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p><p> ——支月英</p><p> 一个平常的周末,却邂逅了一场久违的感动。</p><p> 《一生只为一事来》通过学生董大山的视角,回忆了支月英老师坚守大山讲台,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的故事。整部影片在学生董大山平静的讲述中徐徐推进,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高潮,恰如支老师坚守山村的那些岁月,平凡、朴实,却感人心脾。</p> <p> 镜头一:支老师的母亲因为想念女儿而进深山,一路颠簸,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支老师任教的学校。女儿宿舍中灰白的的墙,发黄的蚊帐,简陋的摆设,让这位母亲红了眼眶。在母亲面前的支老师,和孩子一样的娇憨,抱着母亲撒娇,贪恋月饼的香气……</p><p> 遥想当年,每一个初上讲坛的我们不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孩子吗?十七八岁的年纪,少年的稚嫩还没有褪尽,青春的光芒还未绽放,就带着一身的青涩走上讲台,成为人师。孩子求知的双眸,家长们殷殷的嘱托,老教师的以身垂范,都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责任在肩,使命在身,初上讲台的我们都像支老师一样,不断坚强,迅速成长。电影中的支母在女儿坚毅的眼神中读懂了她心中的信念,在女儿幸福的笑容中读懂了她对大山的挚爱,所以离开前她满含热泪地喊出“月英,你长大了!”是啊,帮助孩子成长,促进自己进步——这就是教育对教育者的双重意义。</p> <p> 镜头二:影片中大山和伙伴们的赌约贯穿始终。支老师初上山,大山和伙伴们赌支老师呆不过一个月,对于大山这种怀疑,与其说是他对山村教师的失望,不如说是他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山里的老师来了又走,孩子的心里有不舍,更多的是无奈。</p><p> 及至支老师进了山,孩子们是欣喜的,也是惶恐的,欣喜是因为有了新的老师,他们可以正常上学了;惶恐是因为担心新老师吃不了大山里的苦,和以前的老师一样呆不了多久。可是事实让大山感受到了支老师是真心热爱这片大山,真心关心他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的,所以就有了他和小伙伴的第二个赌约——赌支老师会在大山里一辈子。</p><p> </p> <p> 支老师做到了,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她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由一个怕老鼠、畏辣椒、喝凉水闹肚子的城里女孩蜕变成了能割稻、能喝凉水、能吃剩饭的乡村教师。但改变的是她的生活习惯,不变的是那颗爱孩子、爱大山、爱教育的赤诚之心。</p><p>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丝到白发,支老师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如一株青竹,在大山贫瘠的土地上拼命地扎根,顽强地生长。在她的努力下,大山里的两代人,一千多个孩子接受了教育,走出了大山。她,跋涉了许多路,吃下了很多苦,坚守着大山中的希望,给孩子一个绚丽的童年。一生只做“教育”这一事,因为她的心中有一条“上山”的路。</p> <p> 镜头三:董大山回乡看望支老师,为她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邀请支老师教过的一群学生在学校教室里相聚。这群学生中有警察,有商人,有出租司机,还有建筑工人……无论他们从事何种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有尊严的人。</p><p> 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信中这样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p><p> </p> <p> 也许教育不能让所有的人成才,但教育却可以让所有的人有尊严。支老师的坚守,让大山里的孩子有了开阔的眼界,有了高远的目标,有了革新的思想……让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向贫瘠的土地讨生活,而是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更多样的选择,也享受到了教育的尊严与快乐。就像如意小时候那样,虽然穿着缀满补丁的衣裳,但却因为上学而挺直了脊梁;就像如意的儿子那样,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却利用大山里的资源,创办起了猕猴桃产业园;就像如意的女儿那样,虽然左腿残疾,却依然实现了自己跳舞的梦想……这是支老师坚守的梦想,也是教育的力量。</p> <p> 一生只为一事来,愿这平凡中的伟大,点亮你我的心灯!</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