴的第一位显赫人物。翰林楼本来是一座小小的望楼,就因为纪念他而成了村中有名的建筑。</p><p> 该楼位于贤伯巷东口,坐西向东,为二层砖木结构。楼平面近正方形,其前、后辟方门相对,形成东西过道。前门对江,后门通巷。上层的前后墙均辟有望窗,身置其间,前可望远山近水,后可观檐宇巷道。</p><p> 楼的正面檐宇下砖刻“翰林”横额,两侧下为“数封天子诏,当代帝五师”砖刻联。门楣上嵌有“少司成第”砖刻横匾,为明代宰辅杨士奇所题书,门旁还砖刻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所题赠:“国史总裁望重一时锁闼,英才乐育名高天下宗师”一联。楼的后面,望窗之上有“恩荣”砖刻立幅;门楣上为江西学政邹学柱题书的“盛世丝纶”砖刻横匾。墙体楼面虽斑驳古旧,但名人题书的砖刻仍风骨犹存,给小小的望楼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 据万历十年( 1582 年)《流坑董氏族谱》记载,为纪念董琰,在明代原建有“少司成坊”于穿珠巷口。村中长老说,穿珠巷即现在贤伯巷的东段,可能是因董琰被举为乡贤后,而改名贤巷,贤巷与其西段的伯巷合而称之为贤伯巷。现在“少司成坊”不存,现存兼有望楼的纪念性功能的“翰林楼“,系清乾隆元年( 1736 年)冬,由董氏文肇 · 淳派胤清支房(材伯房)主持重修之物。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旌表节孝坊</b></p> <p> 清代时期建筑,为流坑“孀声懿范”张、陈两位贞节之妇所建。此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的砖石建筑。正面上方嵌有红石“圣旨”竖匾,中坊横条红石上刻有“旌表节孝国学董朝杰之妻张氏偕媳儒士金鳌之妻陈氏”,下方书有“节孝坊”三字。此坊装饰讲究,图案丰富,有花卉、灵兽、祥禽、人物、诗文等;手法多样,石刻、堆塑、砖雕、彩绘、墨书等;整个牌坊显得华丽典雅,气派轩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流坑傩舞</b></p><p>(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流坑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部类。我们积极开发利用古村活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展示其悠久的历史性、独特的地方性、绚烂的多样性、灵动的趣味性、欢快的娱乐性、启蒙的知识性和吉祥的审美性,使每一个旅客玩得开心,看得新鲜,留下记忆,带回运气。</p><p>流坑傩舞,据口碑相传,源于流坑董氏第六世祖董敦逸。相传,在北宋徽宗初年,身任监察御史的董敦逸奉旨出使契丹议和,并被迫在契丹滞留多年。返朝时,他把当地的跳傩仪式带回京城。不久,敦逸被奸臣谗言中伤,罢官回乡,即将所见傩仪及宫廷音乐一并带回流坑传授。流坑傩舞一直相传至今,被村民视为一种驱邪祈福、强身健体的活动。</p><p>流坑傩舞讲究服饰华丽,穿着如同古装戏曲服装,袍莽靠把齐全,刀枪剑戟制作精细。流坑傩舞面具全部由樟木雕刻而成,漆上彩油。服装、道具按扮演的角色穿戴不同的古装戏服装,手持各种不同的道具,总共有20多种不同的角色。流坑傩舞风格古朴粗犷,富有意趣,内容分“文场”和“武场”,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安庙装香”、“书生与七仙女”等剧目。</p><p>流坑景区目前组建了傩舞团,有演员15人,每天在古戏台进行定时的傩舞表演,为游人展示这一历史久远的民间艺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流坑古建筑图片</b></p><p><br></p> <p> 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布局简洁,朴实素雅。外看,一般为长方形平面,用空斗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有阶梯形、弓形、云形,翘-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还能挡盗防贼。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明代多前堂后厅,清代多前厅后堂,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堂,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用木质装修的“宝壁”、屏门、隔扇将厅堂内部自由分隔,下堂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左边神龛内摆有先祖牌位,旁有香烛插座、长明灯、铁铃,下有短梯,供人家上灯祭祖之用。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供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居宅一般都有前门后门,前门通正厅,后门连便厅或厨房。明代和清代前期正门多为侧入式,清中期以后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门的形式各异,以一字门、八字门、牌坊式门、凸入式门和门罩式门较为普遍。明代民居堂前多置照壁,照壁上的砖雕壁画十分精美;清代民居堂前多带庭院,庭院前有砖木结构门楼。</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匾</p> <p>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为说走就走的旅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莲花山庄欢迎你!</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联系热线:18166005498</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