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记忆

博山区老年书画两会域城镇分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打 开 尘 封 的 记 忆</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说开去<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岁月留痕》编写组</span></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3> 看到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是去年冬日里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仔细端详着这张年代久远的老照片,不禁思绪万千、浮想联翩……</h3><p><br></p><p> 从这张照片的时间看,至今已经过去了五十五个年头。显而易见,照片因收藏者的珍视,品相很好,没有一丝褶皱和斑点,只是随着时间的沉淀明显地泛黄。</p><p><br></p><p> 照片上共有十九名同志,排列严谨有序、坐姿站姿皆端正;从表情看,个个心境平和。然而,因是送别的事由而留影,再细观表情,略带依依惜别的感觉。</p><p><br></p><p> 从相关资料、走访知情者及笔者几十年的企业经历说来,照片上这十几位同志是当时博山水泥厂的核心领导层及主要中层干部,其中不乏企业初创时期的元老。</p><p><br></p><p> 端详着这张泛黄的老照片,心中不由自主地泛起层层波澜,思绪迅即回到了六十八年前的公元一九五一年四月,峨眉山下那第一批、第一代“博水人”披荆斩棘、拓荒建厂的艰苦岁月和热烈场景。</p><p><br></p><p> 那是新中国建国伊始的岁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人们精神振奋,满怀胜利的喜悦,信心百倍地开始了新中国建设的高潮。正是在这样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中,博山地区最早的三家国营企业之一——“山东淄博石粉厂”诞生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淄博石粉厂主管公司印章</h5> <h5>  博山水泥厂前身山东淄博石粉厂党、政、工、财务印章。</h5> 一九五一年初,淄博专区拨款13亿5千万元(折合人民币13.5万元)作建厂经费,由淄博专区实业公司任命李贻浩同志为筹建负责人,于同年四月带领淄博失业救济处派遣的九名人员来到位于北神头村以东峨眉山麓下,那是一片名曰“栾家林”的偌大的坟地。荆棘丛生、树木葱茏、野兽出没、荒芜人烟。最初来到这里的十名同志,乃至稍后的几十个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冒着酷暑严寒、风霜雨雪,挥铣抡镐、搬运土石、开荒通路……继而逐步建起简易厂房、安装简易设备……他们干的是异常繁重的力气活、住的是极其简陋的工棚、吃的是自己动手做的大锅饭……他们边建设、边生产,牛拉碾、马拉车、人抬肩扛……他们披星戴月、四处考察,最终选择定夺赴上海定购设备。为了争取时间早日投产,他们凭着高昂的热情和时不我待的精神,十月份购进的第一台雷蒙粉磨机和其他主要设备,仅月余时间即安装完毕并投入生产。<div><br>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雷蒙粉磨机生产工业用优质粉末产品,在当时的山东地区仅此一家。由此可见那时候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经济状况是何等薄弱。这也是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博山地区投资建设的最重要的国营企业之一。这些种类繁多的优质工业粉末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石油化工、铁路机车、造船农药等国家各行各业建设之急需。<br></div> <h5>  山东淄博石粉厂建厂初期的产品注册商标“和建”牌,寓“和平建设”之意。</h5> 照片上这十九位同志中,其中有四位自1964年6月起,先后担任博山水泥厂党政一把手职务。这四位中,李成斌同志(前排左三)于1951年9月即进入博山水泥厂工作,与同年10月到厂参加工作的张喜权、孙相生同志同为企业创建初期的元老。 李成斌同志自初创时期进入博山水泥厂至1980年9月退休,殚精竭虑忘我地为企业辛勤工作了整整三十个春秋。三十年里,他舍弃了家庭、老人和孩子的牵累,始终独身一人矢志不渝、没白没黑地谋划着企业大大小小的事情。从组织生产、扩大规模、产品更新到技术革新、工艺改造等等,整个厂子这一大摊子事,无不凝聚着老厂长的心血与智慧。<div><br>  记忆中,办公室里的老厂长,总是紧锁着浓浓的双眉,在烟笼雾绕中,或凝神聚思、或伏案握笔、或邀下属交流沟通,运筹帷幄、沉稳布局;在车间工序,看到的是与职工攀谈、细心观察、爬上爬下、亲历躬行的身影;生活中的老厂长,三十年如一日,住单身宿舍、吃职工食堂,朴实朴素,平易近人,从不搞特殊。平日里见到的老厂长就是一位和气慈祥的平凡长者。</div><div><br> 老厂长有一大特点,他的工作报告或讲话稿,很多情况下都是他自己动手写。因其掌握的情况多而全,所以,出手的稿子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联系紧密,解决问题针对性强,处理问题自然也就干脆利索了。老厂长喜欢“长句式”表述问题,所以,稿子中不乏精彩的长句子,读后或听后,让人感到十分振奋!