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誉的腾冲市,地处世界瞩目的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地质构造带之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急剧聚敛的接合线上,地下断层非常发育,岩浆活动也十分剧烈,为我国最为著名的火山密集区之一。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火山97座,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火山群景观。</p><p> “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这是腾冲人给予火山最贴切的描述。腾冲的许多火山,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山头或平或凹无尖峰。于平地远眺一座座火山,就像一个个散落在一马平川上的艺术盆景,蔚为壮观。</p><p> 据专家考证,腾冲火山群形成于距今约340万年到1万年间的上新世至全新世,其中距今约1万年左右形成的火山共4座。较早形成的火山熔岩由于遭受长期强烈风化,火山锥体大多破坏,仅保存6座仍能见穹丘地貌或火山山体的火山。历史最早的是来凤山,喷发于90万年以前,腾冲市区就是建筑在这座火山发威之时喷出并冷却凝固的滚滚熔岩之上的。可以说腾冲是一个坐在火山口上的城市。形貌最美的火山是顺江“姐妹湖”,这是一对相邻的火山口积水而成的“眉眼儿”,酷似孪生“姐妹”,浑圆的湖岸线周围布满黑乎乎的火山溶岩及火山锥、火山蛇、火山弹、火山浮石等火山喷发遗物。一泓碧水粼粼闪闪,深不可测,天光云影,绿树青山,飞鸟繁花倒映其中,如画似梦,美不胜收。</p><p> 腾冲火山喷发的形式,基本上属于裂隙式和中心式两种。火山地貌可分为火山锥和熔台地两大类。</p><p> 火山锥有五种:截顶圆锥状、面包形层状、锥形层状、迭置层状复合巨和盾状。</p><p> 熔岩台地有三种:环火口、环火山锥和裂隙溢出。</p><p> 1639年4月21日,徐霞客曾游打鹰山,在其游记写道:“土人言:三十年前(1609年),其上皆大木巨竹,蒙蔽无隙中有龙潭四,深莫能测,足声至则涌波而起,人莫敢近;后有牧羊者,一雷而震毙羊五六百及牧者数人,连日夜火,大树深篁,燎无孑遗,而潭亦成陆。今山下有出水之穴,俱从山根分逗云。”徐霞客的记述,迄今没有找到年代学等有关方面的证据,所以暂定为未经证实爆发。从李根源《烈遗山记》中描述的“腾冲多火山,志载明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年间火山爆发多次”,说明几百年前,腾冲火山区有过喷发活动,但这些都没有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仍是一个谜。唯一可以确定腾冲火山在公元前6000年前有过爆发。</p><p> </p> <p> 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腾冲火山群是“新生代死火山群”。1993年5月,新华社发布了一条令人惊异的消息:我国科学家用气体地球化学研究火山并取得重要发现——已熄灭了数万年的云南腾冲火山群不是死火山,而是处在休眠状态的休眠火山!这个全新的定性一经传播,便给原本已足够神秘的腾冲火山群增添了一种新的威严与神秘,以致人们在游山观景之时心里又多了一份敬畏与刺激。于是,能窥视火山原始地貌,距腾冲市25 km处的马站火山群(中国第一座火山公园)——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便成了众多旅游观光者纷纷踏至首选之地。</p><p> 腾冲整个火山群面积达221.36k㎡,在全市18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南部、北部和西部主要分布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火山,中部则多为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火山。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腾冲市北部,是腾冲火山地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类型最齐全的地区,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北斗七星”串珠状火山群。