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走走看看

<p>扬州,这个名字如柳拂面,沐春风。汉武帝时期,它叫江都,后改为广陵。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称扬州。繁华、热闹、温婉、秀气的扬州,浑然散发着江南水乡气息,虽在江北却胜似江南。</p> <p>扬州有着“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因河而兴,因河而落,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它的命运与京杭运河紧密相连。北京与杭州是大运河的两端,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中间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公里,堪称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它的开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p> <p>隋炀帝杨广统一中国南北后,传说他为一赏扬州琼花之美而下令开掘大运河,从北方洛阳直达烟花江南。陆续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广通渠与江南河,疏通邗沟,大运河开始初具规模。</p> <p>到元代的时候,忽必烈再度进行疏通与扩建,新建了通惠河、会通河、济州河与原本的运河接通,形成今天大运河的基本形态。</p> <p>大运河的两边的城市,因为这条运河的存在,兴旺繁荣起来。隋炀帝开凿目的历史真实性有待商榷,尽管他本人口碑不是太好,但隋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给扬州带来千年的繁荣是不争的事实。</p> <p>“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一句千古绝唱,让这里的无限风韵流芳永存。三四月的扬州,敛尽春日风华。薄雾弥漫广陵两岸,春光旖旎,花木扶疏,一派江南的好风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在落英缤纷的映衬下,愈加古朴诗意。</p> <p>多少人在这里流连忘返,多少个欲语还休的故事,付于笑谈中。扬州城里的婀娜锦绣,必定不凡,金庸老先生未去过扬州而神往,借韦小宝念念不忘,俏黄蓉雁过留影。爱游山玩水的乾隆爷喜欢这里,美食家苏轼也偏爱它。</p> <p>不知多少诗人沉醉于扬州之美,为这座城市写下锦绣诗词,生花妙笔将扬州渲染的色彩缤纷,诗作汗牛充栋。其中耳熟能详的精华之作,亦是不少。如果找一个诗人来做扬州代言,杜牧是首选。</p> <p>扬州自古繁华,山美水美人也美。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自诩风流的诗人更不能免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荼靡一生的唐代才子元稹;“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黛青描画眉,凝脂若雪肤”,擅长小黄文的古今第一“骚客”白居易;苏东坡更有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尽显风流。但和杜牧比起来,这几位都是小巫见大巫。</p> <p>在扬州任职期间的杜牧,可以说是把闲暇时光都献给了细腰美人、盈盈歌舞,以至于两年后离开时留下的都是对歌女舞妓依恋不舍的诗篇。有一首可谓古代版的“春风十里不如你”。</p><p>《赠别二首·其一》</p><p>唐·杜牧</p><p>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p><p>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p> <p>瘦西湖是扬州的名片,就如西湖是杭州的头牌。如果说杭州西湖是妩媚丰腴,那么瘦西湖则为清秀婀娜,它是一条弯曲狭长的河流,坐落城西,故而得名“瘦西湖”。</p><p>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将二湖作比对。最有名的要属清代诗人汪沆,因慕名瘦西湖而从杭州来到扬州,见此风光忍不住赋诗一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p><p><br></p> <p>历史上的瘦西湖,于清乾隆时期尤为繁盛,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美誉。但它的历史可追溯到隋代,是扬州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护城河遗存,更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p> <p>不论是泛舟湖上,还是湖畔漫步,瘦西湖那迂回曲折,迤俪伸展之景观,犹如神女的腰带,媚态动人。赏湖岸花柳与楼台,诸多名园胜迹散落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它们融南秀北雄,却更显瘦西湖的独有的那一份清瘦神韵。</p> <p>在扬州,有一种花事,叫“琼花白”。</p> <p>传说隋炀帝梦见琼花,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他乘豪华龙舟三下扬州,只为一睹琼花芳容。而今,琼花是扬州的市花,被称为月下美人,赛过国色牡丹,风华绝代。