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看北京的“海” <p>北京,是个多“海”的城市,应该是个世界城市奇观吧?除了没有东海,这里有南海、北海、西海,还有前海、后海和中海。下面,我们去见识一下吧!</p> <p>“自你走了以后,从此就丢了温柔…听寒风呼啸依旧…”!降央卓玛唱的这首歌,《西海情歌》!这里就是西海。北京的“海”,最小的一个。</p> <p>西海,在德内大街西边,故名之。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北京人熟知一积水潭。在元代,这个潭涵盖了好几个海。那时候,大运河经通惠河与这里相通,成了运粮船、商船的北岸总码头。舟樯汇聚,商贾云集,造就了元大都的繁华之地。</p> <p>而今,德内大街把它与另外的“海”分开了。它就成了孤独的内海了。初冬,海边的苇子白了头。人们流连此处,回望着那短暂的元帝国,那些从马背上定居大都的成吉思汗的贵族,喊着,“海子”,“安嗨”,“撒那嗨”!于是,北京城中有“海”了!</p> <p>后海,名气比西海大多了,面积也比西海阔。自从明代扩建了皇城,断了大运河与积水潭的漕路,又建了德胜门,切割了西海。后海便养得清波荡漾,杨柳依依,成了达官贵人的居家宝地,文人骚客的风雅之所。</p> <p>这里是孙中山夫人、前国家副主席的旧居。可是,往前说,它是清朝末代摄政王戴沣的府第。在对岸的胡同深处,有一座更有名的府第:恭王府。之前是和坤的宅子。这一带的好风水,並没有给大清王朝带来好运。人民,才是这里永久的主人。</p> <p>后海的“望海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满目萧然…”!!有点托大吧!但是,门脸的对联,“为人如静海微语,处世胜高山大川”。圣人也!</p> <p>这是《银锭桥》,它把这片海子分成了前海和后海。据说,大清朝时候,《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站在桥上,远眺西山,既可以看到“白云生处有人家”,还能观到“霜叶红如二月花”。不管真假如何,过桥北去,那便是著名的“烟袋斜街”和“鸦儿胡同”一众知名所在。</p> <p>烟袋斜街,故名思义,斜的。不是东西,也非南北。在北京还有“东斜街”、“西斜街”。至于为啥冠上“烟袋”二字,也许是长得象个“旱烟袋”,也许“烟袋”生意出名吧!前些年儿,还看到二三户烟袋商家。今日个还有一铺“鼻烟壶”!</p><p><br></p> <p>银锭桥两端,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就是这些装扮得十分惹眼的三轮车,名叫“胡同游”。原先,车夫都是老北京的,一口京片子,一边蹬车,一边给你介绍路边的前世今生,趣闻怪事。有一次,我碰上团队老年游,十几辆“胡同游”慢慢游动。喜庆着了!</p> <p>后海有著名的“吧街”!傍晚以后,年轻人开始聚集。轻音乐,驻唱歌手,甚至有地道的说唱。那里不是狂欢之所,适合那种慵懒的、静水流深的慢享受。</p> <p>初冬,前海失去了夏日的亮丽。迷朦之中显得深沉。到了严冬,前海就成了“海不扬波”的滑冰场!</p> <p>西海、后海和前海,有一个大名:什刹海。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专家考证,莫衷一是。有说,因海边有许多庙观,故取名“什刹”。也有说,有一座庙,名称“什刹寺”。人们就把这片海统称“什刹海”。据我非权威考证,蒙古人占了金人的都城中都,惊讶于一片好水,大呼“海子”,叫什么名字?陪同的汉臣惊愕之间,海?说“这是啥海?”。“是啥海”,结果,“是啥海”,就这么定了。经研究,雅一点,“什刹海”戴入史冊。</p> <p>早先,前海往南,与北海相通。后来,北海经元代整修,清代再整修,到了乾隆年间,便成为紫禁城的后花园了。这片水面,比什刹海更富有海的气息。深冬,水面上不结冰!风高也会浪急,甚至有“惊涛拍岸”之势!</p> <p>山里的枫叶红了,北海岸边的银杏叶黄了。荷花池的莲荷,虽叶败枝孑,但身残志坚。它把强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掩藏起来!</p> <p>琼华岛,北海的金标牌。当年的大清国,《琼島春荫》便是燕京八景之一,与“芦沟晓月”、“西山晴雪”等齐名。</p> <p>这片海,名字响遍全世界,“中南海”。他是南海、中海的统称。据说,它的面积是北海的三倍。</p><p>在中南海与北海之间,有座桥。新名称为“北海大桥”,老名称很多,有“御河桥”、“鳌玉桥”等。实际上,这是北海和中海的联通处。</p><p>清代“燕京八景”的《太液秋波》,就在这一段海面,我没有看见。</p><p>我登上北海大桥边的“团城”,去远眺那片水域!</p><p>去品味那宁静水域的神秘!</p><p>甚至遐想,能再次开放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