</div><div><br> 漫漫三十个春秋,李成斌同志心系企业,见证并参与了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总括而言,在其主政企业工作期间的三件大事,奠定了企业发展最坚实的基础。<br></div> <h5>  横跨峨眉、荆山的矿山大桥(向阴桥)。</h5> <h5>  1958年改产水泥后企业启用的印章</h5> <h5>  山东博山水泥厂水泥产品注册商标“建设”牌,设计者为温经业同志。</h5> 时至今日,每每想起1964年克服重重困难,将两台普通立窑改造成机械化立窑,产量由2.5万吨/年猛增至15万吨/年的喜悦场景;每每想起历尽艰辛于1970年7月建成通车的横跨峨眉、荆山的矿山大桥(向阳桥)和秋谷矿山至总厂的电机车铁路竣工庆典的锣鼓和鞭炮声。这可是自此以后三十五年“博水人”视为水泥生产的“生命线”啊!每每想起1978年竣工的7.5万吨/年工艺先进高效的水泥生产线,为企业快速发展又续写了新的篇章……这一件件一桩桩企业发展史上的华彩乐章,已然成为“博水人”心中的丰碑! <h5>  1978年竣工投产的7.5万吨水泥生产线全景</h5> 再观照片上的张喜权同志(前排右一),眉清目秀里透着老成持重。1951年10月,张喜权同志即以淄博市失业工人救济处队长的身份来到了博山水泥厂,这固然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创业元老。喜权同志从进厂门的那天起,直至退休,扑下身子、脚踏实地,一干就是四十余年! 老“博水人”都知道,喜权厂长是靠实干起家的。他从工人干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经历了博山水泥厂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发展过程;生产计划、经营活动、人事管理、设备工艺等等他都了然于胸;他是在与广大职工一起摸爬滚打中,一步步陪伴着博山水泥厂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div><br>  说起喜权厂长的实干,瞬间就想起了五十年前的1970年“铁路桥梁大会战”时候的日日夜夜。那时正值“文革”动乱年代,社会动荡,生产秩序极不正常,原材物料供应短缺。特别是石灰石因厂内老矿区已近枯竭而不能满足生产所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厂领导班子克服重重困难,争取立项、争取资金,发动广大职工全面摆开了“铁路桥梁大会战”的战场。从总厂到秋谷矿山几公里的战线上整日里热火朝天、机器轰鸣、车水马龙。时任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的张喜权同志,几乎全天都在现场指挥并与广大职工一起,顶着烈日、冒着风霜、搬运土石、挥镐抡铣、装车卸料……一到晚间,几公里施工现场灯火通明,繁忙异常的工地上仍旧有喜权厂长来来回回忙碌的身影……“博水人”延用了三十五年的这条“生命线”,就是喜权厂长这些老领导、老党员身先士卒、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强力组织,带领广大职工夜以继日、苦干实干建成的。这条“生命线”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几代“博水人”的心中!现在仰望依旧屹立于峨眉、荆山之间高耸的“向阳桥”,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那些动人的场景和令人景仰的老领导、老同志……</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0年前的博山水泥厂办公楼</h5> <h5>  现在依旧屹立于峨眉、荆山之间高耸的“向阳桥”。</h5> 厂长是一个企业的当家人。然而说起喜权厂长,职工会异口同声地赞扬他是一位“当家最知柴米贵”的、精打细算最会过日子的好厂长。他居安思危,“治厂如理家”。“以丰补歉”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到底,他的所思所为就是一心一意想把这个“家”料理好,不能委屈了广大职工。<br><br>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已绽露苗头,对这个“家底”十分有数的喜权厂长自有他的长久之计。那时候的水泥厂人,在博山地区已经算是“殷实人家”了。厂子里时不时发油布伞、自动伞,发上海毛毯,发很洋气的镀铬铁椅子……每个月沉甸甸的奖金,更令博山地区兄弟企业职工眼羡。每年春节的“年货”,更是多达十几种。其中发的“三个10”,即10斤肉、10斤鱼、10斤猪蹄,就是从那时候起,一直延续了十七、八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企业向职工发放的部分福利物品</h5> 喜权厂长历来主张“生产生活相辅相成”。生活安顿好了,自然就会有充沛的精力搞生产经营。他担任厂长期间,统揽全局,事无巨细,抓重点、抓关键,不惜气力全面夯实基础,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甘愿做“铺路石”!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生产经营、设备工艺、质量指标……时刻都挂在心上。每天在厂区见到的喜权厂长,都是穿着工作服、补丁衣。炉火熊熊的立窑、烈日下的矿山、轰鸣的机房、洁净的化验室、繁忙的工地……都能见到这位细心认真的老厂长。<br>  <div>  张喜权同志受命于“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时期,企业面临着百废待兴、十分困难的局面。