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 创新引领

画皿

<p>  </p><p>一、目前种业创新存在的问题</p><p>一是种业创新缺少顶层设计,种业基础研究重视不足,产业链发展不协调,种业创新育种与产业链发展相脱节。2000年种子法颁布以来,种业创新育种经历了依靠科研院校向企业主体的转化,再向科企联合育种攻关的转化。同时种业创新长期拘泥于种业内部的育繁推一体化,而没有从全产业链的视野,没有从种子到产业一体协调发展的角度探索种业创新,没有重视种业创新全产业链基础。导致我国种业原始创新总体处于劣势,缺少顶层设计思考,大宗农产品从良种源头存在"卡脖子"现象,种业竞争整体处于低水平徘徊,种业企业赢利模式没有达成基于创新优势的稳定赢利模式。</p><p>二是种子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不够,种业科技创新与种子市场经济融合不足。全世界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动一般都遵循基础研究发明、转化应用研究、进入市场三个阶段。一旦中间阶段被弱化,就会出现“死亡之谷”,基础研究成果就会“胎死腹中”,科技与经济出现“两张皮”现象。目前我国种业创新基础表现为农作物品种审定数量的大爆发但同质化低水平重复过于严重,成果转化过于简单地依赖于单个企业的现场会和县乡镇代理商的口口相传,并末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性改革共性需求有效结合,并末出现产学研用政生态融合的育繁推模式而各自为战,并末真正意义上推动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从形式到内容、从核心芯片到技术集成的共性研究再上台阶。深层次暴露出进入市场的我国整体种业创新基础的很多“短板”和“弱项”,导致种业严冬持续近十年之久,缺少将科技论文写在种业大地上久久为功的全产业链领军科企和人物。</p><p>三是我国种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目前我国种业企业生产研发弱势企业多,低端重复建设严重。大型骨干种业企业的产值总和不敌国外一家知名种业公司。多数中小微种业企业,创新盈利能力不强,缺乏技术引领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存在很多障碍。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先天不足,技术创新动力后天失调,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欠缺,企业技术人员待遇偏低、难以聚集高层次人才等因素。特别是种业严冬持续旷久,大企业大库存,小企业要活命,主体实力不强,创新引领无望。</p><p>四是科研院校对种业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融合、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支撑不足。体现在渉农科研院校重理论研究、轻良种应用研究,逐步退出对拥有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利用,将优势资源白白浪费束之高阁,对成果转化关注不够,导致成果转化率偏低;或者重名利回报、轻科技落地,心理上不愿与企业为伍,行动上不愿和企业并肩战斗,导致公益研究难以产出高水平成果,缺乏原生动力;科研院校难以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全域共性技术全学科集聚的创新研究,市场化产业化技术创新支撑严重不足。</p><p>二、对我省种业创新的思考</p><p>一是重视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种业创新"芯片强基"战略。我省虽然是科教大省,但除油料、水生蔬菜以外,我省其他作物的创新水平不高,相对于周边省份,科企力量存在一定悬殊。我省应制定严格的本地产品标准、法规,形成技术壁垒排斥外来竞争者,加强产业专项向种业创新基础领域倾斜,同时强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长期有效性,持续保持种业创新基础的发展计划。</p><p>二是重视种业科研与全产业链紧密结合,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供给,确保种业创新基础可持续发展。我省应建立定位清晰的种业技术创新体系,成立相对独立的种业共性技术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种业共性技术的研发。采取"计划+市场"的运行模式,重视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界紧密结合和行业共性技术供给,推动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高校建立灵活高效协作机制,专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有效强补创新链上的“死亡之谷”。</p><p>三是重视对种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如德国政府每年大约投入500亿欧元用于应用研究,其中2/3资金用于中小企业。我省种业中小企业居多,特别是历经近十年种业严冬的熬考,逐步涣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建议政府向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种业创新资金可持续支持力度,加大免费开放人才培训、种业公益平台、种业优势种质资源、种业现代育种信息服务等的实用性、务实性。</p><p>四是重视种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攻关与发展。种业基础创新涵盖领域多、战线长、时间久,涉及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只有打破专业壁垒,才能形成合力,研究成果才能深入,支撑其产品的领先地位。我省涉农高校林立,中央在汉研究机构优势突出,本土农科院所体系健全,湖北种业疫后恢复性发展,政府高度重视一直以"中国种都”当之莫属,若能交叉融合、协同攻关,荆楚种业科技创新必结硕果。</p><p>五是重视种业生产工艺的创新。德国企业十分重视生产工艺创新,对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研究经费的比例为4∶1,日本企业用于工艺创新的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64% ,约为产品创新的1.8 倍。我省种业企业在目前农作物品种数量大爆发的时代,更要注重品种质量,将好制种易生产列入重点前置条件,将生产工艺风险大的产品进行淘汰,并进行创新与改良。如前些年杂交棉如火如荼,但手工成本高,依赖重,现如今惨遭淘汰。生产工艺差和存在重大缺陷的两系杂交水稻,严重受制于外界温度环境,若不能进行有效创制,其结果可期。</p><p>六是重视建立全面系统的种业创新教育培训体系。我省高校可建立以发展种业应用技术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否则无才可选、可用。职业教育必须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学生70%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30%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双向制教育为种业产业升级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力,为种业创新发展保证人力资源与品质。 </p><p>三、对我省种业创新工作的建议</p><p>一是营造重视种业创新的政策环境。</p><p>加强种业创新顶层设计,形成可持续推进机制,制定推进计划和路线图。围绕“卡脖子”问题,力争3~5年取得突破。争取用5~10年左右时间,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独特专长的中小企业和大型种企,使产业迈向中高端。</p><p>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话语权。发挥企业在攻克种子产业基础“卡脖子”和短板的中坚作用。吸纳更多种子企业专家参加创新规划、科研项目、平台的谋划和成果评审。建立常态化的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家在种业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p><p>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重大科研、工程、政府采购项目,增大中小企业参与比例;加强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的深度合作;引导企业突出主业,专注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p><p>正确把握科技人员流动的合理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和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p><p>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制定鼓励种业企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支持优惠目录。降低“五基”企业所得税税率、提高“五基”企业出口退税优惠力度。</p><p>二是围绕种业产业链、布局种业创新链,搞好种业原始创新。</p><p>从种到收,从种子到筷子,从种子到餐桌,从种子到农产品,种是源头,种是芯片。围绕种子全产业链,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作用,为行业企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促进种业科技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依托种业企业,组建种业创新联合育种攻关,解决重大短板、卡脖子问题。发挥高校在战略联盟中的作用,支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高校不仅要在科学探索中有所贡献,还要结合企业需求做应用技术创新。</p><p>三是大力培养优秀种业企业家、科学家。</p><p>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科学头脑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种业企业家。研究张海银现象,营造培养培育优秀种业企业家的土壤,让他们安心创新,健康工作,向上生活。</p><p>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支持体制内科研人员向企业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转化。重视把种业企业家培养成科学家,研究杨远柱现象,把湖北一批南繁北育的科企育种家重视起来,关心起来,成长起来,从培养具有科学家素养的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开始,培养湖北的种业科学家。 让企业科学家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同时政府将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落到实处。</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