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琼摄影》第51期

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

<h1><b style="font-size: 22px;"> 2020年度</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优秀作品点评》栏目汇总</b></h1><p class="ql-block"><br></p> <h3> 出版日期:2021年1月6日</h3> <ul class="ql-block"><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 版:《旅琼摄影》编辑部</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主 编: 李小光</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副 主 编: 林 红</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编 委: 王孟伟 于喜峰</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孙久革 梁 静</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张 慧 付金城</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明 杨 王亲玲</span></li><li class="ql-indent-1"><br></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期编辑: 林 红</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 <p>  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是由旅居海南的全国各地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自愿组成,并正式注册的专业性组织。</p><br> 目前,协会有1000名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其中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省级摄影家协会会员200余名。定期开展创作采风,专题讲座,作品展览,专题赛事,艺术沙龙等一系列摄影活动,助力三亚市乃至海南省的文艺繁荣和经济发展,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br><br> 由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旅琼摄影》电子期刊,每月1日、16日发表。不定期发表专题集锦增刊,敬请关注。<p> </p><p> </p> <p class="ql-block"><b>  2020年《旅琼摄影》电子期刊的《优秀作品点评》栏目已刊登19幅优秀作品。</b></p><p class="ql-block">1、金起农《泼水节》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高 勇</p><p class="ql-block">2.、史广滨《乞力马扎罗的雪》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李小光</p><p class="ql-block">3、王和峰《踏雪边关》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朱乃华</p><p class="ql-block">4、祁广杰《劳动最光荣》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王伟刚</p><p class="ql-block">5、张 慧《决赛瞬间》</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周 确</p><p class="ql-block">6、关秀峰《屯》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王 利</p><p class="ql-block">7、李德玉《赶海》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陈维东</p><p class="ql-block">8、张万和《油画》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黄传贵</p><p class="ql-block"> 9、赵 波《遐想》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李小光</p><p class="ql-block">10、戴 军《栗喉蜂虎》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岳长利</p><p class="ql-block">11、曹乃儒《草原牧羊》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沙君厚</p><p