他直面现实,认真梳理、稳步推进,以企业整顿为突破口,建章立制、严格管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企业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门者请放弃一切自治”横跨厂区主干道的大型标语牌,至今仍在清晰的记忆中。企业每月9日的“经济活动分析会”制度,一直沿用至企业关停。由此,足见这些制度的生命力之持久。与此同时,针对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状况,对重点设备及工艺进行了全面改造、更新、升级。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随之而来的是水泥产量逐年提高,由1979年的21万吨/年猛增至1984年的30万吨/年;与此同步,水泥质量也稳步升级,1982年被评为“部颁优质产品奖”。张喜权同志主持工作期间,脚踏实地、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博山水泥厂今后的发展夯实了根基。<br></div> 应该说,张庆武同志(前排右三)是几位老领导中资历最深、资格最老的一位,也是这四位中最为长寿的一位。他出生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那一年,有着六十五年党龄、六十四年不同凡响的工作经历。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可谓尽心尽力、尽职尽责。<div><br>  张庆武同志有在公安战线长期工作的经历、有机关工作的经验、更有漫长的企业工作的磨难。从他身上尽然体现着一名老共产党人的固有本色与风采!<br></div> 庆武书记1960年1月调入博山水泥厂工作,长期担任企业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是博山水泥厂首任党委书记。<div><br>  他是“文革”中我厂最早“解放”出来的领导干部。这十年中,他基本上是在企业党的“书记”这一重要岗位上勤勉工作,始终是在急风暴雨中和风口浪尖上为企业呕心沥血、忍辱负重地操劳。这期间,由于长期激烈的派系斗争,“踢开党委闹革命”在当时已成社会常态,企业党组织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冲击。张庆武书记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以仁厚坦荡、忠诚担当的人格魅力和妙造自然的领导艺术,在其他几位老领导的有力配合下,受尽磨难、费尽心机、排除干扰,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一边“抓革命”,尽力“保生产、保运转”,努力确保较为安定的企业环境,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受到了广大职工的热烈拥戴。</div><div><br> 庆武书记大事讲原则、讲党性是路人皆知,职工个人的事也是记在心上尽力办,给人以温情体贴的感受。在此仅举一例,足以让人暖三春。</div><div><br>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职工得知庆武书记一亲戚在劳动部门工作,便在下班后找到了已离职的庆武书记位于山头铁路附近的家。简单说明来由后,老书记两口忙不迭就给这职工倒水喝,还和蔼地问他吃饭了没有。看到老书记这么热情,这职工激动地话都说不出来了。老书记最终还是明白了来者的意思是因两个孩子小,无人照管,想将他的家属从较远的外单位调到咱厂来。这职工说,“听人家说,上级劳动部门这一关不好过,想麻烦老书记费心通融通融办一下。”老书记和善地、耐心地听着,这职工心里的拘谨也略感放松了。老书记略一思忖,便温和地说:“这困难咱得去解决,那样既照顾了孩子家庭,还能安心工作,我抽空给你跑跑问问,过几天你听信吧”。一听这如此朴实温暖的话语,这职工一时哽咽了,不知说啥好。老书记随之安慰说:“你沉住气,真正的困难应该照顾的。”临走,这职工羞涩地从布兜里拿出一包刚才路过新博门市部时花1元钱买的“块糖”,放到了老书记桌子上,拔腿就走。可是逃不脱干过公安侦查员的老书记的手,老书记一把按住这青年职工,说:“你这么着我就不办了,你听我的”。随即,老书记拆开土黄色包装纸,抓出了十几块糖,然后又将那糖包装并系好,说:“你拿着这糖回家哄那俩孩子吃”。这职工无奈,心里惴惴不安。老书记两口子将他送到门口,看着他消失在夜色里……</div><div><br> 没过几天,一个晴天白露的早晨,这职工刚刚进入工作间,就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他,“老X在么?”这职工一听便跑了出去,一看老书记手里拿着几张纸,笑嘻嘻地走了过来,说:“办妥了,你看吧”!这职工一听,高兴的心要跳出来的样子,双手颤微微地接了过来,忙说:“老书记,没想到办得这么快,太谢谢您了”!老书记不无幽然地淡然答道:“你看,你这老X,你客气啥?咱又不是不认的,好好安心干工作吧!”随即转身便走。这职工想扶老书记下楼梯,老书记说:“扶啥?你忙去吧”。望着老书记宽阔的背影,这职工心里顿然涌起一股暖流……</div><div><br></div><div> 老书记离职乃至离休后,生活有规律,精神状态也很好。晨露中、夕阳下,老书记喜欢漫步于宿舍区的蘑菇亭周围,与在此休闲的职工拉呱、聊天、凑热闹。围拢过来的职工都乐意与老书记交流交谈。或谈国际国内时政大事,或议企业发展前景、或拉职工家长里短……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憨态可掬的神情,那极富哲理、春风化雨的表述,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对于聊天者的发问,老书记总是幽然作答,时不时还带着孩童般的骂俏说一通笑话,直让人忍俊不禁而捧腹!