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br></p><p> 已入冬,地处“盖”上的小坝相较之下更冷一些,小坝小学梦想中心楼下的腊梅凌寒独开,阵阵清香。今天,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日子,来自山东东营的美女老师——丁丽老师,将带领五2班的孩子品味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p> 课前小插曲 <p> 不巧,一早到学校,居然——停电。正发愁,吴西晋老师想到了用发电机发电,于是连忙驱车回家拉发电机。</p> <p> 想到前一天与丁老师的交流,得知她为了这一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加班加点制作、修改课件,反反复复琢磨细节、设计板书……大家都知道,诗词虽短,却不好讲。为此,她还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背景音乐🎵…我是有些担心的,可丁丽老师只淡淡与我说:“没事!即使没有电,课也照上!”</p><p> 终于,来电了!</p><p> 顿时心底一股暖流!</p><p> 在此,特别鸣谢吴西晋老师、陈主任等老师的无私奉献!</p> 香中别有韵, 清极不知寒。 精彩课堂再现 课前交流 <p> 上午9:50,我领着孩子们到达梦想中心教室。丁老师检查、交流了孩子们的预习——思维导图,表扬了很多孩子。而这都得益于昨天下午丁老师给孩子们做了指导!</p><p><br></p> 诗词导入 <p><br></p><p>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p><p>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孩子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大屏幕,饶有兴致地吟诵着诗词……</p><p> “啪…”毫无预兆,断电了!</p><p> 顿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只见丁老师回过头去扫了一眼大屏幕,然后转过头来对孩子们说:“继续……”</p><p>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孩子们接着吟诵着……</p><p> “纳兰性德还有一首词《菩萨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p><p>“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p><p> “问电何事轻离别?”</p><p> 可是,这一切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丁老师和孩子们。</p> <p>初读感知</p> <p> 以读代讲,通过引导孩子们自由朗读、抽生读、齐读等领悟《长相思》所表达的思乡之情。</p> 插图、注释助理解 <p> 结合借助插图、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讨论、汇报交流:</p><p>1、你读懂了什么?</p><p>生:“长相思”是词牌名,“榆关”指的是山海关……</p><p>2、还有哪些不理解?</p><p>生:“程”是什么意思?“更”指的是什么?“聒碎乡心梦不成”是什么意思?……</p><p><br></p> 问题明确,脉络清晰 细品悟情 <p>1、作者的身在哪里呢?</p><p>生:翻山越岭、跋山涉水…</p><p>板书:身~在征途</p><p>2、作者的心在何方呢?</p><p>生:家里、故乡、家乡、故园…</p><p>板书:心~系故园</p><p>3、师配乐读,生想象画面并抽生汇报生:跋山涉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孤独、思乡…</p> <p>4、假设你来到了作者的家乡,想象一下会做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汇报</p><p>5、此时,你想向作者提出什么问题呢?</p><p>生:你为什么不留在家乡呢?</p><p><br></p> 创设情境 <p> 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离开家乡的时候,谁会来送他呢?</p><p> 长亭外,芳草萋萋…</p><p>生1:父母</p><p>问“子”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夜?</p><p>生2:朋友</p><p>问“友”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夜?</p><p>生3:孩子</p><p>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夜?</p><p>生4:妻子</p><p>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夜?</p><p> 丁老师引导着,孩子们回答着,吟诵着……</p> <p>师:所以,作者离开家乡心都碎了。</p><p>(擦去中心图像“山”的中间部分,画上⚡符号)</p><p>板书:碎</p><p>师:问君何事轻离别?其实啊,通过预习了解到写作背景,作者是随康熙帝告祭,身负重任。</p><p>板书:“轻”离别改为“重”离别</p> 情感升华 <p> 丁老师让孩子们全体起立,再次深情吟诵《长相思》!</p> <p>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孩子们深情的吟诵中,这节生动有趣的词鉴赏课完美结束!</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