公园面积约80km²,范围涉及马站、曲石、固东3个乡镇,包括保存完好,形象生动、气势雄伟、很有观赏特色和科考价值的9座火山:大空山、小空山、黑空山、城子楼山、长坡山、团山、小团山、焦山和大坡头,龙江峡谷风光、玄武岩柱状节理、黑鱼河、下表院泉华台地等火山地貌景观,以及猕猴等珍惜植物景观。其功能是:观光、旅游、度假,兼科学、地质考察。</p><p> 由于火山、柱状节理、黑鱼河三者之间距离较远,许多游客爬完大、小空山后,因体力不支便走了,只能徒留遗憾。</p><p> 地质公园大门是按照古城堡建筑式样进行设计的,使用的是就地取材的火山石,暗喻着人们走进这道大门,就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进入到遥远的第四纪火山喷发地带。</p> <p> 进地质公园,别忙着上山,去园内右边的地质博物馆科普一下,不然上山之后会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懂。博物馆馆藏丰厚,干货满满。室内展区分为五部分:图文展示、沙盘、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和体验区。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针对不同年代、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外形、不同植被类型等特点,再现火山奇观,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火山喷发、地热形成的景象,同时对腾冲境内每座火山进行全方位介绍,揭示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普及地质知识,使人们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室外展厅布置一批有火山地质特点的大型实物,如柱状节理石等,将腾冲区域内保存完好的25座火山按比例浓缩布置在博物馆周围。</p> <p> 地质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带着满满的收获上山,相较于直接去,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感悟。</p><p> 从博物馆出来,就是极其宽阔的登山大道,一路向上。</p><p> 整个地质公园内,放眼望去,可以用“绿海”一词来描述,高的树、矮的草、各色的花,均掩映在绿色的海洋中,只有当你走近了看,才见到那些好像烧焦过了的岩石,都成蜂窝状地讲述那个苦难的岁月……而岩石间的缝隙、蜂窝状的小孔中,仿佛都流溢出绿色,汇聚而成绿色的海洋。外地开发温泉“一石难求”的火山石,在这里遍地都是,路面、路标、花台……哪怕是长满三角梅的长廊,也是用火山石搭建的。是不是够奢侈的? </p> 摘自网络 <p> 正面,三座“空”字号的火山自北向南呈一字形排列,远远望去,酷似三只倒扣的巨钵,山体之间间距约500~600m内。黑空山居北,海拔2072m,相对高度约150m;大空山居中,海拔2080m,相对高度100m;小空山居右,海拔1937m,相对高度约40m。三座火山与雄峙西南的打鹰山遥遥相对,这种奇观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三座火山,均为平顶圆锥形空心山,数黑空山最为典型。主景点大小空山的登山道现已铺成宽阔舒适的石头路。</p><p> 大凡从“国家地理”频道中看过火山喷发的情景的人,都有一种想到火山口一探究竟的念头,我也不例外。</p><p> 大空山山体底部直径650-720m。远看大空山,满山郁郁葱葱,中间是黑色火山岩铺就的两条石阶路,略向两侧弯曲,组合成一个“A”字形,极具震撼力。右面上山的石梯有597级,左面下山的石梯有598级,意为七上八下。台阶很陡,令人有点望而生畏,很考验体力和膝盖的承受力。我走得还算轻松,大概是内心对火山口的希冀和向往使然吧,并且是脱了鞋,因为专家型导游说,火山石中含有几十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无辐射的远红外磁波,脱鞋走在登山道上,犹如在健康大道上行走,矿物与气泡形成的气孔,能起到按摩的作用,有益身心(请专家型导游全程提供一对一深度讲解服务,是因为我希望自己的火山之行能够多些文化体验和文化内涵,能够更好更多更深地融入旅游目的地,所到之处,所见之景,一切都变得有意义)。</p> <p> 到了山顶,说实话,我有些愕然,这是火山地带,何又植被覆盖?