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国家级长城”大同3处长城榜上有名

华尔滋

<p>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大同榜上有名是明长城天镇李二口段、阳高镇边堡段、左云宁鲁堡——八台子段入列。</p> <p>  李二口长城,位于天镇县城北十一公里。是明大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易攻难守的一处关隘。</p> <p>  天镇所辖地域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相融相争的地方。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为边防安定,开发屯田,保护通讯、商旅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我们天镇北川还有汉长城、北魏长城遗址,规模较小,墙体不存,仅留残迹和基础。现存比较完整的是这些明代的外长城。我县境内明长城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全长68.5公里,现存完整墙体的有33.5公里。墙体多为土筑,山岭地段土石并筑,多依山势而定,一般高6到10米,宽5至8米。</p> <p>  阳高县长城乡镇边堡,明朝时大同镇所管辖的七十二城堡之镇边堡。 镇边堡村位于阳高县的最西北角落长城乡,东距阳高县城30公里,西与新荣区元墩村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距长城0.5公里;阳高到丰镇的神丰公路上。</p> <p>镇边堡</p><p> 镇边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据《三云筹俎考》载,镇边堡原非官设驻兵这城堡。嘉靖十八年(1539)更筑此城,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名之。万历十一年(1583)砖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明时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今城堡已毁。长城出镇边堡向西约4公里出阳高而进大同市。这段黄土夯筑的长城墙体较为完整。</p> <p>  镇边堡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又称为“内五堡”之一。所谓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其“内五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镇河堡五堡,此五堡于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p> <p>  边墙五堡是指大同明长城上修建的堡城。大同镇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说的“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均在大同城北。如今由镇边堡西经三墩、镇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赐堡这段内五堡长城,为黄土夯筑,墙体十分坚固,保存较好,城墙高五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内明长城较为突出地段,又与永固陵、万年堂邻近,是边塞风情旅游的最佳地段。登方山,越长城,攀堡台,一条巨龙飞腾在塞上古城崇山峻岭之间,配以内堡外墩,烽堠相望,边塞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大观。</p> <p>八台子教堂</p><p> 据资料介绍,“圣母堂”初创于1876年,意大利传教士所建。到了1900年,中国闹“义和团”,“圣母堂”的14名传教士和4名中国教徒被杀,教堂被焚毁。1914年,又有德国传教士来此,重修教堂。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多次遭到毁坏。</p> <p>宁鲁堡</p><p> 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境内 。原名宁虏堡,是“外五堡”之一,也是明长城大同镇关堡。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 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城“周二里七分,高三丈七尺”。嘉靖年间,蒙古贵州曾率兵由此入犯。宁鲁堡只向南开有一门。今东、西、北三面将城墙掘成豁口通行。城墙包砖虽早被拆光,但整体堡城尚存。</p> <p>  长城由八台子转西北方向,随山势蜿蜒向上。过八台子,跨墙有镇宁楼居河东坡之下,河床处原设有镇宁口。此楼是长城由河北入山西以来保存最好的一座,是一座条石砌基、青砖砌墙的空心敌楼。楼南有门,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楷书"镇宁"二字,匾外四周有砖雕图案。</p> <p>镇宁楼,当地人称“马市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