</p> <p>瘦西湖的钓鱼台是全国最小的,但最有特色。钓鱼台三面临水,站在亭子内斜角60度的地方,可以从北边的圆形门洞望见五亭桥的横卧波光,在南面门洞看到巍巍典雅的白塔,东面可观凫庄美景,钓鱼台“框”出瘦西湖的精髓,正好对应“三星拱照”的名称。</p> <p>清朝时期,扬州城里的盐商们,为了迎接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大兴土木,广修园林,渐渐形成了扬州城“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景象。</p> <p>瘦西湖里有一座白塔,当你坐着小船观赏如画的美景时,船娘会告诉你:白塔的原身,是盐商为讨乾隆欢心,一夜之间用盐建起来的。让乾隆皇帝连连感叹“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此后按北海白塔正式建造,瘦西湖便有了一座与当地文化风格迥异的喇嘛式建筑。</p> <p>五亭桥与白塔遥遥相望。这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p> <p>五座风亭施施然跨立在湖面上,远看犹如五朵出水芙蓉,可谓“亭亭”玉立,交相辉映。</p> <p>檐角风铃发出清脆声响,桥下15个桥洞,洞洞相连,相传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划船到桥下,每个桥洞都可见到一轮明月。</p> <p>忆扬州</p><p>徐凝(唐)</p><p>萧娘脸薄难胜泪,</p><p>桃叶眉长易觉愁。</p><p>天下三分明月夜,</p><p>二分无赖是扬州。</p> <p>二十四桥规模上与五亭桥相比小了一些,但名气可丝毫不逊色。</p><p>《寄扬州韩绰判官》</p><p>【唐】杜牧</p><p>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p><p>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p>一首诗成就一个景点。明月之下的二十四桥,已成扬州永恒的文化地标。</p> <p>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潇湘沉沉,一行雁过留声,二十四桥美得不多不少,处处皆是江南的意韵。</p> <p>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与小金山遥遥相对,“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这一带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相传当年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被称为”春台祝寿”。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p> <p>导游们讲解瘦西湖,总离不开扬州盐商。大清盐商,是近代扬州一张光华四射的城市名片。大清盐商登峰造极之时,正是扬州城璀璨鼎盛之日。民谚很俏皮:扬州的兴旺繁荣是用一包一包盐堆起来的,换一句文雅且富有诗意的话叙述,则是:扬州繁华以盐胜。</p> <p>扬州的盐商以徽州人为多。民国时编的《歙县志》说:“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在扬州,徽商几乎成为盐商的代称,从而成为庞大的徽商集团。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大概明中叶。徽商经营的不仅是盐,还有茶叶、木材、典当……其致富人数之多、财富之巨大为其他地域商人不可比拟。</p> <p>《大清盐商》是首部以扬州盐商为题材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90%的戏份都在扬州完成。瘦西湖、何园、汪氏小苑等扬州风情浓郁的名胜景点一一入镜,史上扬州的繁华,单是从“扬州园林”中就可管中窥豹。</p> <p>坐落在扬州城里的私家园林,多是盐商们的私宅,他们拼财力打造了一个又一个颇具特色的宅院,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不可错过的景致。这些昔日繁华集聚地,如今成为游客如梭的景区。</p> <p>扬州古典园林“个园”,其主人黄至筠就是扬州盐商八大总商之一。园内用不同石料堆叠成“春、夏、秋、冬”四景,将叠石造山的技艺发挥到顶峰,成为中国园林的孤例。</p> <p>清幽安静的个园以竹石取胜,连个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的半边,应了庭院里的各色竹子。自古以来竹就是清高、节气的象征,丛丛簇簇的竹子,枝叶繁茂,青澜似海。</p> <p>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了。相比何园这个名字,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别名“寄啸山庄”,源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名句: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小小称呼,不露声色的透出这个世家大族,诗书雅致,满腹经纶。一份不屑于与官场同流合污而寄情自家山水园林的情怀,也饱含于中。</p> <p>在《鹿鼎记》中:接待的道台说:“扬州盐商有个姓何的,他家的何园,称为扬州名园第一。他有心巴结钦差大人,早就预备得妥妥帖帖,盼望大人光临。只是他功名太小,不敢出口。大人若不嫌弃,不妨移驾过去瞧瞧。”