想象中的火山应是一座杂乱、错落、灰黑、枯燥的火山石岭,火山口应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像一个管道直通地壳深处,虽不会有火红的岩浆和滚滚的热浪,但肯定是四壁嶙峋、肃穆森严、鸟兽却步、草木不生,可展现眼前的却是藤蔓攀援灌木,花草掩映青苔,百花溢香,翠鸟穿梭,一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山底到山顶,原生态树木排队伸展着粗壮的枝条和浓绿的叶片,雨伞般地给游人遮荫;锅状的火山口直径约200m,火山口坑深50m,像个大漏斗,自底部向上,长满着各种各样的植被,苍翠欲滴,养眼护目,看不到岩石、看不到峭壁、看不到任何岩溶喷发过的痕迹,也找不到面对火热的熔岩战战兢兢、欲罢不能的感觉。在导游的一一解惑下,我明白,大空山经历了两次大的喷发,第一次是在距今约36万年呈宁静式喷发,第二次是在距今约25万年左右呈爆裂式喷发,形成火山碎屑岩,表现为流纹岩、火山弹、浮岩等。喷发时橄榄玄武岩质熔岩流向四周大面积流出,构成熔岩被,中央火山口位置则保留下玄武质岩渣、火山弹与熔岩团构成的中空火山锥。</p><p> 山顶东侧是景致最好的观景点,20座火山尽收眼底,如铁锅,似圆锥,仿马鞍,像马蹄,各具形态,气势壮观迷人。此时、此地,曾经岩浆倾泻不止,盛怒的火龙跃身而起,熔岩过处万劫不复,而今怪石嶙峋,黝黑的土层灌木枝枝蔓蔓,20个醒着的瞳孔,仍然含着神性的昭示,是时空转换?是生命的再造? 天地无声,我唯有默默地同苍穹对话。</p><p> 正如火山口旁用火山石筑起一块石碑,碑刻二字——问天!大地开口向上——问天!妙!</p> <p> 兀立于休眠状态的火山之上,一样的风景,不同的心情会引发不同的意境和感慨,亦如风景不是风光,按动快门,不等于摄影,风景因为情感的投入而成为风光。</p><p> 导游告诉我,每年2-3月间来地质公园,在这里,远看长满了马樱花的铁锅山,整个喷口一片火红,宛如火山正在喷发,场面壮观震撼,只不过它喷出的却是阵阵花香了。</p><p> 时值9时左右,在导游的指点下,放飞无人机,地质公园的一个奇观——空山环葱郁,日影幻太极诞生了!</p><p> 此时,奇妙的阳光正不偏不倚地把大空山圆锥形的火山口分为阴阳两极,而更绝的是,“阳”面的一颗树木与“阴”面暗影中的植物,共同组成了一副浑然天成且颇具立体感的太极图案。不知山下那个大平台中间的太极图案的灵感创意是不是来源于此。</p> <p> 放重脚步,走在这山体之上,可以听到那咚咚作响的回音,使人有山摇地动之感,这空山之称可谓名符其实。</p><p> 大空山火山口没有护栏,可以下去探险,没有梯子,也没有台阶,路是被游客踩踏出来的小径,坡陡,不建议女士下去,避免刮伤、磕碰、摔伤等。</p><p> 儿时,我读过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在领略到一个又一个恢宏而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后,无数次幻想自己也能像书中主人公阿克赛尔、李登布洛克、汉斯那样,到地壳下面去畅游一番,对未知领域一探究竟。万万没想到,儿时的心愿,竟可以马上实现,尽管我知道下到火山口底部也不可能到地心,但心里还是有些小激动。尽管激动,我还是放慢脚步,生怕将沉睡的火山吵醒。</p><p> 火山口内,除了分层生长着茂密蕨类和灌木等植物外,最大的看点是有些奇特的植物。火山口底部堆积着大量蜂房状的火山碴——浮石和火山灰。坑内毫无燥热之感,就像是有气流在流动,让闷热的火山坑变成凉爽的“空调房”。大声吆喝一声,会传来悠远的回音。原地跳了一下,顿时我就否定了火山口底部没有地心引力的谬论。将耳朵贴在地面上,倾听来自地心的跳动……盘腿坐在坑的正中心的瞬间,我突然想到火山爆发时的景象——冲天而起的巨大能量,山呼海啸般的爆炸响声,烈焰熊熊遍山流淌的岩浆,岩崩地陷树倒草亡的瞬间毁灭……一个伪问题活蹦乱跳的出现:我是随着岩浆溢出火山口,还是与红色的岩浆一起射向天空?</p><p> 不管怎么说,在体验了向上眺望和向下探秘后,我还是有点小小的骄傲。一手握块火山石,一手掬捧火山灰,缓缓闭上眼,做亿万年的冥想,只此一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壮丽的时代,体悟前所未有的震撼。唯此,我才真正领略到火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爆发的瞬间,还在于爆发后形成的绝美地质景象;我才对古语“天定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有了更深的理解,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是被今人遗忘的古语“天定胜人”给予我们的积极的启迪。</p><p><br></p> <p> 黑空山尚属开发阶段,没有路通向火山口,游客多半不来,即使来了也只是徒步在火山口底部留下“珍贵”的史前遗迹,或是跑到“锅底”,找几块火山石,当宝贝装了起来。