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堡垒双峰寨 古韵飘香石塘村……韶关山村游(1)

普洱茶家

<p>城墙弹痕累累,浑身透出岁月沧桑的客家城寨,</p><p>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黑白辉映的马头墙徽派建筑,</p><p>有着《水浒传》“祝家庄”之称的仁化石塘古村,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p><p>秋未初冬,我们来到这里,</p><p>走进那布满了岁月皱纹的古街古屋,静下心来,感受古意......</p><p>探寻这个有着“红色堡垒、古韵之乡”之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来到石塘古村,</p><p>我们就被村口巍巍矗立的双峰寨吸引,</p><p>只见这座巨石垒就的城堡,</p><p>四周护城河环绕,巍巍寨楼稳坐其间,</p><p>跨河铁索吊桥经年弃用,</p><p>令人想起《三国演义》的高大城池。</p><p>这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远观有着泰山般的深沉,</p><p>近瞻有着深宫般的神秘,</p><p>那份大气、沉稳和端庄让人肃然起敬。</p> <p>双峰寨又名“石塘寨”,始建于1899年,历时12年于1911年建成,</p><p>虽经100多年的风霜雪雨和战火洗礼,</p><p>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p><p>是石塘村的地标式建筑之一。</p><p>寨内以一个主楼和四个炮楼为主轴,</p><p>东西两面城墙中间各有瞭望台。</p><p>主楼共五层,布于四个角落的炮楼稍矮,</p><p>宽近两米的城墙与走马廊相连,</p><p>廊分两层,底层可用作住户或屯兵,能容纳千人,</p><p>走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炮眼,</p><p>可从不同角度消灭来犯之敌,攻、防、守环环相扣。</p> <p>城寨正在修葺,游客不得入内,</p><p>我们只能环绕四周,隔着一湾“护城河”远远望之。</p><p>旁边一位年老的村民跟我们说:</p><p>“双峰寨原是当地乡绅为防范土匪筹资兴建,</p><p>后来成了革命和反革命对垒的前沿。”</p><p>“1927年,历时八个月震撼岭南的“双峰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p><p>400多名守寨军民献出了宝贵生命,</p><p>其中20多户全家捐躯,其事迹,大革命历史纪念碑上有较详尽记述。”</p><p>今天,人们依然能看见城墙上累累弹痕,</p><p>那是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初心。</p><p><br></p><p>此刻,护城河舒缓平和,</p><p>古老的城堡任云卷云舒厮守着沉默,</p><p>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显示出一种遗世独立的静美,</p><p>我禁不住在心底呐喊:壮哉,双峰寨!</p> <p>双峰寨所守护的,正是这充满魅力、灵秀之气的乡野,</p><p>它好像是守护神一样,世世代代守护着石塘村民。</p><p>石塘古村在经历过岁月的洗礼之后,仍然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古建筑,</p><p>再加上有意识的保护使得古巷古屋珍传至今。</p><p>踏上石板路,聆听古巷,或是走进那布满了岁月皱纹的古屋,静下心来,感受古意......</p> <p>漫步石塘古村,</p><p>街巷狭小、纵横交错、穿插联通、不辨东南西北,像迷宫一样。</p><p>像是水浒传中的“祝家庄”。</p><p>随处可见的古屋老巷、陈风古韵。</p><p>细细看来,你可以发现那些遗留下来的老建筑连成一片,</p><p>展现出浓郁的客家风情与深刻的徽派印记。</p><p>石塘古村现存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p><p>与闽西、粤东的客家土楼建筑不同,</p><p>石塘古村院落属于徽派建筑。</p><p>由青砖青瓦砌成,高墙飞檐,堂皇美观。</p><p>石塘古民居呈正方形,正房、厢房错落有致,院落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与走廊、巷道、楼梯相通。</p><p>历经风风雨雨,古屋显得沧桑斑驳,甚至有些破旧,</p><p>然而这破旧里另有几分古朴与凝重。</p> <p>石塘村的中心位置“三角街”,曾是最繁华的一条街。</p><p>既是商铺一条街,也是最热闹的一条街,</p><p>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p><p>至今,三角街已成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核心保护区,并保留着部分店面和布架。</p><p>走在三角街,时光彷佛变慢了许多。</p><p>昔日热闹繁华的三角街,</p><p>在时光变迁的磨砺下变得沧桑而又安宁。