class="ql-block">12、李瑞芝《童年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李景胜</p><p class="ql-block">13、李 莹《人民的卫士》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马 彬</p><p class="ql-block">14、全俊子《祖国在我心中》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王伟刚</p><p class="ql-block">15、陈庆华《坝上秋色》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贾维远</p><p class="ql-block">16、吕洪达《人才渠》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马 良</p><p class="ql-block">17、彭庆辉《金色的收获》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张智福</p><p class="ql-block">18、张朝阳《酿酒工》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杨成山</p><p class="ql-block">19、杨亚娟《别有风情》 </p><p class="ql-block"> 点评人:程颖刚</p> <p class="ql-block"><b>第28期《优秀作品点评》</b></p> <p>▲《泼水欢歌》 <b>金起农</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b>点评人:高勇(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警官》杂志社副主编、《人民公安报》驻黑龙江省记者站记者、中国公安新闻摄影协会会员(原理事)、黑龙江新闻摄影学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原理事))</b></span></p><p><br></p><p> 一幅欢快、浪漫的泼水节日拍摄的照片,作者抓住了最佳快门速度按点,用水的动感突出泼水的主题,而动中又不失人物的焦实,这是幅成功的记实拍摄。</p><p> 从构图到曝光设置,从人物动态到整幅画面效果是值得让人称道。它真实地记录了泼水节傣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一个侧面,热烈、喜悦、祥和,虽画面拍摄的人物为侧背面,可读之处就在于此,让人会有联想,一定是张张幸福、欢笑的脸庞。笔者读过多幅类似泼水节照片,见此照觉得更有深意,可为佳作。</p><p> 此片整幅画面水珠似乎略多, 如后期再捎减些水珠,突出泼水五道水迹会更生动。如果拍摄机位略退后两步,或调低机位,将前景的人物拍成全身,可能构图会更好。 </p> <p class="ql-block"><b>第30期《优秀作品点评》</b></p> <p>▲《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祥云》 <b>史广滨</b></p><p><br></p><h3><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李小光</span>(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加拿大国际摄影家协会(CIPA)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b></h3><p><br></p><p> 乞力马扎罗山峰位于坦桑尼亚境内与肯尼亚交界处,海拔5800多米,是全世界唯一赤道附近能看到雪山、冰川的地方。称为“赤道雪峰”。山顶就那么一点点白色,却是无以伦比和与众不同。</p><p> 乞力马扎罗山峰因海明威的著名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而闻名于世。</p><p> 乞力马扎罗山峰总是云雾缭绕看不到峰顶,作者能在斜阳下如此清晰的拍到乞力马扎罗的雪和祥云同框,很幸运,为你点赞。</p><p> 地球的变化、温室的效应、人类的活动,也许用不了多少年以后,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赤道雪峰”的奇观,人类将为之伤感、遗憾、无奈,那时,我们会心情沉重地说:我曾经亲眼所见并拍摄过《乞力马扎罗的雪》……! </p> <b>第31期《优秀作品点评》</b> <p>▲《踏雪边关》 <b>王和峰</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朱乃华(</b><b>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吉林省吉林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吉林市文联委员。</b><b style="font-size: 18px;">)</b></p><p>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看到王和峰的这幅作品,会让人想到,京剧《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人物。