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是一篇在2014年写的报道,发表在新浪博客。</p><p> 泉塘畈位于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境内的大桥村,距离汀泗桥十五华里,距离温泉二十多华里。这里有一座百年的乡村小学,名为泉塘小学。</p><p> 这里曾经是中共咸宁县特别支部旧址</p><p> 史料记载:該旧址位於咸寧市咸安區汀泗橋鎮大橋村泉塘畈,是由當地鄉紳興建的泉塘小學。</p><p> 1926年7月初,受中共湖北區執行委員會派遣,省農協會秘書長聶洪鈞受命回到家鄉—一咸寧縣(今咸安區,下同發動群眾策應北伐。聶洪鈞回到咸寧後邀集舊時要好的同學、朋友曹振常、雷子霖、胡再奎等20多人秘密開會,講解北伐革命鬥爭的形勢,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動員大家起來革命,投入到工人、農民中去,發動人民反軍伐、反豪紳、西、北4个区党支部。8月底,北伐军进抵成宁,特支领导咸宁农军,积极主动支援、配合北伐军作战,为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作了贡献。9月底,北伐军进攻武昌城,特支组织运输队,给北伐军送去大批粮食和竹梯。12月根据斗争形势发展和党组织扩大的需要,中共湖北区委批准中共咸宁特支改称中共咸宁县部委,同时部委办公地转移到咸宁县城。</p> <p> 泉塘小学的前身为“彩云书屋”。在十九世纪中叶,泉塘贾德顺门、刘同兴门协力在“彩云墩”上创办一座私塾,“彩云书屋”延续数十年。</p> <p> 1913年乡贤们目睹国势日衰,外侮愈烈,民族危亡深重,深感欲救我中华,必须振兴教育。故决定筹办新学,修建学校。几经努力,校舍在"彩云墩"上落成。为一幢庭院式的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有教室三间、校政厅一间、天井花台两座、其上载有各种花木,北面之花台植有桂花树一株,四季各开花一次。校舍四周山腰,辟有一环形跑道,长约200米,与跑道相连的山丘北部有一约300平方米的小操场,设有旗杆及简易体育设施,山丘西侧平地尚有约700平方米之大操场。校舍四周遍植树木楠竹,环境幽雅而恬静,修竹茂林,四季飘香,诚为读书育人之胜景佳处。 从此一座完全由泉塘村民筹资兴建的新型学校——泉塘小学应运而生了,成为当时鄂南唯一的私立完小。</p> <p> 首任校长陈玖轩先生,毕业于武昌两湖学堂,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还聘有张尧展、龙芹香。钱惕元、李雨亭、刘朴生等教育界名流。由于把他们的辛勤耕耘,教学有方,加之学子们的勤学苦读,短期内即校誉卓著,名声鹤起,不少学子慕名远道而来求学,使校舍不敷使用,故又在此侧增建教室一间,伙房一间及学生宿舍一间。 1917年泉塘小学首届学生毕业,有来自本村和蒲圻、咸宁及近村学生20余人。在毕业典礼上,学生们高唱由钱惕元先生作词,刘朴生先生谱曲的“毕业歌”:"学则同堂,居则同寮,暮姆与朝朝,春风化雨。如登沐泗堂,曾几何时。卒业期至,光阴竟匆忙。而今而后,各励学行,寸(曰咎)莫抛弃。 </p><p> 北伐以后,学校国民党区分部,由刘朴林执掌其工作,成立了三民主义青年团支部和童子团,他们站岗放哨,维护当地治安。</p> <p> 1938年秋,武汉沦陷不久,咸宁县亦为日军占领。为适应形势发展之需要,泉塘小学改名为《彰德学校》,增设初中班,开辟理化实验室。聘早年毕业于武昌高师之教育家刘问山任校长。问山先生以其在教育界之声誉的影响,登高一呼,引来了一批优秀教师来授课,教学成绩斐然,名驰鄂南,各地学子慕名而来,学生逐年增多,泉塘小学在抗战时期更上一层楼。 在这个时期,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还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对学生进行抗日爱国教育,组织专场抗日文艺演出,组建童子军,站岗放哨,成立歌咏队,广泛教唱抗日歌曲。不少学生毕业后,毅然走向抗日前线。能在日寇的鼻子底下(距离十五华里的汀泗桥就驻有大批的日军),开展这些活动,实为难能可贵。</p> <p> 1944年泉塘村民不顾日军的搜捕,将一名战机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护送到大后方。 抗战末期,学校进行扩建,在学校东南角兴建教室两间,上下两层共约80平方米,使整个校舍呈正方形。适逢新四军张体学旅长率部进驻泉塘村,对扩建工程给以极大的支持与援助,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与赞赏。</p> <p> 1962年,村负责人刘明华领导村民修缮校园,并在校园西南部扩建一座占地约200平方米的两层楼,上为教师宿舍,下为礼堂,可供开会、放映电影及雨天上体育课之用。</p> <p> 七十年代后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先后集资十万元,在村负责人刘明道的领导下,拆除大部分旧屋,建成一幢钢筋水泥结构的两层教学楼和一幢同样结构的教职工宿舍,占地约500平方米,其校舍具有现代建筑的风格。这一时期,泉塘小学获得咸宁地区先进学校殊荣,学生表演的歌舞上了《人民画报》,录像也在湖北电视台播放。</p> <p> 泉塘小学的存在,历代以来,使出生泉塘的学龄儿童,不分男女,不论贫富,都能有幸而平等就近入学,接受基础教育,使本村青年都达到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全村几无文盲,这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泉塘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在当地七八十岁的婆婆能读书看报很常见,还有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太太能写得一手好字。</p> <p> 现在由于农村上学的生源日渐减少,进行并校,整合教育资源,所以泉塘小学结束了她的使命,基本荒废,古树还在,她的学子遍布全国各地和海内外。</p> <p>背景音乐</p><p>怀念 </p><p>歌词-白光</p><p>演唱- 廖昌永</p><p>青纱外 月隐隐</p><p>青纱内 冷清清</p><p>琴声扬 破寂岑</p><p>声声打动了我的心</p><p>想起了她勾起了情</p><p>还深深留着她的唇印</p><p>到如今 人儿呀</p><p>天涯何处去找寻</p><p>忘了吧</p><p>鼻儿已酸</p><p>泪珠儿湿透衣襟</p><p>想起了她勾起了情</p><p>还深深留着她的唇印</p><p>到如今 人儿呀</p><p>天涯何处去找寻</p><p>忘了吧</p><p>鼻儿已酸</p><p>泪珠儿湿透衣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