</p> <p>贻德堂位于石塘古村中心,</p><p>是石塘古村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祠堂。</p><p>祠堂对面有大照壁,</p><p>大门为木质门框,设六边形户对四个,</p><p>上悬“李氏宗祠”黑底金字木匾。</p><p>祠堂上横梁用一整根圆木做成,雕花漆绘双鱼戏珠及鱼跃龙门。</p><p>祠堂外门柱有民国时仁化县长李汝梅所撰的石刻对联。</p><p>祠堂内有天井,墙壁彩绘忠孝图12幅。</p> <p>我在街上寻找高门槛井时问路一位村姑,</p><p>第一次听说李仲生,并由她亲自带领来到他的故居。</p><p>1911年出生于石塘村的李仲生被誉为“台湾抽象画先驱”。</p><p>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勤习国画、书法。</p><p>1932年,参与创立美术团体“决澜社”,</p><p>成为常玉、关良、王齐远、梁锡云的同门师友,后赴日留学。</p><p>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日宣传,</p><p>与著名画家赵无极、傅抱石、徐悲鸿、林风眠等长期活跃在中国画界,1949年赴台湾。</p><p>李仲生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之一,</p><p>他不仅有自己独创的画风,</p><p>还热心传授现代绘画思想和艺术,</p><p>培养过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p> <p>高门槛井,位于李氏的祖堂——三多堂前面50米处,</p><p>从三多昌杂货铺旁边的巷子进去,见到传说中的高门槛井。</p><p>高门槛井,得名于石塘古村的地标——高门槛,</p><p>高门槛是一个门楼,有七个很高的台阶,由南边进入上三下四。</p><p>如今,高门槛已经不再,但建于该处的一口井却保留下来,</p><p>就是眼前这口高门槛井,</p><p>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1382年,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堪称石塘村的“祖井”。</p><p>该井深三丈,井口直径一米多一点,</p><p>上部以石块砌成井圈。此井最特别之处,是井底为一块天然石板;</p><p>井水冬暖夏凉,甘甜可口,而且不枯不盈,常年保持固定水位。</p><p>石塘堆花米酒制作闻名,当从此井开始</p> <p>往巷子深处走去,阵阵酒香飘来,</p><p>村民们仍用石塘村优良的井水、秘制的酒饼、独特酿酒习惯和工艺,酿造堆花米酒。</p><p><br></p><p>走进酒坊,偶遇老板,</p><p>面对我的提问,他仔细讲解整个酿酒过程:</p><p>“首先就是煮米饭,别看煮米饭人人都会,可这是在酿酒中最关键的一步;</p><p>不仅要用优质大米,还要用石塘村古井中的水。否则,酿出的酒就没有那么淳,也没有那么香。”</p><p>煮好饭,下一步就是冷却,之后加入酒饼进行发酵。</p><p>两天后,再兑入石塘古井水继续发酵12天以上。</p><p>最后,经过蒸酒和过滤后,香气扑鼻的堆花米酒便酿造出来了。</p><p>对于“堆花米酒”的名称,那也是有来历的。老板说:</p><p>“因为石塘米酒味香醇而细腻,</p><p>倒酒时杯中会泛起一堆堆晶莹剔透的酒泡泡,</p><p>如同一簇簇白兰花飘浮于酒中,</p><p>故石塘米酒又叫‘堆花酒’。”</p><p>听听,这就是酒的文化,千年传承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一种中国式的文化。</p><p>2012年,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p> <p>与石塘堆花酒一样,“月姐歌”同样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p><p>石塘月姐歌,可追溯至唐宋代,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曲调。</p><p>从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月姐开坛至八月十五送月姐,</p><p>村中老少妇女穿着鲜艳的新衣裳,聚集在月姐歌坛,</p><p>在传承人的带领下,齐唱月姐歌,</p><p>包括“绣香包”调、“石榴打花”调、“睇龙船”调、“送月姐”调……抒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p><p>中秋节晚上举行了送月姐仪式,</p><p>大家齐唱送月姐歌,一路将月姐送到村外的小溪边,</p><p>对着水中月影祈福,共祝未来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一幅乡风纯朴的风情画卷,</p><p>一块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p><p>一处人杰地灵的美丽家园……</p><p>慕名走进这充满灵秀之气的乡野,</p><p>就被这里的如画田园、气势恢弘的历史古迹、星罗棋布的古巷古屋所倾倒。</p><p>穿越了时光,惊艳了眼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