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每个种子都有生长发芽的可能性,但是有些种子竟不能发芽,即便发了牙也会苗而不秀、华而不实。这是什么缘故呢?孩子正如待生长的植物种子,这颗种子的生长方向受到所处环境和种植家的影响,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家长、教师、社会等外界因素的,错误的外界教育收获的也将是错误的教育成果。</p><p> 《三字经》里讲“子不教,父之过”,给予其生命陪伴其成长的父母家长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家长二字本身就意味着责任。但现在的很多家长却很少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份所承担的责任,在这些家长眼中,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与自己并没有太大关系。一个有不良行为的孩子例如频繁打人、打同学、打老师已经出了问题家长却不能很好正视问题,这让我想起一次心理培训专家说的话“用教育的手段解决不了心理的问题,学校的共性教育解决不了孩子的个性问题”他让我们思考一个打人的孩子和一个被打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去关注谁?想不到的结果是我们更应该去关注这种打人的孩子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现在普遍现象都会觉得只要我家孩子不吃亏就行把别人的孩子打了就打了大不了(敷衍的)赔礼道歉一下就可以了。殊不知你这样没有尺度的纵容会结结实实的打造出一个心理有问题孩子,并且还全然不知的沾沾自喜。没空管、不想管、舍不得管,层出不穷的理由让家长理直气壮地失职,到最后将自己孩子遭受的后果全推脱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耳濡目染作用不应该被忽视,良好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出色的生活技能、出众的道德修养和爱与被爱的能力,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给不了的。</p><p> 都说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而今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为师者意识到“老师难当”。家长溺爱孩子,学生难以管教,身为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处境却极为尴尬。管教孩子,是体罚,投诉;放任不管,没能力,投诉。孩子在学校玩闹受了伤,投诉;孩子和同学相处不好,投诉。教师没有批评权,没有惩戒权,于是有了如今老师不能管、不敢管的局面。“教不严,师之惰”,当教师失去所拥有的有理有度的惩戒权,正常的教育无从谈起,更谈什么培养优秀人才。内有领导不分青红皂白,外有家长虎视眈眈,认认真真把教师这个职业视为一种使命的人成了最后的牺牲品。随便一句“教育不利应当归咎于师资队伍”背后是整个教师群体无能为力而深重的悲哀。到底是教师的无能,家长的无知,还是社会的无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