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娟儿小时候很爱看戏,那是因为她的母亲爱看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边陲小城石河子,精神生活就相当丰富。当时生产建设兵团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先后成立了十大剧团,歌舞团、杂技团、戏剧团样样全有。在这些剧团中当属京剧团最牛,据说因为兵团的领导人都喜欢京剧,就下功夫在北京搜罗了许多京剧名角成立了这个兵团京剧团。那时还听说在他们名角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到乌鲁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五十年代初石河子这座小城就先盖起了一个能容纳九百六十人的大礼堂,礼堂内有气派的舞台,观众席分为楼上楼下两层。在当时这可是一座非常了不起的建筑,它是集政治、文化、娱乐于一身的重要场地。每年兵团的十大剧团轮番到这个礼堂演出,每个剧团到来的时间长短不一,多则一个月少则十几天。往往是这个剧团还没走那个剧团就来了,礼堂里几乎每晚都是灯火通明,好不热闹。有时礼堂里还会先演电影,然后再演戏,这样就会闹腾到半夜十一二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的剧团演员们都非常节俭,男演员大都睡在礼堂里,演出结束后他们把观众席里的长条椅子拼接在一起,就是一张床。女演员们去住招待所,也是那种很便宜的大房间。那时看戏的票价很便宜,大概就是几毛钱一张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过娟儿的母亲看戏却很少掏钱,因为她当年在话务班工作。那个年代普通百姓家里是没有电话的,邮局也没有可打电话的业务,只有机关的单位里有一个话务班可以打电话。这些剧团都是从一百五十公里以外的城市来到此地,难免会有事要与家里联系。机关的话务班就成为了各剧团负责人和演员们向往的地方,拉上关系的交换条件就是可以免费看戏,无论何时只要想看都能满足要求。如果前门锁上了可以走后门,以敲击三声为暗号,里面人问:“哪儿来的?”门外人回答:“总机上的。”就可进去看戏。据说时间一长,这个秘密不知怎么被泄露出去了,机关锅炉班的工人,食堂里做饭的炊事员都来敲三下门,都说是总机上的,搞得影响相当坏,话务班的阿姨们还就此挨了批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娟儿那时很小,一天跟在她妈妈身后像个小尾巴,娟儿的母亲去看戏是一定要把她带上的,娟儿别提有多开心了。娟儿最喜欢看小姐和丫鬟,她们的发型、头饰、服装都是那样漂亮,在舞台上亮光闪闪的。她们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是那样富有魅力,身段婀娜,台步轻盈,真是美极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娟儿看的最多的是豫剧,因她的父母亲都是河南人,两人在家高兴时还会哼上几句家乡戏。娟儿的母亲只要听说豫剧团要来,那就像过节一样,早几天就兴奋不已,逢人便说。豫剧团的演出娟儿的母亲是场场必看,要是轮到娟儿的母亲上晚班没法按时去看戏,等到下班后也要带上娟儿去大礼堂溜达一圈,就是能看上个演员谢幕,也会兴奋许久。豫剧团又叫童声豫剧团,据说是有关部门在河南收养了一批孤儿成立了这个剧团。演员们各个年纪都不大,可功夫还是很过硬的,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演出水平也是堪称一流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接下来爱看的就数越剧了。越剧全是女演员,扮相美,服装更美,女的扮上小生特别英俊。越剧的演出内容多半都是男女相爱、儿女情长,越剧唱腔特别柔美,委婉动听卿卿我我,犹如江南的小桥流水,岸边的青丝垂柳,韵腔韵味都有种柔情似水、缭绕心弦之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娟儿的母亲还爱看京剧,因为京剧院里的名角特别多,剧团还没有到呢,各种宣传广告就已经到处张贴了。娟儿的母亲更是早有耳闻,那内心就已经痒痒好几天了。但娟儿不喜欢看京剧,戏里的青衣装扮的倒是很漂亮,就是站在那儿吱吱呀呀唱半天也不下去,有很多次都把娟儿唱得睡着了。戏里的花脸就更可怕了,有一次娟儿爬在舞台的边沿上看戏,一个大胡子花脸因剧情需要,到舞台边一大吼、一跺脚,嘴边的红胡子一抽一抽的,把娟儿吓得当场哭了起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来演出的还有秦腔剧团、川剧团等等,不过这些剧团娟儿的母亲都没有很高的热情去看,那娟儿也就不爱看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看戏的好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娟儿有个姐姐在外地上学,一到寒暑假回来,就总会把娟儿和母亲看戏的事儿搅黄。姐姐在学校受教育多年,知道不掏钱看戏是件不光荣的事儿。每到傍晚娟儿要与母亲去看戏,姐姐一定也要跟着去,可一进礼堂,戏一开场,姐姐就会有思想斗争,就会在妈妈面前小声嘀咕“不买票还看戏,占便宜,好意思吗?”弄得周围人都看着娟儿的母亲。母亲赶紧背着娟儿,领着姐姐离开。一走出剧场,娟儿就不愿意了,哭闹着说:“刚看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回去?”母亲借此顺水推舟,与姐姐商量:“你看,妹妹还想看,那咱们再看一会儿?”看姐姐不吱声,娟儿爬在母亲背上又赶紧回到了剧场。可刚安静地看了没一会儿,姐姐又开始嘀咕了。唉!一场戏中要这么折腾好几回。</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终于等到假期结束,姐姐要离开娟儿和母亲到学校读书了。母亲会哭着送姐姐到车站,眼含泪水一直目送到看不见车子的踪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送走姐姐之后,娟儿和母亲每晚的看戏活动又一次回归正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十年代中期的一场运动,将这些盛开在边陲小城的文艺百花彻底摧毁,剧团解散,人员下放。从此,娟儿和母亲就再也没看过戏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娟儿非常留恋儿时的这段生活,它是对娟儿的艺术启蒙,看戏使娟儿接触到了艺术,感受到了美丽、文明、高雅和音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