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课堂,图说新语——记兴华小学二年级口语交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兴华小学欢迎您

<p>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地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校于2020年11月26日上午举行了口语交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由左孟芝老师和张欢老师带来的口语交际课《看图讲故事》。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组老师参与了听课。</p> <p>  这次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作品《父与子》中的一则。故事讲的是妈妈让爸爸去叫书迷儿子吃饭,儿子到了餐桌旁,爸爸却没有回来,妈妈只得让儿子再去叫爸爸。漫画共有6格,最后一格留有空白,图意不言而喻——爸爸也被书的内容迷住了,读者看后不得不为童心未泯的爸爸忍俊不禁。</p><p><br></p> <p> 左孟芝老师以“一家三口”的图片导入课题,贴合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上课兴趣。</p> <p>  张欢老师以《父与子》漫画书导入,介绍了本书作者: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让学生带着卜劳恩叔叔推荐的“看图讲故事”三大宝典:按顺序、讲清楚和大声说进入课堂学习。张欢老师的课堂布置非常温馨,以小组式座位代替了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交往,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兴趣。</p> <p> 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按顺序讲清图意”,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左孟芝老师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每幅图的内容,借助漫画,清楚完整地讲述故事,通过猜测爸爸去了哪里,推荐最有趣、最合理的故事结局。</p> <p>  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精彩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他们的口语表达更符合角色特点。左老师通过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口语交际的状态。</p> <p>  通过合作表演,在故事情境中练习交际,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感受到了口语交际的乐趣。</p> <p>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听是说的基础,是获取信息、积累材料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能积累许多说的技巧和方法。张欢老师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结合图片,让学生学会倾听,视听结合,感受故事内容,达到最好的倾听与表达效果。</p> <p>  张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收获自信,通过“故事大王”的比赛让同学们讲述故事内容,在故事情境中练习交际,帮助孩子们说得更具体、更丰富。</p> <p>  在周五的教研会上,上课的两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从多角度探索构架真实、有效课堂的方式方法。其他老师也对这两节课给予肯定,同时对不足之处也做出了客观评价。会上,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探讨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目标,训练的重点和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每位老师都要规范学生的口语交际。</p> <p>  最后,学校领导对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作出了总评。周校长认为两位老师独具慧眼,对于同一个内容,以不同的授课方式,课型模式,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的精神,让听课的老师们领略了她们不同的教学风采。尹校长觉得两位老师真正做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并向在场的所有语文老师指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课堂,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口语交际的魅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得到锻炼、得到提高。</p> <p>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让老师们看到不同的处理教材的方式,而且给老师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思索的机会,使老师们经历了比较、反思、研讨的过程,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本次教研讨论活动作为课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为我们后面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地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拓展了思路。</p>

交际

口语

老师

学生

异构

同课

张欢

故事

教研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