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赣剧和古戏台。乐平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赣剧的发源地之一。在我们乡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三天不看戏,做事没力气;十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要是一个月不看戏,那看谁都生气。”可见乐平百姓对赣剧的痴迷。和赣剧文化相媲美的,是我们乐平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古戏台。乐平的古戏台融建筑、雕刻、绘画、楹联、书法、民俗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考古价值。我们全市只有294个行政村,却有458座古戏台,真的是村村有戏台,天天有戏看,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戏台之乡"。</p> <p> 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赣剧起源于赣东北,流行于江西省境内。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融合了清代中期传入江西境内的昆腔与乱弹而形成,是古代四大声腔之一。1951年定名为赣剧。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歌舞结合,声腔体系十分丰富。</p><p> 2011年6月8日,赣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44。</p> <p> 赣剧是江西的古典戏剧,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东北一带,其声腔主要由高腔、昆腔和弹腔组成。赣剧的高腔包括中国戏曲史上声名遐迩的弋阳腔和青阳腔,前者产生于江西弋阳,系元杂剧与南戏声腔融合发展而成,至今有500多年历史。赣剧主要是以高腔为基础,吸收昆腔和乱弹,组成高、昆、乱于一体的新剧种。昆为雅部,高腔、乱弹为花部,以花为主,融雅人花,从而开辟了一条花雅同流,雅俗共赏的戏曲文化新路。</p> <p> 角色行当沿袭明代弋阳腔的角色旧制,分老生、正生(挂须)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小丑),俗称“九角头”。弹腔兴起后,又增入了副末、二旦、四花等角色。</p> <p> 赣剧高腔音乐特点有四个方面:一、干唱。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二、腔调自由。有格律而不为格律所限,随口歌唱,自由行腔。三、旋律少变、节奏简单。其旧调无慢板。流水板节奏之快,犹如江水一般,字多音少,一泄而尽。 四、“滚白”与“滚唱”。 “滚白”系夹于曲牌唱腔之中,似念非念,似唱非唱的韵白,是一种表现人物和烘托环境的独特形式。“滚唱”,即为五、七言诗句或通俗成语,似流水板之节奏速度。</p> <p> 赣剧一直保留这一传统。如两军对阵,双方主帅先以简单的刀枪交锋,然后便转为杂技表演,名之曰“清翻”或“打台”,开始双方士卒齐齐翻扑,继而逐个单翻,各显技能,再是对打,有三节棍、九节鞭、窜椅子、大板凳;有时还加入窜火圈、三上吊、抛钢叉。真刀真枪,复复套数,边打边喊,满台雷动。后因京剧的影响,才逐渐改为刀枪把子的武打表演。</p> <p> 赣剧作为地方戏剧,反映了江西的政治经济和民俗风情等内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