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有人说, 无锡最美的春天在开满樱花的鼋头渚,而最美的秋冬在满是银杏和红枫的惠山古镇。康熙、乾隆共下江南12次,却去了惠山古镇14次。这是一个怎样去处,竟让富有四海、见识广博的清朝皇帝流连忘返、乐此不彼。2020年一个初冬早晨,如愿来到了离无锡城最近的景点——惠山古镇。</p> <p> 惠山被誉为“江南第一山”,海拔只有300多米的惠山自然不是江南第一高,乾隆六下江南,七到惠山,这样评价惠山:“惟惠山幽雅闲静,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帝王金口玉言,御封之山岂是儿戏。</p> <p> 惠山古镇被誉为“露天历史博物馆”,这里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群落,一百多座祠堂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街巷中。对于华夏民族来说,自古祭祀就是国家大事,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认祖归宗同样是大事。惠山脚下这一百多座祠堂,是众多姓氏宗族的血缘凝聚之地,拜祭先人、寻根问祖成了这里年复一年久演不衰的故事。</p> <p>惠山古镇街道两旁的祠堂</p> <p> 华孝子祠是是惠山古镇,乃至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祠堂之一,供奉者是东晋时代一个叫华宝的普通人。公元418年,华宝一家住在惠山脚下,父亲要随军远征,临行前宽慰八岁的华宝,“须吾还,当为汝上头。”就是说爸爸一定会凯旋而归,回来为你行成人礼,束发戴冠。古时候把头发梳起来就是大人了,可以娶妻生子,开始崭新的人生了 。可第二年,父亲就战死沙场,而华宝却因父亲那一句话,一生都保留着孩童的发髻,直到70岁去世,依然皓首不冠,终生不娶。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皇帝钦赐“孝子”的匾额,后唐代皇帝又钦点修建了这座祠堂。</p><p><br></p> <p> 那时候一个人为了思念亲人,可以在思念里终老一生,或许如今的人已经理解不了,但很多祠堂不光是追思亡者,也是培养生者价值观的地方。建祠堂和兴学堂在古代家族中是同等总要的大事,学堂往往就设立在祠堂中,被称为“祠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堂”、“中堂”、“祠堂”文化,仅剩“学堂”文化了,岂不令人唏嘘。</p> <p> 惠山古镇每年的金秋时节都会举行菊花展,公园步道上、惠山寺银杏古树旁、假山奇石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菊花,有的清高淡雅,有的妖娆多姿,有的造型独特,有的摆放别致.......靓丽无限、美不胜收,游人至此纷纷驻足拍照、流连忘返。</p> <p>菊展会络绎不绝的人群</p> <p>争奇斗艳、造型各异的菊花</p> <p> 寄畅园被誉为“江南四大园林之首”。乾隆七游惠山,八巡秦园(原寄畅园的主人姓秦),不仅提额,还说“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他为了能时刻看到寄畅园,还在清漪园(今颐和园) 中仿造了一个“惠山园”(今谐趣园)。</p> <p> 明嘉靖年间,秦家原本是历任朝廷的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因卷入新帝继位的礼仪之争被迫告老还乡。仕途失意,只好寄情山水,那时的园林取名“凤谷行窝”。</p> <p> 寄畅情怀自然处处都有讲究,知鱼槛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卧云堂”隐喻原主的东山之志,就连小径的地上也用碎石废料拼成了“蝶恋花”的图案。</p> <p> 园林的二代主人一度官至湖广巡抚,却遭同僚诬告,革职还乡,于是和他祖辈一样寄情山水,开始了园林的扩建,并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改名“寄畅园”。</p> <p> 寄畅园并不大,但它的巧妙在于高超的借景,洗炼的迭山、理水手法,苍郁满目的古木巨柯,打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站在某些角度,锡山和龙光塔恰如其分地融入在了寄畅园的景致中,小小的园子仿佛瞬间变大了好几百倍。</p> <p> 初冬的寄畅园虽没有鲜花的点缀,但红色的枫树、绿色的香樟配着一池碧水更让这里姹紫嫣红,清新风雅。难怪康熙、乾隆纷纷御题“山色溪光”、“玉戛金枞”。</p> <p> 惠山寺虽不恢宏,却十分显眼。