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思政探索路 立德树人主题风

明月清风

<p><span style="color: rgb(47, 47, 47);">2020年11月26日—27日,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安航天第一中学隆重举行……</span></p> <p>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赵昶葆出席会议并讲话……航天基地教育局长金枝致辞,学员代表袁丽雅、评委代表夏波做了表态发言……启动仪式结束后,各学段评委及展示选手分赴各展示点做各项准备工作……</p> <p>我有幸担任本次展示活动第一组组长,也是本次活动唯一现场直播的组别……</p> <p>省厅领导观看学科德育直播展示现场展示活动……</p> <p>所谓学科德育,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科的特点和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通过有效的活动形式或方式手段,引导学生认同道德,内化道德,践行道德,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使之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所有学科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学科,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抓好学科德育,既是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扎实成效的必然要求。</p> <p>陕西省奥林匹克花园学校校长李鸿,本次活动高中组总组长,思政战线老兵……</p> <p>一天下来,听了六节语文课,两节历史课,两节数学课,共10节学科德育课,感触颇深,再一次理解学科思政的意义,理解对所有学科而言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学科的意义,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都有育人的责任,不是渗透德育教育,而是责任,渗透说本身降低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今天的十节课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本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引人深思,特别是两节数学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p> <p>10节学科德育课程其中语文有6节课,分别是《沁园春 长沙》、《在挣扎中飞翔》、《寡人之于国也》、《烛之武退秦师》、《一寸丹心图报国 ,两行情泪为思亲》。</p><p>不知为什么总喜欢听语文课,几位展示的老师,功底都十分扎实,一节教学设计,一个知识点的展示,且读、且听、且品味,几节课听下来,一方面是真的感到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之“难”,从教学的角度看,在这种大赛中,要让学生在15分钟的时间里能够体会、进入到“文本”所营造的氛围、意境之中,对教学双方而言都是一个大挑战,特别几个老师用对联、诗歌形式的导入,恰恰是我很喜欢的一种风格,亲切、真情、感性,很容易抓住人的心灵,也给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因此,对课堂有一种期待。</p><p>另一方面也激活了自己的一些思索,我就在想,如果让我这个思政课教师去上的话,我又会如何处理呢?这几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课堂没有读书声,没有老师的领读,也没有学生的品读,我总觉得语文课堂上没有读书声,只是对知识或文本的零碎解读,那是很难出彩的……</p> <p>其实,这也可能反应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们很少能够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了,从教学设计上看,对新课标的研读不够,特别是在目标呈现方式上大多数没有按照2017年版课标的素养目标呈现,教学往往停留在知识点,停留在对文本的分割解读和所谓的遣词造句上了,听不到那激人奋进的朗诵,课堂忘记了“人的声音”,忘记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我们可以将那些没有生命的、孤立的、没有意义的文字,转化为一个风姿卓越的、辽阔的、丰富的,可以与时间的流逝相抵抗的“文学(人)的世界”,从而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p> <p>特级教师张建庆老师在他的博客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关于语文教学,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意思,语文课有三个维度,就是“文字、文学和文化”,我们现在听到的很多语文课,大多停留在文字解析和文学欣赏层面,而很少进入到“文化”层次。</p><p>个人以为语文教学要从文字解读和文学欣赏进入到文化熏陶,需要借助两个重要的元素,其一是“思想”,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同样的文本,教师之所以为教师,是因为他比学生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悟得更透,此所谓深入也;其二是“朗读”,阅读者必须要借助于语言进行表达和阐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借助于朗读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之美,“婉转往复、揄扬顿挫”,感悟到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和智慧之魅力。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诵读唐诗三百首”,耳闻书声朗朗,目睹白字黑字,文化之熏陶如此耳濡目染,使人的内心被慢慢地融化,使人的精神世界缓缓地生长出绚烂的花朵。</p>

学科

教学

德育

文本

展示

教师

语文

语文课

德育教育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