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学校需要文化引领,不同学校文化形式不同,但主旨是相同的,旨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贯穿在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中,把立德树人的事业做得更好, 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目的。 </p><p> 哈达铺中学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学生1322名。其中初中部18个班708人,高中部13个班614人。现有教职工92人。存在着高中学生底子薄,纪律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初中部吵闹较严重,个别同学存在浪费营养早餐等现象,初高中均有违反校纪的情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寻求文化引领是哈达铺中学新一届领导班子长期思索的学校意识形态建设重大课题,在哈达铺是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重大决策地”,是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背景下,经校委会多次商榷、张胜忠校长拍板:挖掘当地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学校文化建设长期愿景和追求,决定把红色文化教育引入学校文化体系当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哈达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西北部,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入川的战略要地和隘口。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到达哈达铺,得到了困顿至极后的物资兵源补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5年9月,长征途中的红一方面军率先来到哈达铺。对于刚刚翻雪山、过草地的红军将士而言,此时最缺的就是粮食。哈达铺人民从来没有见过红军,在他们的印象中,只要是军队就是压迫人民、残害百姓的。但是,现在来的这支队伍却与众不同,虽然他们衣衫褴褛,面容疲惫,但纪律严明,对百姓和蔼可亲,红军战士住在老百姓家,帮助百姓挑水扫院、割麦打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尤其是,他们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与群众聚餐联欢。这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淳朴善良的哈达铺人民与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战员结下永不分离的鱼水深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年的哈达铺是一个汉族、回族杂居的地方。为此,红军专门颁布了《回民地区守则》。除了“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不得擅入清真寺”等,守则还规定“征得回民同意后,方能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否则应露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年居住在哈达铺老街的人们在初见红军时也经历了同样的感动。他们看到路两边房檐下黑压压的都是人,他们个个骨瘦体弱、衣服破烂,但没有一个人闯入老百姓家里,更不会去抢百姓的东西。一些胆大的人把自家的水和食物拿给他们,却被拒绝,因为红军有着严格的军纪。</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故此提出哈达铺中学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三方面着手的思路:</p><p> 一、长征精神挖掘为着手点。</p><p> 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奇迹,归结长征精神内涵共四条: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基因中“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艰苦岁月”、“永恒信念”、 “百折不饶、坚持不懈”、“团结一致”等都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素材。通过讲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革命事迹,让他们忆苦思甜,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讲解红军经历千难万险到达陕北的故事解决个别学生学习上怕吃苦、意志不坚定的问题,通过红军战士秋毫不犯的红色故事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解决校园内进出校园队形、校园丢失自行车及攀折校园花草树木的问题,通过长征途中充饥野菜树皮红色故事解决营养餐吃不了乱扔的浪费食物现象,通过长征途中红军进入老乡家嘘寒问暖解决校园内粗话脏话的问题,通过一则《回民地区守则》,搭建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及民族文化认同平台等等。</p><p> 二、哈达铺精神挖掘为着手点。</p><p> 1.哈达铺精神第一个闪光点是奉献。</p><p>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统计表显示,红军到达哈达铺时,不足1万人的小镇倾其所有支援红军。中央红军每位战士都有了一双鞋穿,走完自己的长征之路。</p><p> 1936年,当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来到哈达铺,当地的群众不但再次迎接亲人红军,而且组织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支援红军。当红军继续北上时,哈达铺一带的许多青年积极参军,老百姓将6万斤粮食交给红军,相当于献出一年1/4的口粮。</p><p> 85年前,我们先祖门为红军可谓倾其所有,正好与个别学生自私自利,捡小便宜,拈轻怕重,个人主义严重的狭隘意识形成鲜明对照。凭借文化影响力教育学生学会助人,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等方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2.哈达铺精神的第二个闪光点是感恩。</p><p> 红军厚爱人民,哈达铺百姓善待红军。王定烈中将的题词中写到:“雪山草地刚苦完,哈达锅盔香中甜。乡亲齐呼迎子弟,红军笑颜昂首前。”李化民少将的题词是:“雪山草地度日难,哈达铺是救急站。群众送茶又端饭,我们永远记心间。”周涌少将的题词是:“回忆哈达铺人民恩情,至今仍然感谢万万千”等等红色记忆,深切的表达了老将军们对哈达铺人民无比怀念,感恩之情溢于言表。</p><p> 这几年,学校因居于红色圣地深受社会各层关注,我校高中部学生先后有1000多名受到各类社会资助,中央财经大学连续两次给全校学生捐助校服等等。在红色文化感召下,教育学生对他们慷慨捐助要铭记于心 ,秉承仁爱、感恩的情操和内涵。</p><p> 3. 哈达铺精神第三个闪光点是励志。</p><p> 有句格言说得好: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通过红色事迹,激励他们发奋读书,长大后回报社会,报效祖国!</p><p> 三、加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打造我校红色文化品牌,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p><p> 引导政史教师进行专项课题研究,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教育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挖掘活动,进行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促使红色文化教育由碎片状到课程体系的转化,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教育品牌。</p><p> 四、启发与思考</p><p> 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挖掘哈达铺精神基元,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是教育师生坚定理想信念,用红色文化思想武装头脑的生动体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p> 根植于学生心灵的红色文化教育守正创新,将会为我校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体系保障。</p><p><br></p><p> 2020年11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