</p><p> 黑空山山体底部直径约800m,熔岩面积为27 K㎡,锥体十分对称。因无人踩踏,是园内火山机构保存最完整的火山之一,有完整的火山锥和火山口,其熔岩流无风化层,保持了最新的喷发火山地貌特征。山体松林茂密,一派墨绿,看起来黑压压的,所以得名。在导游的引领下,我爬上了山顶。火山口呈不规则圆形,直径200-250m,倒锥形洞竖直向下,漆黑一片,深不见底,令人生畏,常人是无法下洞探险的。导游说:黑空山是典型的中间有井的“空心山”,特点是从山顶到山底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大空洞,就像是从山顶向下打的一口巨大的深井,从山顶的洞口向下望去,里边漆黑一团。这种竖直向下的深洞,正是火山喷发出的通道——火山颈。一般情况下,火山停止喷发后,火山颈里会被没有喷出的岩浆填满,岩浆冷却后和周围岩石凝结为一体。只有地层深处压力过大,高压的气体最后把火山颈里的岩浆全部喷出火山口,才能把火山颈完好地保存下来,形成这样的空心山。洞深达100m,而黑空山只有80m高,可见洞底已经钻入地下,比四周地面还要低20m。锥体主要由安山岩、火山弹、浮岩等组成,主火山锥上有2个明显的火山口,在主锥北约580m的距离上坐落着另一个较小火山锥——燕子山。黑空山形成于距今约0.8-5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经历了两次火山喷发。第一次为中间式喷发,形成熔岩被和初期火山锥,第二次为爆裂式喷发,形成最终火山锥。在导游的带路和指点下,我有缘看到了当年熔岩从火山口喷溢横流的痕迹。这是一段没有被草木覆盖的原始熔岩流淌的地貌。导游道,眼前看到的地貌,是熔岩流沿山体移动冷却以后形成的,在黑空山东西两面还各横着一条绵延数里的黑色熔岩台地,或称“巨型熔岩绳”。黑空山熔岩流主要向西、北、东3个方向流淌,向西流至三联村附近,直线延伸距离约2.5 km,向北流至小团山附近,直线延伸距离约6 km,向东流至龙川江灰窑附近,直线延伸距离约7.7 km。1639年4月22日徐霞客由打鹰山北行,途径马站,曾云:“其北山坡杂沓,石齿高下。”形象地绘出黑空山喷出的翻花熔岩之上,行路之难。但徐霞客对马站各空山未加任何描述,可见当时他对火山是相见而不相识了。</p><p><br></p> <p> 与大空山、黑空山相比,爬小空山则要轻松很多,老幼皆宜。大小空山相距较近,步行20分钟左右就到了。大空山以兀挺,直刺苍穹而得名,小空山以低矮俊秀,郁郁葱葱而得名。两山一个刚健,一个圆润。大、小空山均属于中更新世火山,喷发时间约20万年。小空山山体底部直径约为350m,小空山相对高度虽然不高,但火山口却大得出奇,约200m,北侧高差30m,西侧高差60m,坑深60m,算得上是一口“平底锅”。小空山形成年代与大空山相近,也经历了两次喷发。喷发时岩浆挥发成份不多,因而没能堆积成更高的锥体。锥体由火山碎屑岩、火山灰尘、火山弹等组成。浑圆的锥体空空洞洞,看似无物,却盛满了大自然的无穷奥秘。</p><p> 锅底都长满了绿草,这些都是以前的游客用石头码放的图案和文字,现在已经不准游客下去了。</p> <p> 小空山的山体环形很完美,坑底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原始熔岩湖遗迹犹在,并且清晰可见。我国的火山并不多,火山锥保存完好的就更少。而小空山的火山锥,我认为不仅完好,而且完美。其顶部截面圆盘接近正圆形,形态规整。即使在腾冲整个火山群中,看上去也是独一无二,这使我惊叹不已。</p><p> 围着火山口,有一圈木栈道,顺时针转一圈就有财运,逆时针转一圈就有桃花运。行走在栈道上,阳光直射,风乍起,周围的林海哗哗作响。其间苍凉迷幻之感尽生。</p><p> 三座空山,可以选一个爬,也可以全爬,就看你如何去取舍。</p><p> 说实在的,想要拍出火山口的壮观还要航拍,尤其是拍出“北斗七星”状火山群和完整的马站火山群景象。</p><p> 一飞冲天,用上帝的视角看火山奇观,是到腾冲火山地质公园最特别的体验。热气球不带动力、不能四处巡游,它通过加热热气球伞内的空气,产生浮力,然后把乘坐在吊篮中的人升上高空。吊篮一次能坐6位游客,外加一名操作员。吊篮的底部系着一根绳子,当热气球升到200m的高空时,绳子就会把热气球固定住。需要下降时,地面上七八个工作人员会拉住绳子往下拽,从而使得热气球安全降落。热气球项目,只在上午8时-11时开放,中午以后就不再提供服务,原因是中午以后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热气球升空。</p><p> 有情提醒,乘坐热气球一定得带个广角镜头,实在不行常规焦段的镜头也可以,别带长焦,长焦拍不到大小空山在同一个画面的镜头,也就更不可能拍到黑空山、大小空山成串珠式的分布景象。</p><p> 神奇的“北斗七星”串珠状火山群,只有乘动力三角翼飞机从整个火山公园的上空飞过,才能看到和拍到。