</p><p> 《踏雪边关》画面里的一队边防战士,为了保卫祖国,顶风踏雪,穿越林海,巡逻在祖国边防线上的瞬间定格,向人们展示出新一代军人为保卫边疆,顶风冒雪,奋勇向前的革命英雄气概。</p><p> 作者熟悉部队生活,对战士充满敬意,选择最富表现力的典型环境---白桦林和莽莽雪原,来表现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边防战士,为人们描绘出一幅“踏雪边关”精彩励志的画卷。 作者不畏辛劳,顶着严寒,踏进林海雪原,深入一线创作的精神亦值得称赞。 </p> <b>第33期《优秀作品点评》</b> <p class="ql-block">▲《劳动者最光荣》 <b>祁广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王伟刚</b><b>(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艺术客座教授、俄罗斯阿州摄影家协会特聘名誉主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工业摄影,已经落伍于中国工业发展前沿了,所以,这幅作品带来的是欣喜中的陌生感。</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现代工业环境,烘托出劳动中人的美丽。创意和技法,无疑都非常成功,是用"工业情怀"的思考,在"决定性瞬间",成功捕促到了时代文化的折射,工业强国的印记和一个民族精神的质感。</p><p class="ql-block"> 尤其作品光线运用和角度选择可圈可点。棚顶棚角散射的自然光,使背景环境交待得非常清楚,点亮的焊花不但塑造了人物的主体视点,而且奇妙的弧光反差出的焊件曲线、人物变形投影都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拍摄的角度亦是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 工业题材摄影,应该是摄影人的使命。 </p> <b>第34期《优秀作品点评》</b> <p>▲《决赛瞬间》 <b>张 慧</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周确(</b><b>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顾问)</b></p><p><br></p><p> 这是一幅难能可贵、抓住了“决定性瞬间”的体育摄影作品:从女性冲浪者的面部、马尾辫到朝向各异的四肢动作都有上乘展现。在造型感很强的逆光照射下,全景海浪与冲浪板激出的局部浪花,都让这幅刺激与愉悦了观者视觉的片子显得动感足足、魅力四射!如果作者有更大胆量将这幅照片的左半面裁掉——人物及其姿态会更突出、新画面将有更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p> <b> 第35期《优秀作品点评》</b> <p class="ql-block">▲《俺们都是屯里的人》 <b>关秀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王利 (</b><b>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牡丹江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b><b style="font-size: 18px;">)</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老师的纪实作品,方画幅、侧逆光、构图相对完美。是一幅典型过去东北农村的真实生活写照,反映出摄影家热爱这乡土气息的生活与眷恋。画面中的女主人用拨楞锤搓着麻绳,一边哄着一对双胞胎孙子,两个孙子的目光都集中在拨楞锤上,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窗外还有前来爬窗围观的孩子们,给画面增加了可看氛围。</p><p class="ql-block"> 过去农村家里的墙壁都是原生态黄泥抹墙,而本片的主人家的墙面是用报纸糊的,土炕也是用花纸糊的还涂刷了清漆,这样的家庭在当时已经是很新潮了。曾记得小的时候去吉林乡下的姥姥家,那时土炕上用的都是炕席(用高粱秸秆编制的),稍不注意就会擦伤皮肤。</p><p class="ql-block"> 一幅好的纪实摄影作品有共鸣、有联想、有故事,使人久记于心。 </p> <b> 第36期《优秀作品点评》</b> <p>▲《赶 海》 <b>李德玉</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陈维东(</b><b>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b><b style="font-size: 18px;">)</b></p><p><br></p><p> 德玉老师这幅作品从形式到意境相融和谐,景色与人物相呼应,赶海人主题突出是这幅作品的亮点,画面中一些赶海人渐远,近处赶海的妇女用耙子把那些贝类捡拾在鱼篓里,收获着海浪送来的礼物,作品注重色彩和光的呈现,日出的霞光还没有散去,倒映在海滩上增加了画面的色彩,退潮后的海滩在朝霞的照耀像一幅水彩画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p><p> 美中不足的是主体有些居中,如按“三分法则”2/3区域四个点操作会更好。 </p> <b>第37期《优秀作品点评》</b> <p>▲ 《冰河暖阳》 <b>张万和</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黄传贵(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会员、成都市老年大学摄影学会原会长)</b></p><p><br></p><p> 张万和老师的《冰河暖阳》拍摄于黑龙江上游的呼玛河,也称"库玛尔河“,系鄂伦春语,意为"高山峡谷中不见阳光的急流“。这里的河床海拔四、五百米,两岸绿树成荫,河水从高山峻岭中流出清澈甘冽。这里五、六月份河床上仍然是厚厚的坚冰,冰洁如玉,绵延数十公里。</p><p> 摄影师抓住清晨的柔和日光,红霞滿天,倒影十足,左下角厚厚的冰道形成一条长长引导线指向右上角的伟木参天。色彩艳丽,色泽细腻厚重,一幅天然的冰河油画展现在我们眼前!</p><p> 作品冷暖色调对比稍显平淡了一些! </p> <b>第40期《优秀作品点评》</b> <p>▲ 《遐 想》 <b>赵 波</b></p><p><br></p><p><b>点评人:李小光(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加拿大国际摄影家协会(CIPA)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b><br></p><p><br></p><p> 祝贺赵波“遐想”摄影作品荣获《旅琼摄影》2020第15期 人像人文类“优秀作品奖”。作者学习摄影时间仅三年,有悟性、肯学习、能吃苦、摄影理论和摄影技艺提高很快。</p><p> 作者设计了树荫下的一束光影,投射在人物面部,展开了这幅作品的主线。应用倒置构图表现形式,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让读者对人像面部的视觉更加集中,且显得画面稳定,人物表现的更美。周围木棉花瓣、小提琴道具,表述了拍摄季节和地点,隐含的花语和琴声,烘托出“遐想”的艺术想象空间。这不是一次随意碰运气的拍照,而是事前有所准备、开动头脑构思的艺术创作过程。为你点赞!</p><p> 也许这张作品可以拍摄(或创作)的更好。</p><p>1:人物主体的服装的式样、颜色的选择,要突出且协调于周围环境,与主题“遐想”相呼应。而不是过于生活随性的服装。</p><p>2:环境布置、道具要简化、细致。杂乱无序的枯萎落叶,淹没了小提琴道具的视觉引导。画面右上角一双拖鞋随意摆放的穿帮,影响了作品严谨性。</p><p>3:人像摄影加入人工光源是一种常用方法,也是一门学问,按照作者的主观意识改变光照环境,突出主题并使环境光更加柔和,减小光比。</p><p>4:人像作品不进行后期创作,作品只是完成一半工作。人物右侧面颊高光要压,位于暗部区域的人体、木棉花瓣、小提琴道具要提亮。主、陪体的光影灰度层级的变化、虚实的对比、影色调的调整,用鼠标把你“遐想”的艺术情感表达出来。</p><p> 摆拍的人像摄影作品也许不是真实的,但一定是艺术的、有想象力的、有可读性的。使作品表出形式美、有感染力、有创意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p> <b> 第41期《优秀作品点评》</b> <p>▲《栗喉蜂虎》 <b>戴 军</b></p><br><b>点评人:岳长利 (三亚旅琼摄影家协会顾问、鸟网资深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曾撰写的野生动物保护,野生鸟类摄影等文章和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及国外刊物发表)</b><br><p><br></p><p> 恭喜戴军同志拍摄的《栗喉蜂虎》,获得《旅琼摄影》2020第18期生态鸟类摄影作品展优秀作品奖。</p><p> 此作品抓拍的栗喉蜂虎梳理羽毛,生动,主题突出,背景虚化干净,曝光准确,鸟友们叫高清的数毛版。非常精彩漂亮,有艺术观赏性。</p><p> 如果抓拍到有故事情节,比如悬停,铺食,打斗,交尾,喂雏等画面那就更美了。</p><p> 栗喉蜂虎喉部是栗红色的,黑色的边眼纹,翅膀和背部是绿色的,尾翼是蓝色的,有人将它称为最美丽的鸟之一。栗喉蜂虎飞行技术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飞行,悬停,滑翔,极速回转等高级动作。栗喉蜂虎在土坡或崖壁打洞做巢。以蜜蜂,蜻蜓,蝴蝶,苍蝇,甲虫等为主要食物。该鸟主要分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p><p> 鸟是人类的朋友,鸟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鸟是害虫的克星,鸟是农田森林的守护神。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拍鸟人的神圣职责,希望我们拍摄野生鸟类的摄影爱好者,都成为野生动物保护者。</p> <b> 第42期《优秀作品点评》</b> <p>▲ 《草原牧羊》 <b>曹乃儒</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沙君厚(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鹤岗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b></p><p><br></p><p> 高原牧场在山峦间起伏跌宕,被光影笼罩,画出一道道明暗交替、色彩变幻、姿态柔美的线条。 </p><p> 此时,暮色中的羊群走进这光影的世界,如同在大自然的五线谱上点缀了灵动的音符,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这就是《草原牧羊》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 </p><p> 我们不知道这是哪里的草原,也许是巴音布鲁克,也许是伊犁河谷;也许是藏北高原,也许是香格里拉。我们只知道夕阳,绿色,静谧,和谐,这就够了。 </p><p> 本幅作品通篇都在讲述着关系和对比:明与暗,光与影,山与川,绿色与生机,羊群与活力,人与自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一切的一切,那么的自然,舒展,震撼。 </p><p> 一部好的作品,除了美之外,还要体现作者的追求和价值取向。作者用无声的构图,鸟瞰的视角,强烈的对比,为我们勾勒出了自然界中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难以忘怀。</p><p> 这,就是这幅作品带给我们的美感和启迪…… </p> <b> 第43期《优秀作品点评》</b> <p>▲《童年的记忆》 <b>李瑞芝</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李景胜(</b><b>三亚旅琼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原哈尔滨报业集团广告管理部总监</b><b style="font-size: 18px;">)</b></p><p><br></p><p> 作者通过拍摄作品的地点和人物讲述了一个故事。画面中的人物也许是兄妹四人,也许是巷内邻居,也许是结伴而来的旅游者……无论是一种什么关系把他(她)们联系在一起,都否定不了他(她)们还是童年。童年时期的孩子触景会有很多理想,科甲巷是历史朝代学子科考住过的街巷,科甲巷又是一个经历了百年以上沧桑历史岁月的古巷。</p><p> 作者使用了准确的曝光技能,用相机把大光比环境下的画面明暗控制的比较到位,在高光区域里,即能把高光下的各个主体人物没有过曝且能够把孩子的面部表情瞬间抓拍到位。孩子在有故事的科甲巷里拍照留念的表情使观众对他(她)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也会追忆起在这里的时光。在弱光区域内没有欠曝,暗部层次和细节都能够体现出科甲巷经历了沧桑历史,尤其在暗部表现出来的科甲巷12号门牌,让观众会联想感受到科甲巷的历史,也会搜索科甲巷的历史故事。</p><p> 画面中的的鲜艳对联稍稍淡化点或许主体表现会更好一些。 </p> <b>第44期《优秀作品点评》</b> <p>▲《人民的卫士》 <b>李 莹</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马 彬(</b><b>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顾问、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b><b style="font-size: 18px;">)</b></p><p><br></p><p> 《人民的卫士》 的作者对于机位的选择与构图的合理,将近景的武警战士放在黄金线上,而远景的天安门城楼的主体的全部展现在画面上; 景深准确的把控,使画面近、远景都清晰的得以表现;这是午后侧顺光斜阳下的拍摄,曝光设置的准确,使得蓝天下的天安门城楼显得庄严,武警战士显得威武,高光、暗部兼顾,都有细节表现。</p><p> 作者通过拍摄在天安门前站岗执勤的一名武警战士,诠释了中国军队的铁血男儿们,充满了阳刚之气和英姿飒爽。正是这样的一支中国军队,成为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守护人民的忠诚卫士。在此,我们向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致敬!</p> <b>第45期《优秀作品点评》 </b> <p class="ql-block">▲《祖国在我心中》 <b>全俊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王伟刚 (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艺术客座教授、俄罗斯阿州摄影家协会特聘名誉主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品曝光准确,人物肤色鲜亮、细嫩。阳光下童贞的稚气可爱、幸福无忧,都在喜眉笑眼,合不拢的嘴角上,尽情释放。</p><p class="ql-block"> 作者熟练的选择逆光创意拍摄,既较好的压住了高光溢出,又用光线勾勒強化了人物轮廓,使画面主题更具活力。</p><p class="ql-block"> 人物头饰绿叶及前景虚化点缀的绿叶,恰到好处的陪衬丰富了作品内涵,令读者直观感觉到"祖国花朵"的成长快乐。人物小脸颊上的红色国旗,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将一幅普通的儿童抓拍人像,升华到了"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的民族高度、世代不移的高度。赋予了作品滿满的时代正能量。 </p> <b> 第46期《优秀作品点评》</b> <p class="ql-block">▲《坝上秋色》 <b>陈庆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贾维远 (三亚旅琼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庆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大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长春电影节特邀摄影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坝上秋季是色彩斑斓的迷人季节,是创作佳片的好地方,每到金秋时节,这里便吸引了众多摄影人的目光,竞相来到这里采风创作。</p><p class="ql-block"> 陈庆华同志的《坝上秋色》是一幅展现秋季坝上风光的典型作品,作者通过镜头捕捉住了坝上最具特色、最有感染力、最有韵味的美好时光,呈现了一幅金秋坝上草原美景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 白桦、草原、牛群等客观形象相得益彰的视觉画面中,能够感受到坝上草原广阔雄浑之美,天地之间的一抹黄色,充满了磅礴的生命力;明快的色彩、自然的光线、恰到好处的铺陈,传递着夕阳余辉映衬下坝上草原的和谐与宁静,足见作者对于构图、色彩、光线等方面的综合把控能力。</p><p class="ql-block"> 《坝上秋色》堪称佳作,但仍有提升空间,作品的画面略显局促,如能尝试将镜头再推一下,场面再拓展一点,那给人的视觉会更加开阔。 </p> <b> 第47期《优秀作品点评》</b> <p>▲《人才渠》 <b>吕洪达</b></p><p><br></p><p><b>拍摄经过</b>:照片拍摄于杭州某篮球馆的招聘现场会上。 招聘会现场我反复观察,发现篮球馆的近屋顶处,似乎有可以“站立”的横梁,在一个角落我找到了可以攀援上去的路径。正值夏季,上面的高温烤得我汗如雨下,好不容易爬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拍下了这张自己比较满意的照片。</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点评人:马 良(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b></p><p> “人才时代”的艺术记录</p><p> 对于各类艺术作品,久而久之,我也算琢磨出一个观看之道:起于形式,终于形式,而其中有无限意味回旋。凡经得起多番打量,越看越好、越品越有味的,就是好作品。《人才渠》就是这样一幅摄影佳作。</p><p>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催生了人才市场,但既要展现人才市场的规模、气氛,又要找到艺术必不可少的形式感,不易措手。因为摩肩接踵的人才市场不免是闹哄哄的,留给摄影镜头的也往往是中景、近景直至大特写,但要展现其总体气势又不显繁乱,难乎其难。《人才渠》拍摄者也是在多次踩点、反复思量后,突然获得灵感,选择了俯拍的方式,从而找到了解决之道。</p><p> 于是,我们看到,招聘单位的桌子排列成两条竖线,构成视觉主体,中间还有各个用人单位简介、人才信息墙等,构成了另一条竖线,这样一个“川”字贯穿、结构全片,而川流不息的求职者在“川”字两侧游走,作者还运用了慢门摄影,突出了人潮汹涌的动态,从而拍出人才市场激荡之势:一方面,用人单位求才若渴;另一方面,求职人员期盼有用武之地…… 就这样,一幅摄影作品凝固了一个瞬间,为“人才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写照。 </p> <b> 第48期《优秀作品点评》</b> <p>▲《金色的收获》 <b>彭庆辉</b></p><p><br></p><p><b>拍摄过程</b>:2018年9月19日早晨,在去湖北利川谋道镇支罗村采风路上,看见村民胡春莲家正在架子上晾晒玉米,一束晨光照耀在金色玉米与土墙上,暖暖的色调与劳作的人物呈现出和谐、喜庆的画面,于是就有了这幅《金色的收获》照片定格。</p><p><br></p><p><b>点评人:张智福(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高教学会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哈尔滨学院影像艺术系主任、教授)</b></p><p><br></p><p> 读彭庆辉的作品《金色的收获》</p><p> <b>选题内容新</b>:画面不仅弘扬主旋律与体现时代精神,还是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中发现不平凡意义,画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见闻、新的美感与新的观念。</p><p> <b>有深刻的主题思想</b>:反映国家粮食安全是作品内容的主体与核心。它即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思想的表现。也是作者的立场、观点和创作意图。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主体思想;有时候,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别,也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深度和广度。</p><p> <b>画面表现方法灵活性与多样性</b>:画面通过物体的结构与光影的方向,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视觉中心——正在劳作的人物。