</p><p>“那何园栋宇连云,泉石幽曲,亭舍雅致,建构精美,一看便知每一尺土地上都花了不少黄金白银。韦小宝大为称意,吩咐亲兵随从都住入园中。”</p><p>金庸老先生真真拿“寄啸”幽默了一场。</p> <p>何园1500米的复道回廊堪称“天下第一廊”,一廊一回转,一步一成景,满眼的精致典雅。园内的窗也别具匠心,一景叠着一景,交织着窗外的蝶舞莺啼,慢慢踱步,借着明媚的春光,将一笔一画都映在心上。</p> <p>江南园林大抵都是这番光景,亭台楼榭,黑白素雅,回廊曼妙,曲折有致,走在其中,也不免应景滋生出几许诗情画意。</p> <p>《扬州画舫录》记载。富裕起来的盐商,除了兴建园林之外,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鼎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们当中有的人向自己的宗族捐建学堂,出资建书院、办义学,为扬州本地的教育事业注入了雄厚的力量。</p> <p>位于扬州市区中心地带的文昌阁,高24.25米,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至今已有435年“芳龄”。为扬州的地标性建筑,其建筑风格很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历史上的文昌阁,曾经属于明清两朝的扬州府学建筑群,旧时的阁楼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因其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故名“文昌阁”。</p> <p>扬州府学就是古代扬州府的学庙,当时的扬州府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于学庙中兴建文昌阁,建造在跨越汶河的文津桥上,取名“文昌”,意喻:昌明儒学。</p><p>此后,文昌阁遭火焚毁。道光二年(1822)江都知县陈文述重修府学,扬州盐商捐资修缮。事后,陈文述在《重修扬州府学江都县学记》中感慨说:“人们指责盐商奢侈,往往过于苛刻,事实上他们常常见义必为。”</p> <p>承载和记录着几多朝代的历史变换的文昌阁,晚间阁上彩灯齐放,辉耀街衢,一轮皎洁明月照千古。</p> <p>四望亭距离文昌阁不过500米,它始建于南宋的嘉定年间,原名“文奎楼”,原是县儒学的辅助建筑,是江都县学的组成部分。四望亭正对的原旧城东门大街,是唐、宋时期扬州的城市中心。亭内4根立柱为罕见金丝楠木。和大部分的古城一样,在城市改建的同时,四望亭也被孤立于这座城市的繁华中。</p> <p>扬州城的明月最迷人,不由就会想起《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是扬州人,我想这首诗里一定有扬州城的景色吧!</p><p>春江花月夜</p><p>作者:张若虚 (唐)</p><p>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p><p>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p><p>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p><p>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p><p>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p><p>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p><p>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p><p>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p><p>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p><p>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p><p>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p><p>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p><p>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p><p>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p><p>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p><p>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p><p>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p><p>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p><p>《春江花月夜》用春天、夜晚、江流、花林、明月构成了一幅人间良辰美景图。</p> <p>盐商除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外,更爱附庸风雅,对云集于扬州的四方文士以礼而待,并且不惜重金资助他们作文、出书,“天下之盛,扬为首”、“扬一益二”,“海内文士,半集维扬”,扬州成了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扬州八怪也得到盐典富商的资助。