动力三角翼飞机每次仅能搭乘1人,我没胆量乘坐,只能转发网上的照片让大家欣赏一下。“北斗七星”由7座火山构成,勺柄由黑空山、大空山和小空山组成,勺子为城子楼、焦山、大团山、小团山组成,在世界火山群中堪称一绝。</p><p> 除了乘坐热气球、三角翼飞机升空看火山外,还有越野山地车、骑马上山等方式,让你在广袤的火山熔岩地区尽情地驰骋飞翔,让你一睹火山地区的真容。</p> 摘自网络 摘自网络 <p> 登打鹰山是我此行的最终目的。</p><p> 打鹰山, 是地质学家口中的"火山之父"。381年前,徐霞客竹杖芒鞋,一蓑烟雨,出没于茫茫烟霞,醉心于山水之间,留给故乡江阴一个背影,留给世界一本千古奇书,留给腾冲三万余字的游记。</p><p> 在腾冲,无论是在市区还是乡镇,有一种石头的使用无处不在。各大小广场、停车场,辅路、步道、墙围、石栏、沟渠、拱桥、园林造景,甚至室内地砖,都是由它铺砌、制造。行走百十步,看不到它的使用,那一定是走错了地方。</p><p> 这些制作各不相同石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火山石。它是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在急骤冷却后,由于压力的急剧减小,内部气体迅速溢出膨胀而形成的一种有密集气孔的玻璃质熔岩。腾冲火山石颜色差异较大,从黑色、青灰色、灰色、灰白色、浅粉红色到红色不等。重质火山石以青灰色为主要颜色,轻质火山石以暗红色为主。有无孔和有孔火山石两类。其中有孔火山石又分为大孔、中孔、小孔等类型。</p><p> 曾经,千疮百孔的火山石,狰狞面目被苍生视为恶毒的仇敌,多少个日月的轮回,在小河畔、山坡上、泥土里、草丛中……以干旱的流年,捍卫生机的想象,无奈笑纳原始的守望,季节交接一个又一个无动于衷的涅槃。</p><p> 直至,匠人的出现,让它涅槃重生,摇身一变,成了抢手建材,被铺在路面贴在墙上;成了工艺品,被摆在了家中供人鉴赏;甚至成了餐具,成就了无数美食……</p><p> 直至,徐霞客的到来,用文字的形式首次把它呈现在世人面前:“山顶之石,色赭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然其质仍坚,真劫灰之余也。”在他临终之时,手中还在把玩着从腾冲打鹰山带回家的火山石。这块火山石,保存在他的11代孙徐宏伟处,近年其孙提供了这块火山石的照片。经地质学家鉴定为浮石,腾冲人称为“会漂浮的石头”。可见徐霞客稀罕这宝贝石头自有道理:因为他目睹了“石沉大海”的自然规律,在这里并不灵验。把火山石扔进水里,它可以一直漂浮不沉。</p><p> 浮石有很大用处。它的低放射性,可以安全用于任何场所,而且抗风化、耐气候、经久耐用;吸声降噪有利于改善听觉环境;古朴自然避免眩光,有益于改善视觉环境;吸水防滑、阻热,有益于改善体感环境;独特的“呼吸”功能,能够调节空气湿度,改善生态环境,又被誉为“会呼吸的石头”。除此,它可以磨刀除锈,还可供人们洗澡时磨除脚垢。国内外一些服装厂大量购进这种石头,用以磨制牛仔裤、水洗裤。</p><p><br></p><p> </p> <p> 能让徐霞客临终时念念不忘的打鹰山火山石强烈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p><p> 打鹰山距腾冲市北14km,在城西北小西、马站、中和三乡交界处,地处腾冲火山群的中心,高踞于侍郎坝水库之上,东西两侧有规律的排列着70座大小火山,而周围50 km的区域内密布着近百个温泉、沸泉。打鹰山又名集鹰山。《腾越厅志》载:“时林木繁茂,鹰多集于此,故名。”又因常有人上此山捕鹰,故称打鹰山。打鹰山海拔2614.5m,熔岩面积26km²,相对高度645m,属圆锥状火山,外貌十分清晰,熔岩表面无风化层,流动构造相当明显,是腾冲所有的火山中,年纪最轻,但个头最高,气势最恢宏的一座,誉为“火山之冠”。</p> 摘自网络 <p> 打鹰山上没有住户,几乎是一座人迹罕至的大山。汽车可以开到山上的宏恩寺,但由于山上没有专门铺设过的道路,汽车颠簸严重。再向上走一、两百米就是火山口了。但我还是选择徒行。</p><p> 远看,打鹰山外形有一点像日本的富士山,故有人亦称它为“富士山”。由于腾冲人血脉里对日本人的仇恨,这一称谓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认可。当年日军在被围困绝望之时,常常望此山膜拜。</p><p> 走近,打鹰山比富士山更秀美,更具迷人的诱惑力。它山势险峻但充满灵性,葱绿的草木掩住了火山岩的青灰赫红,成为它的本色。</p><p> 说实话,循着徐霞客先生的脚步向打鹰山行进,与其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并非一件惬意的事。一路几乎是直上云天。