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武夷山脚下,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叫下梅村, 古村落建于隋朝,在明末清初最为兴盛,成为清代陆上与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p> <p>这是一座因茶叶而兴,也因茶叶而衰的古村落。非常小众的景点,做攻略时都没有考虑,在入住的酒店大堂里看到地图标注,我们都很感兴趣,决定去看看,结果很出人意料,不一般!</p> <p>整个村落都是以明清建筑为主。最经典的是祖师桥,是下梅村的地标性建筑,清康熙年间,由20多个行帮业会的工匠们捐资修建,成为村民们看戏、敬奉的公共舞台。</p> <p>当溪,开始时就是一条小水沟,穿过下梅村,由祖师桥下穿出村,是下梅村的“中轴线”,将村子一分为二,营造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光。</p> <p>清康熙年间,由邹家花巨资对当溪进行全面改造,使它更适合发展水运,商贩们划着竹排,载着茶米油盐、布匹五金,进入当溪进行交易,下梅村逐渐成为有名的商业集镇,当溪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小运河”。”</p> <p>坤井,最古老的水井,挖于宋代,井水清澈见底,至今仍再作为村里的饮用水。</p> <p>论语教诲,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这就是下梅村人从古至今一直尊崇的“德不孤,必有邻”。</p> <p>邹家祖上是江西人,公元1694年带领子孙进入福建,来到下梅村开始创业,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邹氏才发展为闽北有名的富商。</p> <p>祠堂设立于1718年(清康熙末年),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建筑。</p> <p>在门头上雕刻了喜上眉梢,寓意深远。</p> <p>完好保存下来的木质雕刻……</p> <p>厅堂精致地雕刻出文曲星以供奉,希望后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成为栋梁之才。</p> <p>我们相聚在邹家大厅堂里,坐在清代雕花木椅上,笑得很开心,完全没有大宅门里女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烦恼哦😆😆</p> <p>清代中期,邹氏首开与晋商合作,电视剧《乔家大院》里主人公乔致庸南下福建,就是与下梅的邹家联合做茶叶生意,成功获得双赢,据说每年获利上百万两银子,邹家因此而成为下梅村首屈一指的大富户。当时就已经注册了商标进行保护,著名的“景隆号”和“集春号”茶行😀。</p> <p>在清康熙年间,邹氏元老开拓出绵延万里的茶叶之路,从武夷山起始,贯通欧亚大陆,直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成为陆上与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留下了武夷山茶叶对外贸易的辉煌历史。</p> <p>大红袍从采青开始,一直到复焙结束,记录下了近十道严格的制作工艺流程。</p> <p>邹家大夫第,因邹家人得到大清“中宪大夫”的诰封而得名,大门两边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然完后无损,面壁全部都用砖雕来做装饰,很逼真!这家里前后一共出了2个进士,很牛吧😇</p> <p>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万里茶路辉煌历史的见证。</p> <p>邹家的后花园,专用于观花赏月,江南园林造型,建筑宽敞明亮,保存得非常好,院内一棵有三百多年的小叶罗汉松尤其醒目,显示了主人的富有与显赫地位。</p> <p>邹家的闺秀楼,建于大清乾隆年间,是邹家闺秀小女们“起舞弄清影,持针绣女红”的地方,如今已经不让游客上楼参观了。试想当时满怀春情的大家闺秀,面对窗外大好春光怎能不情思绵绵呢?😁😁</p> <p>“独锁深闺愁更愁”,古代女子被长期封闭的滋味应该不好受……</p> <p>保存完好的西水别业,邹家修建专供避暑所用的私家原池,价值不菲,当年也是花了巨资的哦。</p> <p>以前村里人用这个来鉴别女性的生养能力,身形能填满的,就是合格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填了一下,居然有很大差距!心中暗暗窃喜🤪🤪</p> <p>跨过当溪,来到村子另一边,是明代三品大官程春皋所建的宅第,是下梅村又一处名人故居,非常有价值的一所老房子。</p> <p>老宅子格局呈“四门五厅”,四道门连着五层厅堂,进深达78米,真真的大House。</p> <p>梅溪,因发源于梅岭而得名,它环下梅古村而过,将村子整个包围起来,与那条穿流出村的当溪交汇,形成丁字水网,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p> <p>梅溪,在清代中晚期,发了重要的商贸水运作用,是当时晋商采购武夷茶的重要水道。</p> <p>“迢迢万里路,茶通天下情”……景隆码头,位于梅溪之上,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遗址,清代晋商与下梅邹家联合贩运的武夷茶叶就是从这里启程的,通达天下的。</p> <p>村口这家茶馆一定是邹家后人开的吧🤓🤓</p> <p>茶馆里古老的石制茶几、木质茶凳,无一不在诉说着当年邹氏家族的荣华富贵与悲欢离合……</p> <p>如今,这里仅剩下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供游人来凭吊那些逝去的繁荣与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