</p> <p>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他们追求艺术的个性表达,不同于当时其他画家盲目的“以临摹抄照为主流”,而是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真性情,不拘泥于古法,因此被称为“扬州八怪”。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汪士慎、郑燮(即郑板桥)等。</p> <p>我国现存“扬州八怪”作品数量近2000幅,其中至少一半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近1/3在上海博物馆,而扬州博物馆馆藏有近200幅,其余大部分散落于民间。其中作品存世最多的当属李鱓、黄慎、郑板桥,成就最高的则是金农和郑板桥。</p> <p>“八怪”师承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革新派画家,多擅写意花鸟画,亦长于山水、人物,并以金石书法入画,诗、书、画、印融会贯通,开一代之新风。“扬州八怪”的书法亦独具面目,郑燮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黄慎的草书,皆名垂青史。</p> <p>从明朝开始,扬州一直就是玉器的加工地与代名词,所谓“天下玉,扬州工”。直至现在,扬州仍是国内最大的玉器加工基地,被誉为“玉雕之乡”。扬州无山,不产玉。但有大运河的漕运,解决了原材料运送问题,名闻天下的“扬州工”由此诞生。“扬州工”除了山子雕,最擅长巨雕。和田玉雕之王《大禹治水图》,重万斤,现存故宫博物院,上有乾隆亲笔题诗。此国宝是扬州艺人的杰作,费工6年方成。玉山,从开采到最后全部完工,历经十余年,所用的工时和造价,已无精确的资料可据,但粗略估算,至少数十万人工,耗白银更是不计其数。"玉禹山"永远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和国之瑰宝。</p> <p>随着巨雕《大禹治水图》的成功,扬州玉雕在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盐商们为了向朝廷进贡,不惜代价远购和田玉。那些远在昆仑山下的玉石也源源不断流入扬州。手艺高超的琢玉大师、纷呈的流派由此诞生。从此,扬州除了“月城”之外,又多了一个“玉城”的别称。</p> <p>扬州盐商,曾是清代一个富可敌国的群体。他们在扬州所积累的财富,一度成为清朝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盐商没落于清庭官场腐败,依附于政治的盐商们,盛也清朝,衰也清朝。</p> <p>大明寺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依山面水,俯瞰风景秀丽、仪态万方的瘦西湖和万花园。寺宇依飞凤山塬而建,须沿数百石阶而上。</p> <p>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大明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故寺又称“栖灵寺”。</p> <p>大明寺门前建有一座古朴的牌楼,四柱三檐,斗拱托顶,仰如华盖。青瓦朱柱,翘角飞檐。上方正中篆书“栖灵遗址”四字额,为民国初年盐运使姚煜手书。栖灵塔和大明寺的历史,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唐唐武宗会昌三年“灭佛”,栖灵塔被拆除,大明寺只剩“栖灵遗址”。宋真宗景德元年,僧人可政募集资金建造了一座七级多宝塔。这座塔又于南宋时毁圮。经几代住持虔心操作,多方募化资金,终使宝塔于1995年岁末落成。</p> <p>登上栖灵塔遥望,看古刹与塔影在湖光中摇晃,一如当年李太白登顶时“宝塔凌苍苍 ,登攀览四荒”。</p> <p>这里出了一位大德高僧—唐代的鉴真法师。他在大明寺住持讲律传戒,名闻遐迩,为僧俗所景仰,享“江淮化主”之誉。鉴真法师曾先后东渡六次,其中前五次皆失败,最终在唐天宝十二年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p><p>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奉为“文化恩人”。日天平宝字三年,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唐招提寺,并由东大寺移居于此。经营既久,佛光普照,遂成日本律宗之祖庭,而鉴真亦有扶桑律宗太祖之称。</p> <p>2020年初国内爆发新冠病毒,日本民间捐赠物质所有包装标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汉字,一定让国人记忆深刻。一场疫情带火了千年前的偈语。</p><p><br></p> <p>《唐大和上东征传》对这段历史背景有详细记载:唐天宝元年时,鉴真在扬州大明寺为众来僧讲律,日本的和尚荣叡、普照师到大明寺说:“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今锺此运,愿和上东游兴化。”鉴真说:“昔闻南岳惠思禅师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聚生。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橐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今我同法来中,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 鉴真深受感动,决定东渡日本传经。