不一会儿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可见当年徐霞客在不见路的情况下,仍“蹑棘披砾”,向上攀登,其辛苦程度有多难。</p><p> 途中偶遇一徙步队伍,结伴而行。徒友们一边提醒谨慎脚下路滑,一边述奇闻插科打诨,还不忘欣赏和互拍美景。一路邂逅了平时难得一睹真容的“火山荔枝”鸡嗉子果,几乎要把横斜的枝桠缀断的满树木瓜,以及白草莓、五彩菌子、银莲花、金丝梅、八仙花、马蹄荷,忍冬、草珊瑚……它们与碧绿的各类野草相互映衬,让人赏心悦目,同时感受到生命的磅礴力量和大自然的无限生趣。</p> <p> 山行十公里左右,渐渐没了树木,漫天浓雾之中,模糊辨出蔓延在眼前的是一坡接一坡的草甸。当爬过一个近乎垂直的陡滑斜坡后,大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不知是谁“天池到了”的一声巨吼,让疲累瞬间随风而去,只看到人们一个个像孩子似的,跳跃着欢呼着向天池狂奔而去。</p><p> 所谓天池,是3个间隔不一的火山湖,夏季积水,冬季干枯。水中有很多神奇的小动物,它们能受雷电的攻击,一点都不受损伤,这也许是天界哪位大神化身下凡来历劫也有可能哦!</p><p> 因这里海拔已高出腾冲市近1000m,周围的山峦都没有它高,白云在山腰缭绕,远远望去,整个湖仿佛浮在云端,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天池。</p> <p> 在这里,我终于见到了徐霞客描述并珍藏的火山石。赭红色的火山石古朴苍凉,凝重而沧桑,拿在手里,轻飘如无物,手感还总觉得有温度,仿佛与人体长久紧贴,有种回归自然和原始的感觉,终于了却一桩心愿。</p><p> </p> <p> 与天池相对应的另一座山上有明代修建的宏恩寺。两座山遥遥相对,互相呼应而又互不干扰,中间是一个稍低的山凹,当年火山喷发时奔涌的岩浆塑造了一个倒立的马鞍,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马鞍山,这里同样有一个火山湖,是干涸的。但它的植被与天池截然不同,整座山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挂在枝头的地衣象被梳子梳理过,任风吹抚,随风飘荡。</p><p> 从火口缘树丛中间的缝隙向火山口内部走,5分钟后,视野豁然开朗,这就是打鹰山主火山口。火口直径大约100m,深约15m,坑内被尘土和火山灰混合物覆盖,可见散落着一块块扭曲、嶙峋的石块。</p><p> 在导游针对性、准确性、生动性的讲解中,我知道了打鹰山约有8个火山口,除主锥附近的几个主火山口外,在火山周围还有约7个副火山口。大量溶岩从这些火山口中流出,沿地热向四周流动。在有河流处,这些溶岩流常侵占河道,沿河道流动约10 km之远。熔岩的线性流动特点明显,一支熔岩流宽大多不过100m,但纵向性延伸数公里之远。熔岩剖面中有两种最具代表性,一种是层状熔岩,另一种是管状熔岩。</p><p> 见徒友们在火山口里搭帐篷准备露营,我也心动,即使是休眠火山,也是非常刺激的一种体验。</p><p> 导游问我有没有兴趣继续登周边的火山,茏苁山为金字塔火山,可目睹腾冲十二景“茏苁朝云”的奇观,探寻秧草塘没有蚊子的秘密;来凤山为盾状火山,可看凤凰逐日、有凤来仪、凤舞九天的辉煌与灿烂;顺江姊妹湖为低平马耳式火山,一年四季,松涛阵阵,花开花落,莺歌燕舞,有很多妙不可言的传说,比如僧人和道人不学好,再如李帮国卖油……</p><p> 我们击掌为约,再来腾冲时找他。</p> <p> 宏恩寺是必须要去的,当年徐霞客曾驻足该寺留宿一晚,与住持宝藏清茶交谈、携手登顶遍观地形,还惊喜地遇到他的一位老乡——江苏张泾桥的萧道明。萧道明是位行游方道士,被宝藏收留。两人一见如故。宏恩寺始建于明崇祯10年(1637年),距今383年,现有正殿、厢房等建筑6幢,有道徒居住,为腾冲唯一建在火山顶上的道观。吃顿素食后,看“风口”。寺前松林里有一地壳运动的“风口”,一股从地下吹出的冷风,让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风口”不远处则是中国火山监测网络腾冲观测点。</p> <p> 黑鱼河位于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黑鱼河峡谷,约14 km, 与火山胜景柱状节理毗邻。火山国家地质公园门票上并未明示包含黑鱼河景点,景区公示也不明显,很容易错过景区,实际上到景区可以直接凭票进入。因不在地质公园内,如果不是自驾,想去需自己拼车或包车前往。</p><p>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但造就了腾冲火山群,还造就了火山奇观——柱状节理。在腾冲境内龙川江、大盈江和槟榔江流域都有柱状节理出露。