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邂逅,走进察瓦龙,相遇丙察察

南谷的春天

<p>  察隅、察瓦龙这两个地名,对于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从小就经常听父母说起有关察龙的事和人,对于我来说察瓦龙就是故乡,故乡就是察瓦龙仅此而已。转眼间过了四十余载春秋,多年来回一趟老家的计划今年终于实现了,也是母亲自1980年以后的第一次回故乡,刚好也已是40年了,用这样的方式记录这次的旅程感受,留作纪念。</p> <p>这次的母子之旅就从昌都的洛隆开始,沿着澜沧江流域而下,又顺着怒江峡谷而上</p> <p>这次在朋友的建议下,我们选择从洛隆到察亚再到芒康的路线,所以早上出发很快到达了察亚县,在察亚跟小同学们在一起</p> <p>第二天了,第一次走这条路,要紧盯这些牌子</p> <p>终于走到这大山顶了</p> <p>本来原计划从察亚只到盐井,后来走着走着就冲向了飞来寺,在这里吃个晚饭</p> <p>第三天,等待多时的雪山,终于慢慢掀开了面纱,为了拍片连早饭也没顾上吃</p> <p>跑上跑下地找最佳位置</p> <p>这个酒店真心不错</p> <p>到了德庆县,准备吃午饭了</p> <p>看别人吃啥就吃啥,</p> <p>结果是这样</p> <p>从德庆县到丙中洛的路</p> <p>从海拔3700到这个海拔的人来说,真是到了天堂</p> <p>传说中的丙中洛</p> <p>丙中洛的石头</p> <p>在丙中洛的身体指标,自我感觉良好</p> <p>在丙中洛,找住宿是个问题</p> <p>第四天,对于一个从怒江源头走来的人,我一直在想怒江第一拐,怎么会在这里,</p> <p>从云南的丙中洛进入西藏的 察瓦龙的路,离察瓦龙乡有50多公里</p> <p>从昌都边坝来的人什么路况没见过,但这路况真服了</p> <p>本来就颠的一塌糊涂,还要进入虎口</p> <p>终于到达第一个亲戚家里了</p> <p>老家的饭菜原来是这样</p> <p>琵琶肉</p> <p>充满生机的农村</p> <p>第一次见这么大的仙人掌,有些激动</p> <p>仙人掌还有果实,第一次见,所以用手摘了一下,结果中招了,所以提醒大家千万别乱摸这东西,但这果实确实好吃,有点像猕猴桃,想吃就找当地人而且是免费特好吃。特别提醒千万不要在无防护措施时乱碰这果实,也不要站在逆风处,这个刺比毛发还细,万一进眼就麻烦大了。</p> <p>看这有名的路牌</p> <p>老家的玉米</p> <p>亲戚们来啦</p> <p>给母亲和她记忆中的橘子树留个影</p> <p>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老家人民的生活真是走上了小康</p> <p>到葡萄架下看看,在这下面喝个咖啡,看看书多好</p> <p>这里的小孩都特别的可爱,就连这小狗也太招人喜欢了</p> <p>这猪住的是牛圈,吃的是玉米</p> <p>来个合影</p> <p>这里是怒江的一个直角转弯,所以是夏霞村民夏天打捞木柴的地方,</p> <p>这种场景只有察荣才能见到</p> <p>这是察荣的“夏让”,意思是肉酒,就是用藏白酒煮鸡肉,可以边喝酒边吃肉</p> <p>感谢这一次亲朋好友的热情,</p> <p>自家地里的西瓜</p> <p>这是这里的最后一晚了,大家用歌舞来欢送</p> <p>离开察瓦龙到察隅的路途</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下面是这一次在路上拍到的一些照片,请大家欣赏</span></p> <p>著名的“大流沙”,经过这里的一定要多加注意安全,特别是下午起风时要多注意观察后在通行。</p> <p>去夏霞的吊桥</p> <p>察瓦龙乡全景</p> <p>最后想说一下第一次到老家,承担着多种身份的我,既要担后勤、又是驾驶员、又是保健员的,但最舒服的还是跟这位仁兄一样当个摄影师。</p> <p>但是作为一名摄影人,比较遗憾的是要给自己拍个照难度较大,找人帮忙拍了一张,却成这样了😀</p> <p>最后感恩这次的相遇,感恩一路的人与事,丙察察不愧为进藏最神秘的路线,察荣不愧为梅里雪山的后花园,祝福老家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