</p><p>“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汉字,不仅凝聚着自鉴真以来中日两国人民的千年情谊,也表达了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美好愿望。</p> <p>寺中有两座著名的堂馆,一座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建设的平山堂,一座是大文豪苏东坡修建的谷林堂。欧阳修与苏轼很有缘分。他们都入选“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生于1007年,是苏轼(生于1037年)的老师。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赞不绝口,他在著名的《与梅圣俞书》中说:“老夫当避路,放他(苏轼)出一头也”,这段话后来变成一个著名成语——出人头地。</p> <p>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是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前有石砌平台,名为行春台。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似与堂平,“平山堂”之名即寓于此,似乎是把盛唐诗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名句变成了一幅画图,展现在人们的眼前。</p> <p>谷林堂 ,据说是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苏东坡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而建,取东坡"深谷下窃宛,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两字为堂名。堂内悬有槛联和书画等作品,环境十分清幽。欧苏佳话流传至今,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p> <p>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宋:苏轼】</p><p>十年一觉扬州梦,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p><p>苏轼是杜牧的粉丝吧?首句就直接将杜牧的名句拿过来。眼前的美景和美人,令他醉倒在扬州,暂时忘怀得失了。</p> <p>金庸小说《鹿鼎记》里说:出生扬州的韦小宝,十岁的时候去禅智寺偷芍药,结果被寺里的和尚打了一顿。禅智寺又叫竹西寺。竹西美名远扬,提及它的就有一千多首诗词,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竹西在何处,歌吹满扬州”。</p> <p>纵游淮南</p><p>唐·张祜</p><p>十里长街市井连,</p><p>月明桥上看神仙。</p><p>人生只合扬州死,</p><p>禅智山光好墓田。</p><p><br></p> <p>若说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十年一觉扬州梦”;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苏轼到扬州,直接就醉了,令世人对扬州之美无限向往,那么张祜的这首《纵游淮南》,长街、市井、月夜,所有的铺垫都只为了说出那一句:人活一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扬州这里。什么人间“仙境”、“天堂”,全都不及这一句的迷恋来得浓烈与极致。</p><p><br></p> <p>禅智寺故址在扬州东门外月明桥北。原为隋炀帝的行宫。据说此诗传开之后,很多贵胄商贾纷纷来禅智山买墓田,以作他日埋骨所用,引得扬州地价大涨。扬州之名,更是盛传天下。</p><p>而张祜一语成谶,大中年间死在丹阳,扬州南隐居之地,“ 人生只合扬州死”,张祜也算是死得其所了。</p> <p>大街小巷肆意游走着春的气息,暖风微醺,阳光照耀在吱吱呀呀的木门上。徜徉在古旧斑驳的小巷里,古朴的气息,从每块青石板中弥漫开来,老扬州的市井风情,就藏匿于一条条古街深巷中,如一首久唱不衰的歌,在每个角落里蔓延。</p> <p>小秦淮河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它不是固定的景点,却穿梭在扬州的大街小巷。枕河而居的人家,大多单门独院,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的建筑衬得一旁的小秦淮河更为唯美动人。河上拱桥宛如一道时空之门,串起了扬州城的前世今生。</p> <p>关东街是扬州城里著名的美食街,不大的街面各行各业一应俱全、各种传统美食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道文思豆腐,细如发丝的豆腐羹,厨师的好刀工让人拍手叫绝之余, 这种极致到骨子里的生活也让人由衷的折服。</p> <p>东关街上数不清的老字号,晚清盐商遗留的历史印迹,似乎在努力证明曾经的繁华。</p> <p>中华自古以来,生活上的讲究奢侈相对如此一个庞大帝国而言,在明代之前始终是不怎么上台面的。</p><p>扬名后世的鹿台,不过是周人加给帝辛莫须有的罪名。随着文人的附和,鹿台从商代一处重屋,观测和占卜天象、气象等的古灵台,成了帝辛搜刮民脂民膏、储藏金银珍宝的地方。</p><p>盛唐时代的奢侈,不过是来长安的胡商带来的风气和玩法。</p><p>宋时,烤全羊就是宫廷招待贵宾的大菜了。</p> <p>扬州盐商为大明朝定下了吃喝玩乐的标准。什么扬州瘦马,扬州小脚,瘦西湖画舫,都成为了全中国的标杆。因盐商而兴旺的服务业至今还是扬州名片上珍贵的一条:足疗、修脚、茶楼。