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历史比镇子更久一些。惠山古镇起初只是有几座祠堂,后来有了寺院,人多了,便有了镇子。寺里敬的是菩萨,寺外敬的是祖宗。</p> <p> 穿过宋代的金莲桥,重檐歇山式的御碑亭中,是一块刻着乾隆帝多次在惠山寺礼佛留诗的御碑。</p> <p>宋代的金莲桥</p> <p>惠山寺里的御碑亭</p> <p> 有着650多年历史的洪武古银杏树成了所有游客的焦点,它是惠山古镇、乃至无锡市区树龄最长的寿星树。参天的树干像是一把撑开的金色巨伞守护着惠山寺,也守护着每一位前来参拜的信徒。</p><p> 微风吹过,一片片扇形的叶子像是一个个金色的梦想飘然而至,如梦似幻。想着它几百年来伴着寺院的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定是有了不少灵气。</p> <p> 没去惠山古镇之前,我一直以为《二泉映月》中的“二泉”只是阿炳那首二胡中的名字,万万没想到,“二泉”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二泉”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原名漪澜泉, 唐代茶圣陆羽遍尝天下名泉名茶,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李绅赞誉二泉为“人间灵液”,苏东坡慕名品泉,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p><p><br></p> <p> 事实上,“二泉”不仅仅是泉水的名字,也是一座书院的名字。明正德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邵宝因看不惯宦官刘瑾独揽朝政、陷害清廉,又无力改变,于是辞去官位,回到老家无锡办起了二泉书院,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p> <p>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是其代表作。</p> <p>阿炳文化园</p> <p>二泉映月广场</p> <p>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p> <p>錢绍武雕塑的阿炳铜像</p> <p>阿炳墓园</p> <p>阿炳墓碑</p> <p> 惠山坐落于无锡西郊,属于浙江天目山由东向西绵延的支脉,最高峰为三茅峰,海拔328.98米,周围约20平方公里。惠山,南朝称历山,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山。</p> <p>惠山最高峰——头茅峰</p> <p> 锡山是无锡历史文化的标志,无锡由此得名,民间有“无锡锡山山无锡”之佳句。锡山、惠山相对而恃,中间隔有映山湖,如同杭州的吴山、苏州的虎丘。每到新年,游锡山、惠山成为无锡人的一个重要年俗。</p> <p>无锡锡山</p> <p> 坐在二泉茶社饮一杯茶,院中的大枫树的叶子在万卷楼白墙黛瓦的映衬下如火焰般撩人,遥想当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这里品茗,山水间的灵气化作唇齿间的余香,不由地让人心生欢喜。酒能醉人,茶也能醉人,半瓢山泉便化作了一首首离骚。</p> <p> 锡惠公园的杜鹃园内虽没有了杜鹃花的争奇斗艳,但那些由绿变红的枫叶把韵味十足的古镇渲染得如同画中的美景,真真是人在画中走,画在景中游。</p> <p> 无锡泥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已有400多年历史,因起源于惠山山麓,故名“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系用惠山地区一米以下的土为材料,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作品造型质朴、简练,有的手捧寿桃、元宝,有的身挂金锁片等,色彩对比强烈,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江雨风情。惠山泥人“大阿福”已成为无锡的一张名片。</p> <p>惠山泥人丁工作室</p> <p>惠山泥人大师现场彩绘</p> <p>惠山泥人作品“阿福”和“阿喜”</p> <p>锡惠公园的映山湖</p> <p> 从来没羡慕过南方的冬天,因为没有暖气,但这次来到无锡的惠山古镇,真的被美景迷住了。踩着雨后的石板路,走在斑驳的岁月中,厚重的历史在这充满了灵气的镇子里不觉沧桑,却很清雅,难怪都说这里人杰地灵。好想在这里做一棵树,看尽世间所有颜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