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早上朋友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首《乌兰巴托的夜晚》,这首歌我最早听到的是左小祖咒的版本,前奏部分的呼麦直接把人带到了广袤草原深邃的夜色里,但是请原谅我不能欣赏他的气息与吐字,摇滚歌手唱民歌总感觉哪里水土不服,就像歌词里面“拉肚子”就是为了呼应前面身在异乡水土不服一样吧?扯远了。但不管咋样记住了这首歌记住了这个歌手。再次听,是谭维维版本,因为这首歌对谭维维由绝缘转为路人略加那么一点点欣赏。据说,她改编这首《乌兰巴托的夜》是纪念她的父亲。我自从失去父母后,怀念好像只能一个人体会,不用刻意往往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在你脑海心中闪过,其中的欢喜与心酸,成了绝对的私密并不愿与人分享。所以她副歌中用高音诠释爱与怀念,与我如薄雾环绕的浅唱低吟不同,但可以理解,毕竟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有的外放有的含蓄。今天点开朋友的分享,虽然前奏部分编曲略显粗糙,但暗哑低回的男声一出来,瞬间被抓住心神。正洗着脸的动作停下来,另一种湿却一下子上了眼眶,如泄了闸的洪水,还好这次家中也是无人,我还可以恣意流泪。人生只剩归途的我,父母就是歌里那回不去的故乡,听歌的人怎能不掉眼泪?</p><p> </p> <p> 上次因为一首歌而痛哭,是八年前,那时母亲还健在,而父亲已走了四年。我转业待安置,一个人在家里打扫卫生,手机里随机播放着音乐,驱赶家中的冷清,当时并没有专注去听,偏偏那句歌词忽而就刺中了耳膜击中了心扉“在心上却不在身旁”,最爱我的那个人已不在身旁有四年,这期间的压抑、伤痛因为这句歌词瞬间爆发,泪如狂雨肆虐汹涌不止。最爱的人自此只能住在心上,目之所及手之所触再无那个人,听歌的人怎能不掉眼泪?</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