当地谚语"白天皮包水(茶楼),晚上水包皮"(泡澡)”,足可见扬州的慵懒是融在骨子里的。扬州曾有“巷城“之称,蜿蜒幽深的小巷盘绕在城里,穿行在市井风情中你会寻到老扬州最原始的味道。泡个澡、修个脚,一天的尘埃与疲乏就这样洗去,这就是扬州夜的“水包皮”。</p> <p>扬州更是将吃的精细奢侈发挥到了极限。虽早已失去富甲天下的光环,但早茶文化却丝毫未丢,是扬州美食的代表和生活乐趣的寄托。正如扬州有名的富春茶社的茶联直言:</p><p>佳肴无肉亦可;雅淡离我难成 。</p> <p>选一处临水的茶社,点一杯酽茶、一屉包子,几个小菜。再来一份烫干丝、一份肴肉、几碟酱菜,慢条斯理,一顿早茶,便能吃出雅兴。扬州人把“找个地方快活一下子”,亲切地称作“小雅下子”。无论何时,什么境遇都能“小雅下子”。</p> <p>扬州有三春:“富春”、“冶春”、“共和春”,三家老字号的茶社承包了扬州人的早茶。富春的包子、冶春的细点、共和春的饺面,各有所长。如果不赶早,你就会碰上满园子喝茶下棋听戏等着排号的人。</p> <p>从治春茶社二楼,凭栏远眺,园内林木荟蔚。有桂树,还有乌桕、合欢、银杏、樱花、红枫等珍贵林木,河溪蜿蜒流水潺潺。</p><p>亭台楼阁轩室均度地而筑,</p><p>丛桂青竹绿水皆环翠相连。</p> <p>八味冷碟花团锦簇。高邮咸鸭蛋,一蛋双黄,蛋白如璧玉,蛋黄似玛瑙,红白相间,壁合珠连。乾隆年间已是席上珍品,连袁枚也在《随园食单》中记载道: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现代文人中,高邮双黄蛋最大的拥趸无疑是汪曾祺先生,那是他魂牵梦萦思乡之念。</p><p>扬州酱菜就更不简单了,浸淫在江南文人琴棋书画诗书印的氛围中,连名字起得都讲究。其中最出名的三和取意松竹梅岁寒三友,又应天时、地利、人和之意,还指酱菜色、香、味皆美;四美借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四美具,二难并。后取意《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后人亦将酱菜的鲜、甜、脆、嫩四大特点比喻为四美。</p> <p>扬州包子品种繁多,有生肉包子、笋肉包子、牛肉包子、三丁包子、五丁包子、虾肉包子、蟹黄包子、野鸭包子荠菜包子、青菜包子、干菜包子、雪笋包子、双冬包子、萝卜丝包子、芽菜包子、细沙包子、枣泥包子、水晶包子、芝麻糖包子、五仁包子等。蟹黄汤包的登场,无论在何时何地,因其艳丽丰盈,雍容大度,都会是宴席上点心的皇后。</p> <p>蟹黄汤包在明、清时期已经享有盛誉。皮薄如纸,吃法奇特,用料讲究。每年8月至次年3月都是品尝蟹黄汤包的最佳时节。</p><p>吃汤包还有个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这倒像是开窗看春景似的,得慢慢的,才有韵味。</p><p>汤包里八成以上的是汤水,剩下的才是蟹黄蟹肉。把吸管插进包子中,待热气散发少许,再小口小口地吸取汤汁,肉皮冻的胶质使得汤汁黏稠粘嘴、肉香浓郁绕颊。余下的部分皮薄馅软,可以蘸点香醋、就点姜丝,一大口,麦面、肉馅和蟹味之鲜四溢,幸福感满满。</p> <p>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扬州修脚刀的招牌像一张名片,无论出现在全国哪个城市的浴都门口,都清楚地表明了它的含金量;扬州菜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政务院在北京饭店举行的第一次国宴,“开国第一宴”选用的就是淮扬菜。尔后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淮扬菜都唱了主角,包括国庆50周年、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访华等。</p><p><br></p> <p>鲜香的蟹粉狮子头、鲜美的大煮干丝、入口即化的文思豆腐、可口的扬州老鹅、排队才能吃到的葱油火烧;还有老虎山锅贴、小家平麻花、潘老板炸鸡、凤凰桥猪头肉、松鼠鳜鱼、白袍虾仁、三套鸭、拆烩鲢鱼头……当然还有扬州炒饭</p> <p>“不搭浆”,是一句扬州话,指不马虎、不敷衍、不糊差、不偷工减料,用在淮扬菜上再合适不过了。对美食的“不搭浆”,就是对自己的“不搭浆”、对生活的“不搭浆”,这就是「世界级」扬州的态度。</p> <p>扬州慢,慢得恰到好处。将情调入汤,在烟火生活中一点点的,调出时光煮酒的味道。</p> <p>《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p><p><br></p><p>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p><p><br></p><p>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p> <p>如果说,江南是人间最后的水墨画,那扬州,就是水墨里欲说还休的留白。人间三月如此,恰知春色几分,看红杏撩拨云烟,乘一画舫,偶遇云烟起,便宛若行在白云间。这样醉人的景,不禁想起了那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p> <p>烟花三月,若到江南,一定要去扬州小住。</p><p>等一场新雨,撑一把旧伞,摇一艘乌篷船,伴着河畔静静的花事,划出一缕春意嫣然。</p><p>找一处小亭,那里积攒着被抖落在青绿下的光阴,偶有风过,飒飒风声四起,在这风清玉洁的世界里,忘却凡嚣。</p><p>找一方古街,把流水的日子过成散文诗。抚摸瘦西湖边的柳,赏柳梢的月,听往昔故事,做自己的梦。</p><p><br></p> <p>2019年四月</p><p>慢慢看花,慢慢看柳,慢慢到扬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