机位没用通常采用的平视,而是低角度体现劳动的伟大,非常恰当地在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住个性。通过迷人的金色逆光,产生色调统一、和谐共生的形象美。</p><p> 如果在视觉中心的两个人物,等到肢体语言产生互动时,按下快门,那样的画面就更加完美了。</p> <p class="ql-block"><b> 第49期《优秀作品点评》</b></p> <p class="ql-block">《酿酒工》 张朝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经过:2016年12月的一天,我和几位摄友到重庆渝北区拍摄,我们看见附近有一个酿酒厂,征得酒厂的许可后,我们走进酿酒车间看见工人们有条不紊的劳动,车间里蒸汽腾腾,有的在往蒸桶里进料,有的用小车运料,我发现眼前一位健壮结实的酿酒工人在认真的往蒸桶倒料,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感觉他的面容和全身的肌肉很像武打名星李小龙,于是在他倒料的一瞬间按下了快门,拍下了他劳动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点评人:杨成山(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当代影像艺术馆馆长)</b></p><p class="ql-block"> 祝贺《酿酒工》获得《旅琼摄影》2020第26期美篇期刊优秀作品奖。</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朝阳在酿酒车间里看到工人们紧张的劳动场面及健壮结实的酿酒工人的劳动情景,激发了创作灵感,运用了娴熟的摄影技艺,瞬间抓拍,把主体人物的肌肉线条和认真工作的面部表情完美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摄影师利用了准确的曝光和白平衡把主体和环境色彩还原出来,使拍摄主体生动鲜明。慢门的拍摄使倒出的粮食动感虚幻。作者通过作品动静虚实和人物的健美体魄勾勒出一幅劳动创造了美的画面,体现出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理论的现代意义。劳动还可以改善物质生活、可以强健体魄、可以获得满足感,幸福感。 作者紧扣时代脉搏,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劳动最光荣”弘扬出来。</p><p class="ql-block">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这种场景会被现代化企业所取代,将成为一张珍贵的历史记录。为这幅平凡而充满了正能量的作品点赞。</p> <p class="ql-block"><b> 第50期《优秀作品点评》</b></p> ▲《别有风情》 作者:杨亚娟<br><br>拍摄说明:2019年1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几个好朋友相约来到霞浦,滩涂呈现出醉人的景色,夕阳的暖光映射在美丽的滩涂上,水面波光粼粼,滩涂上劳作的渔民,色彩鲜艳而有个性,与美丽的滩涂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走入我的视线。后期我把滩涂处理成黑白,让劳作的渔民成为画面的唯一色彩。<br><br><b>点评人:程颖刚 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原主席。</b><br><br><div> “丹青水墨点绛唇”霞浦滩涂是无数摄影家展开奇思妙想的一片胜地,我也多次赏读过霞浦滩涂的摄影作品,而杨亚娟这幅摄影作品却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br><br> 这幅作品采用高视角俯视和大面积背景、点式主体的极简构图方式,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冲击力。特别是作者通过大胆的后期制作,把原本是金色或蓝灰色的滩涂(因没看到原图,只是妄自揣测)做了去色处理,变成了黑白色调,极似一幅墨分五色的水墨丹青。那低洼滩涂的黑色暗影部分,似妙手丹青的泼墨晕染,而滩涂灰色的纹理,又极似在浅灰底色上的工笔勾勒和叠染,细细看去,那纹理,竟似我们北方冬季窗户上奇异的冰花。国画般处理后的大面积滩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抒发得淋漓尽致。而画面黄金分割线上视觉中心挑着黄色渔篓的红衣渔女,给黑白灰的大面积底色添上了唯一一点鲜艳的色彩,直令人想起宋代一个词牌的名字《点绛唇》,似浑身罩着一袭灰色薄纱的靓女唯一露出的一点红唇。<br> 仅看画面,就知道这是一个女摄影师的作品,因为那种巧思、细腻和柔美,是一个男人难以启及的。</div><div><br></div><div> ==《完》==</div>   欢迎来自全国各地旅居海南的候鸟型摄影家、摄影爱好者,长按下图二维码,加《旅琼摄影》好友,加入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群,借助协会微信平台,把你的大片晒出来,与大家相互学习、提高、展示、分享您的摄影作品。 ▲如果你是候鸟型旅琼摄影人,请扫二维码加好友,邀请你加入协会影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