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行山的神往,来自于那首耳熟能详的大合唱《我们在太行山上》,以及国画大师吕云所的《夜走太行》和《太行浩气 》。<br> 艺术作品可能有所虚构,我一直想看看,真正的太行山是什么样子的。<br> 今年秋天,我终于找到机会,从太行山南麓,一路向西北,走进了太行山。<br> 走进太行山,所见的并不是概念中的“山”,而是“崖”。在眼前直立着、拔地而起,令人摒住了呼吸也望不到顶。好不容易上到了顶,往下看是胆战心惊的危,生怕一下子脚软没站稳,就摔了个粉身碎骨。 正是这样的危崖耸立,在八年抗战中,我党以山为屏障,狠狠打击了侵略者,挽民族于危难之中。<br> 193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在 赤岸村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此战斗、生活了6年之久。一二九师也从9100人发展到近30万人,谱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壮丽篇章。<br> 赤水河畔的涉县,曾经是根据地的首府。现在,涉县的规模已经发展为一个中型城市,城中有“一二九师陈列馆”,以及埋葬着刘伯承等一二九师前领导人忠骨的“将军岭”。城中道路的灯柱,也是“129”的艺术造型。<br> 今日太行山,人们的生活依旧简朴,但也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产品能及时运输出去。不管多高的山,多险的崖,英雄的太行人民,也修出了路。<br> 这一条叫扶贫公路,每一道拐都是急转弯,每一个坡度,都大于45度。直通到山上的凤凰古寨和兵部村寨,公路修建好之后,引来了大批游客前来游览,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这之前,村民们下一趟山,要从早到晚攀走一天。<br> <p> (鸣谢宋宏安老师的航拍照片)</p> 这是太行山上特有的挂壁公路,修建于悬崖的腰上,共有9条之多。这些路,每一条都是震惊世人的奇迹。 太行山的秋,不是叶落草黄西风烈。屋顶上、悬崖之上,到处是晒场。红通通的山楂和海棠果、黄澄澄的玉米、还有金黄的杮子,随处可见。山楂或其它果切成片,杮子、玉米是整个儿的,铺开、放在篮子里或成串的吊起来。山里的秋,是明晃晃的、鲜艳的暖色调。 人们正忙于把山楂切片,拿放晒场上晒。 英雄的山,自是有浩然之气。磅礴的气势,依傍着蓝天白云,朗朗地告诉你,何谓山之大。上世纪中期,在一穷二白的生产条件下,太行人在山上修建了红旗渠,硬是让河水流上了山腰,翻山越岭地滋润着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向大山要到了粮食。 青山不老人渐老。这些留守山村的老人们,也许他们的祖辈、父辈曾经扛过枪、流过血,去抗击侵略者,或许他们的父老兄弟在开山辟路中做过许多事。现在,孩子们都进了城,回来接他们出去,而他们却固执地坚守在这里,种上一两块薄田,过着清贫的生活。不为别的,只为他们还恋着这大山呢! 山很宏大,人很渺小。但是,人却能让河水上了山坡,让汽车开上了“危乎高哉”的山顶。“人定胜天”或者只是传说,但是只要有决心和勇气,人还是可以让自己强大起来,与大自然抗衡一下,让自然为人所用的。<br> 太行人民用走过的足迹,向大家如是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