其中位于腾冲曲石乡江南村和清河村的柱状节理最具特色,面积约2km²,形成于3-4万年前,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片规模最大、保存完整、年代最短的柱状节理。江南村天生桥柱状节理是以桩式插入江中,露出大面积的节理桩头,从高空看,如蜂房;清河村黑鱼河柱状节理呈柱形,呈放射状,远看像从天而降的一把扇子,如天女散花,天马行空。过去,人们无法解释,这峡谷的两岸为什么密布着这么规则的石柱,于是,把峡谷称为“神柱谷”。</p><p> 柱状节理所在之处均以团队集束型出现,很少有单独出现的。石柱多为六棱,有的呈七棱、五棱或四棱,最大的直径有3m,最小的仅有4cm。</p><p> 柱状节理是火山岩的一种特有景观。它的形成是熔岩流静止后,表面快速冷却,其下面的岩浆因温度逐渐降低而出现多个温度压力中心,岩浆向温度压力中心逐渐冷却、收缩,产生张力扬,在垂直于冷却面方向形成裂隙面(即张节理)。由于岩浆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冷却面和不同的成份决定了它不同的形状。在实际的自然环境中,柱状节理形成时,受到的外界影响因素还很多,并且岩石内部有时显示出局部非均质性,都会加长或者缩短收缩面与收缩中心的距离,也就形成不规则的弧形柱断面。在熔岩流充填的洼地边界,地形凸凹变化很大,散热面很不规则,也就形成向不同方向生长的柱状节理。</p><p> 黑鱼河景点流域内,遍布着大量的柱状节理。柱状节理气势宏伟壮观,壁立千仞,横插山岩,似排列成阵的擎天巨柱。</p> <p> 对拥有90多座火山的腾冲来说,这一火山地质奇观的存在,不愧为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柱状节理,就是造物者留给人类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它默默地伫立着,暴露在地表的是序列的标准和规则,你可以看见,而看不见的是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系统和秩序对我们人类的影响。</p><p> 可叹徐霞客没有想到,也没有看到这一奇观!</p><p>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成就了腾冲水的奇观。由于火山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因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流经热区后,在这儿形成世界最大的低热巨泉——黑鱼河。每当夏秋时节,出水口会流出无数黑色的小鱼,人们就把这条河叫做黑鱼河。</p><p> 关于“黑鱼河”,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龙川江水一年四季都汹涌澎湃,江两岸的百姓来往过江多有不便,每年都有人因此丧生。玉皇大帝知道这一事,便派鲁班的小女儿鲁姬负责在此造一座桥。鲁姬领命后,日夜筹工备料建桥,眼看桥就要建成,不想却遇到了麻烦。原来龙川江的龙王看上了美丽的鲁姬,他化作一黑衣少男来到工地对鲁姬说,如果要造桥,就要鲁姬嫁给他。鲁姬知道这是黑衣男故意刁难自己,没有理他。没想到,龙王并不罢休,他在鲁姬架桥时又来了,把江水弄得咆哮冲天,使得工匠们无法作业。龙王对鲁姬说:你嫁给我,我就把江水变小。鲁姬很无奈,因为玉皇大帝规定的日子当晚就到,她只好假意答应龙王,并声明一定要等她把桥架好后才能完婚。龙王大喜,答应她的要求,就把江水变小了。鲁姬把搭桥需要的各种材料运到岸边,架成一座非常漂亮的拱桥。这时,鲁姬才对龙王说,我不能嫁给你。龙王大怒,顿时又让江水暴涨,将桥从中间冲断。鲁姬看见自己的心血被可恶的龙王毁坏,两股眼泪如清泉般流了下来。这时,天已亮,鲁姬无颜上天见父亲,便从悬崖跳下,她的两股眼泪变成了黑鱼河目前的两股泉水。因为她永远不愿与龙川江的龙王同流合污,所以黑鱼河的水与龙川江的水永远界限分明。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就把龙川江的龙王贬为石犬,让他永远趴在江中不得抬头。所以,现在江南村天生桥的江中还有一条像龙的石头趴在水中,水大时像一条龙在挣扎。而鲁姬造桥的材料由于被龙王破坏,在天亮时变成了石头,但还是保持了木桩形状,也就是今天所见的柱状节理。</p><p> 柱状节理一开始并非裸露于地表,因龙川江断裂将岩层错断,再借江水冲刷、切割,这才让这一神奇的地质遗迹逐渐展现出来。当地人说,只要摸一下这神奇的神柱,以后的生活就犹如“神助”财源滚滚,健康长寿。</p> <p> 黑鱼河是一条“无头河”,不像其它河流那样从山谷奔流而出,而是直接从熔岩之下流出的地下河。