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堂妹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从小在岑王山深处的山旮旯长大,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农村姑娘,能干、有想法。 </p><p> 因为堂妹从小在农村长大,在那个饭刚够吃饱的年代,在那个以农耕收入为主的农村,在那个小孩成群的年代(每家至少3个以前兄弟姐妹),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农村,堂妹没读过几天书,6岁时开始就被父母安排在家放牛了,打猪菜、砍猪菜、喂猪了,稍微有点拖沓就会被妈妈数落一通:真的不中用,你看隔壁的二丫姐姐烧火煮饭哪样要他妈担心过。在妈妈常年的埋怨声中,随着年纪长大,堂妹变得听话、、勤快、懂事了,会主动做很多家务事了,而且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p><p> 10岁左右,堂妹就成了家里半个劳动力了,农忙时节可以顶个活路去跟邻居换个劳动力了。在劳动中,邻居的二娘看到堂妹漂亮能干,不时开玩笑说:这个妹妹以后要嫁个秀才才对得起那些祖宗。堂妹总是害羞的微笑着。村里有红白喜事,堂妹跟着大人们帮忙推豆腐、蒸饭,在屋里屋外忙进忙出。邻村的大妈们看见了,飘来怜爱的眼神,自言自语地说:这个是哪家妹仔,那么能干,我要把他搬到我们村去。</p><p> 堂妹15岁了,在愚昧的农村,在那重男轻女的年代,几个弟弟妹妹要读书,家庭负担太重,父母想把堂妹嫁出去了。因为来堂妹嫁家问亲事的七大姨八大姑越来越多。可堂妹这时有点主见了,她不想嫁那么早,她听到去镇上读书的弟弟回来说:镇上有大货车、有自行车,还有坐中巴车可以翻过廖坳到县城去。弟弟的老师在课堂上说,他去县城开会的时候就是坐10元车费中巴车去的,县城可热闹了,晚上有电灯,有更多的汽车,有很多餐馆,晚上双虹桥上休闲的人很多,男女还在双虹桥对山歌呢。听了弟弟的描述,堂妹对县城充满了向往,可她没有10元的车费,再说也没人带她去。</p><p> 堂妹开始为他10元钱的车费发愁,她开始存私房钱了。村里的杉木被南宁的老板来买走了,需要在村里请一些民工,堂妹跟着邻居婶娘们去做民工,按半个劳动力算每天可以得一块五工钱。堂妹没有把钱交给妈妈,她自己藏在房间的枕头里的,每天起床都摸一摸她的存款,生怕妈妈晚上把它拿去了。因为新年她跟妈妈去外婆家拜年,外婆打发可5角新钱,回家路上妈妈说拿去帮放好,后来跟邻居大姐去镇上赶街想吃一碗米粉,问妈妈要妈妈说不见了。堂妹难过得没赶成街。</p><p> 堂妹17岁了,她跟邻居婶婶们做一些临工,自己平时又在山上找一些药材卖给来村收购的老板们,堂妹存了不止10元的进城车费钱。家在县城附近的亲戚有喜事,村里很多亲戚要去喝喜酒。妈妈安排堂妹跟邻居大婶一起去,说喝完喜酒就去县城走走。堂妹开心一晚上没睡觉,天要亮的时候,大婶来喊她准备走了,堂妹抱着她枕头刚睡着。</p><p> 天一亮,堂妹就跟着大婶出发,为了省10元车费,他们包好午饭走山路来县城亲戚家的。整整走了一天,在半路休息了一下顺便吃了午饭。</p><p> 第二天吃完酒席,堂妹就缠着大婶带她去县城。果然,县城里有3层高的砖房,比家里的木房子高大威武,上街的人们很多踩自行车上街,车上还有铃铛,非常奇妙。卖东西的商贩很多,他们看到堂妹走过来,吆喝着:妹妹买懒样子?自己选嘛。堂妹害怕地拉着大婶的手,生怕把自己弄丢了,出门时妈妈告诉她走到哪里都要跟大婶一起,以免弄丢了。这次,堂妹用私房钱给自己买了个发夹和一块可以放在裤袋里的小镜子,还花3块钱给家里买了一把手电筒。下午回去的时候,大婶带坐大巴回去,先坐到镇上,然后走路回家。这是堂妹第一次坐车,开始好新鲜,开心的地看着窗外,后来又晕又吐,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镇上的,大婶叫醒她时候,下了车天已经黑了,堂妹和大婶是用在县城买的手电筒照着回家的。</p><p> 因为时间关系,堂妹这次没有去到双虹桥上,固然也没有看到双红桥上那些唱歌的男女们。堂妹在村里也会唱山歌,是邻居大姐教她的:“唱首山歌逗一逗,看哥抬头不抬头。若是抬头把歌唱,妹就抬头把哥留。”堂妹很想去双虹桥上唱几首山歌,因为在村里大家都认为堂妹唱歌很好听。</p><p> 一天跟妈妈干活,在回来路上有一根南宁老板拉丢在路上的木头,是堂妹做民工砍的。妈妈要堂妹和她抬回家去,丢在路上你不要别人扛回去了。妈妈一边抬木头,一边说:把木头放起来,到时你结婚了给你打衣柜。妹妹听了妈妈的话,心里很难过,她不想嫁那么快,她要到县城去看外面的世界。 </p><p> 果然,父母给堂妹偷偷地订婚了,连结婚的良辰都跟对方谈好了。可是自己要嫁的人却还没见过一次面,从邻居大婶的嘴里,堂妹大致了解自己要嫁的人的一些情况。邻结婚日子越来越近,堂妹突然不见了。村里人到处找,堂妹走的时候告诉过弟弟,她要去县城打工,给弟弟们读书。堂妹是半夜起床一个人走路到县城的,带着她上次买的那把电筒。</p><p> 来到县城,堂妹没有文化,她到汽车站附近的一家酒楼做洗碗工,负责收盘子洗盘子,每个月老板给200元工钱还包吃住,不知不觉堂妹在这家酒楼做了半年。一天,村里做老师的堂哥突然车站附近碰到了堂妹,两人聊了很久,堂妹还喊堂哥帮妈妈捎了好多东西回去。可这一次,堂妹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堂哥回去后,说堂妹穿得好时髦,还穿高跟鞋喇叭裤,像个“J婆”,嘴巴改打口红。村里人听了,一传十,十传百,堂妹就这样成了传说中的“J婆”。堂妹的父母在村里总感觉背后被别人指指点点,邻居们说话也阴阳怪气。后来,堂妹的妈妈跑到县城来跟堂妹吵了一架,骂堂妹是个不要脸的人,家里的脸都被堂妹丢光了。堂妹再也没回过村里。</p><p>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小小县城开始春潮涌动。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表妹在外面摸爬滚打,已经很熟悉县城的一切套路。表妹在商场的一楼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店,开业的那一天,堂妹哭了,村里有几个还读书的妹妹来找她,他们听说堂妹没有读书也有了自己的生意,他们不想读书了,也像堂妹一样出来打工然后当老板。堂妹看着她们幼稚的想法,最后买车票亲自把他们送回了村里,告诉他们好好读书才是道理。这是堂妹外出后第一次回家。村里老少们都来听堂妹讲城里故事。</p><p> 堂妹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老板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