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暮云重叠碧,远树浅深红。2020年11月27日,小语的同仁们迎着初冬羞涩的寒风,怀揣着一份热情齐聚龙泉街道中心小学,在这里举行全市小学语文“赢在新课堂”系列活动——中心团队进校园活动之四(李琳琳工作室活动)。</p> <p>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滕州市教体局教研室王晓静老师、龙泉联区卢志泉副主任、龙泉联区小学教研室黄孝仲主任、龙泉街道中心小学王玮校长、小学语文市级兼职教研员、各镇街语文教研员、市直民办业务主任以及五六年级的骨干教师。</p> <p>龙泉街道中心小学李娜校长主持本次活动</p><p><br></p><p><br></p> <p>📖第一议程📖</p><p><br></p><p>龙泉街道卢志泉主任致欢迎词</p> <p>📖第二议程📖</p><p><br></p><p>李琳琳名师工作室团队的老师们</p><p><br></p><p>展示语文读写一体化研究的成果,</p><p><br></p><p>共分为三个环节</p> <p>第一环节:课例观摩《慈母情深》</p><p><br></p><p>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丁珊珊老师执教第一课时</p> <p>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陈夏老师执教第二课时</p> <p><br></p><p>📖第二环节:评课团队进行评课📖</p><p><br></p><p> 党灿老师认为这堂课丁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展开言语体验的过程。</p><p><br></p><p> 学习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学生一定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比如,学习“龟裂”时,丁老师先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龟裂”,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过龟裂的手吗?最后出示图片直观呈现“龟裂”,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母亲的手的样子,从而体会到母亲工作的艰辛。</p> <p> 设置学习梯度,使读最终指向语言迁移运用。 如刚开课时,梳理课文中的主要场景,看起来似乎仅仅是为了贴合单元语文要素,实际上既帮助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经历了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提炼和概括的过程。之后,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由感性走向理性,综合运用本课习得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了真实的言语实践,其情感也逐步得到升华。</p> <p> 刘军老师评课中指出本节课多层次多样化朗读提供了以读促悟丰富实例。</p><p><br></p><p> 朗读指导有目的,有步骤,层层推进的读,是高效的读,带着感受读、齐读、师生合作读、伴随音乐读、对比读交换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灵活运用。创设情景,情感朗读。读书声,声声入耳,声声入心,牵动思绪,拨动心弦,穿于整个课堂中。这也正是问题导学的体现。</p><p><br></p><p> 关注“细节描写”,体会蕴含的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语句,抓住关键词,与同学们一起板书了“语言、动作、环境”描写,还指导学生关注到提示语和标点符号背后的内涵,通过朗读加深了对细节描写的理解。</p> <p> 其次,发挥学生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共情。</p><p><br></p><p> 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想象和联系,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丁珊珊老师将学生置身于当时低矮压抑嘈杂的工厂里,更理解了当时的母亲工作环境,补白“我”的内心感受。例如:“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什么反应?”“如果是你,当时看到母亲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工作,你心里是什么心情?”“母亲的脊背为何会那么瘦弱?你有没有想过?”</p><p><br></p><p> “七八十个”重复出现,通过朗读,学生们感受到了反复这一手法的作用。用三间教室的大小去理解200平米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去感受,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促进理解,感受到了这嘈杂压抑的场景。</p> <p> 杜亚锦老师在点评中说,袁瑢老师说过,课堂教学中要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练,只有多练,学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把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讲有练,讲讲练练,给予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因此,陈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之后,趁热打铁,特意设计了“你有没有鼻子一酸的经历”的动笔实践练习,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细节描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p><p><br></p><p> 学生写话实践以后的交流点评,其获得的体会和认识可能会超过写话本身,因此陈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议:你觉得他写得好不好?你能不能夸夸他?谁能给他出个金点子?他的文章还能做哪些修改和增补?此环节是为了检查学生能否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在给别人修改习作的同时,学生对如何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就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这样真切实感的体会能有效地改善并提高学生语言建构的质量,优化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陈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一句句进行点评,指导的那么具体,那么细腻,点评得那么准确,那么到位,充分反映出她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p> <p> 顾士兰主任的评课感叹道,对于高段的阅读和写作,课标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写简单的记叙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p><p><br></p><p> 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陈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主要是想呈现一个理念,就是读写结合,课堂上语文老师,引孩子们对文本的解读是为我们的写作服务的。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法是我们语文课上习得的,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利用这一篇一篇的教材,引导孩子们习得写作的方法,陈老师的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例如,陈老师在处理母亲给我钱后的动作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连用4个立刻有什么好处?</p><p><br></p><p> 关注如何表达,在处理我和母亲的对话时,通过老师的范读,生生互读,感受语言描写的魅力。通过语言的渲染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慈母情深。我们一直寻找的就是那种娓娓道来,不动声色的就把如何表达问题,渗透到我们的文本教学中。能做到这一点的确很难。为了避免这种直白的讲解,陈老师通过优美的语言再现当时感人至深的场景,打动了孩子,也打动了听众,让人不禁眼热泪盈眶。</p> <p>第二环节</p><p><br></p><p> 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李琳琳主任以《统编教材读写一体化的建议》为题,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提纲挈领的阐述。</p><p><br></p><p>一、读写一体化的可行性。</p><p><br></p><p>1. 教材的结构和编排特点</p><p><br></p><p>2. 选文特点</p><p><br></p><p>3.学理依据</p><p><br></p><p>二、读写一体化设计方法。</p><p><br></p><p>1.解读文本的过程中</p><p><br></p><p>2.课后作业</p><p><br></p><p>3.单元习作</p><p><br></p><p>4.词句段运用</p><p><br></p><p>5.根据学情</p> <p>📖第三议程📖</p><p><br></p><p>滕州市教体局教研室王晓静老师作活动点评</p><p><br></p><p>并安排素质测评相关工作</p> <p> 教学因研而精彩,思维因碰撞而清晰。2019年秋季统编教材已经全面铺开使用,课堂上的读写一体化该如何有效落实,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该如何提升,今天的活动给了我们最好的解读。当然,学习一篇课文,仅仅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引领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写。洞察、品味每一课独有的表达秘妙,让每一课都彰显出独特的魅力。相信,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在中心团队的示范引领下,全市小学语文读与写定会比翼双飞,教与学定会“赢在新课堂”,小语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