出水口有2个,涌水量为 1.5m³/s,温度为16.6℃,一年四季清澈见底,含大量锂、硅、锶等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2股水流各有特色,一股出来即哗哗欢腾着涌入龙川江,另一股则羞羞答答像个少女,出来后形成一潭温柔的池水。两股泉水汇入龙川江,在夏季洪水暴发期,江中便会形成清浊分明的两色江水,别有一番景致。</p><p> 河水是天然的优质矿泉水,冬暖夏凉可直接饮用,当地百姓甚至将河水当冰箱使用,把啤酒或饮料放入河水中就成为天然的冷饮品。在河边,你会情不自禁地捧起清水畅饮一番,透心凉,凉到心坎里,爽人心,爽到心窝里。</p><p> 山谷间的河床上,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水草,奇怪的是它生长在水面之下,随着河水的流动,水草也在水中翩翩起舞,宛然像是个水中的精灵。</p><p> 峡谷的生灵也很多。身手矫捷的灵猴在树枝上荡来荡去,只要你一声高呼,给它些糖果,它就会从树上蹿下来,像小孩一样馋嘴贪吃。给峡谷罩上神秘幽森的色彩。<br></p><p> 鱼为何呈黑色?据说这种鱼在地下暗河中以食小虫和同类为主,长年不见阳光,故身子黑色细长。从洞口流出后,受阳光的照射和丰富食料的影响,几天后便长得又胖又短,很是可爱,当地人以支溜筒和渔笆捕捉为食捕捉为食。</p> <p> 黑鱼河峡谷奇山异水的绝配,人言为虚,眼见为实,看了才真相信“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去过那里的人都会有流连忘返的感觉,尤其是奇特的柱状节理,更是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黑鱼河峡谷,是水与石的世界,是大美曲石的标志。是一处凝聚多重美景的地方,一处夏日没有暑热的地方。水是黑鱼河的灵气所在,石是揭开柱状节理神秘的面纱。或许美丽、或许刚劲,或许轻柔,或许外放,或许内敛,或许神秘,或许抗争,或许誓言……每一种美景的外露,每一脉清泉流淌,每一颗神柱再现,都有说不出的迷人。<br></p><p> 如果你清明节前后来,可以邂逅一场醉美的“飞雪”的奇观。火山国家地质公园门口生长着一株古树,古树树干一分两枝,每枝直径50cm左右,一个人就可以合抱过来,树高约40m,树冠面积60 m²,两枝树干长到空中就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扇形树冠。叶呈椭圆形,整片树叶渗满油腻,用手摸有胶粘之感。当地人把树叶采来晒干,捣碎为粉,作为止血良药。每年4月间,是开花的季节。因其花如鹅绒,当地人就形象地叫它“鹅毛树”。一叫就是数百年。此树全腾冲仅此一株,像古代的一位隐士隐匿于红尘滚滚的景区内,鲜为人知,在云南境内其它地方也没有人见过。观赏过这棵树的人谁也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p><p> 1984年4月上旬,也正是这棵鹅毛树开花的时候,云南省野生香料植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千里迢迢来到腾冲,鉴定出它属木樨科类,学名叫“流苏”。流苏树高大优美,枝叶繁茂,木材坚重细致,可制作器具。</p><p> 至此,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的大家族中,增添了一位新成员。</p><p> 有幸走近鹅毛树下,细细端详,一朵朵鹅毛花由无数片叶瓣牵手均匀环列,花瓣纯白透亮,几根长长短短浅绿色的花絮,散射着淡淡的甜香。雪白的花朵压满枝头,微风轻拂,片片花瓣儿便随风起舞,轻轻四散飘落,像千万个白色的小精灵,在枝叶间低低地盘旋,最后纷纷扬扬地落下,宛如为大地铺上了一层寒霜,让人不忍心踏上去……</p> <p> 闻香识美人。鹅毛树便是那滚滚红尘里一袭白衣的绝代佳人。用一树繁花迎接每一个懂花、爱花、敬花之人;用每一缕清香倾倒众生,没有人不爱她的绝代风华。</p><p><br></p><p> 关于鹅毛树,有一个美好的故事。相传明洪武年,董氏始祖奉旨屯留兵于此,天顺元年三世祖董春屡立战功,功成身退后落籍马站龙角山。董春死后,其子董澄、董海为了承袭腾冲卫千总之职,于是趁新帝登基之机前往南京泣陈董氏世守边疆之功业。英宗下令恢复子孙承袭军职,并赠送一株鹅毛树种,以示恩宠。两人回腾后,将此树栽种在父亲坟茔旁,希望她荫护后裔。迄今已有600多年了。这株守护墓地的鹅毛树,每年都是清明节前后花开得最盛最好看,一树的白花就好像是年年为墓主戴孝。可谓:“ 一树鹅毛一树诗,串串鹅毛惹相思,如梦似幻欺香雪,无色倒比有色痴。”</p><p> 如果你8月份来,一定要去马站乡三联村,火爆朋友圈的彩色稻田成为网红打卡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