在大家看来,面前的这老书记就是一位幽默风趣、极具亲和力的慈善长者!<br></div> 照片后排左二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创造《规范化工作法》,成为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博山水泥厂第十二任厂长傅庆馥同志。 <p>  傅厂长生于1936年3月,满族,东北人,水泥机械专业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1957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教师、淄博工业局技术员、博山水泵厂技术员。1959年6月调入博山水泥厂,历任技术员、技术科副科长、副厂长;1984年12月任博山水泥厂厂长,1993年企业改制后,担任山东建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长、总经理;1994年6月任淄博市建材集团总公司总经济师,1996年3月退休。</p><p><br></p><p> 傅庆馥厂长在博山水泥厂整整奋斗了三十五个春秋,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了水泥建材行业。是他将一个普通的国营水泥小厂,发展为全国闻名的建材行业国家大型(二)企业;是他创造的《规范化工作法》名扬中外,将山东博山水泥厂推向鼎盛的巅峰。“博水人”不会忘记,傅庆馥执政的十年,是企业改革开放的十年,是艰苦奋斗、踏石有痕的十年,也是振兴腾飞创造辉煌的十年!<br></p> <h5>  1991年企业荣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h5> <p>  1984年以来,傅庆馥同志先后获得省、市优秀企业家和劳动模范等34个荣誉称号。1989年3月被中企协评选为“全国优秀企业家”,同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所创造的以“三定”、“五按”、“五干”为核心内容的《规范化工作法》在全国工交系统实行并推广, 1991年6月获首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并入选美国英文版《中国工商企业管理》优秀论文集。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p><p><br></p><p>  傅庆馥厂长执政期间的辉煌业绩在《岁月留痕》书中已多有表述,本文即不再赘述。</p> <p>  老照片上的主题人物卢焕义同志 ( 前排左二 ), 1924年10月出生,山东泰安旧镇庄人,中共党员,曾就读于私熟。建国前即参加工作,为建国初期的一级汽车驾驶员。</p> <p>  卢焕义1954年从山东 ( 济南 ) 实业公司调入山东淄博石粉厂,参加了建厂初期热火朝天的基建工作,任副厂长。1964年底,淄博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淄博市公共汽车公司,1965年8月即调入淄博市公共汽车公司主持并参与筹建工作,任公司经理。1986年10月离休,2008年5月12日病故。</p> 照片后排右二的菅发禄同志,长期在企业从事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曾任山东博山水泥厂党委副书记、政治处主任。记忆中的菅书记表情严肃、作风踏实、办事认真,给人的感觉是不苟言笑。<div><br>  在企业核心层的领导中,菅书记虽是副职,但其意见与主张举足轻重。菅书记果断利索、原则性强、感召力强,这在干部职工中是公认的。所以,不苟言笑的神情也是其性格使然。</div><div><br> 然而,对待职工的事情,菅书记却是关怀备至。记得有一次菅书记得知一青年下属的爱人要“生产”,其老人都已先后去世,家里无人照顾,他便亲自找到这位同志嘱咐在家休息几天,照顾爱人。菅书记没有多余的话,但是字字句句诚恳真切,直抵心脾,立马让这位同志感动不已。<br><br></div><div>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菅书记受命创建淄博砌块厂并担任党委书记,与一块从博山水泥厂走出去的号称“拼命三郎”的厂长谭继顺等几位同志组成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职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硬生生地在一片荒草野坡地上建起了淄博市第一家砌块厂。随着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他们审时度势,改产水泥,创建了“淄博水泥厂”。从此在全市建材系统有了响当当、顶呱呱的“两包水泥”,即“博山水泥厂”与“淄博水泥厂”!<br></div> 照片后排左一是张荣贵同志,现已八十四岁高龄了,但依旧精神矍铄、声若洪钟。他曾任矿山分厂党支部书记,党委常委、副厂长及纪委书记等职务。 这位从基层实干走上来的老领导,作风扎实、雷厉风行、干脆利落。任职矿山期间,不畏酷暑严寒,与职工一起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苦干实干,造就了一支铁人般的矿山职工队伍。在此期间,老领导慧眼识金、举贤荐才,选拔了不少优秀职工进入企业管理层工作。 1975年,已是副厂长的张荣贵同志领衔主管由全市十三家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博山水泥厂扩建指挥部”,任副总指挥兼办公室主任职务。此时正值“文革”时期,干扰多、阻力大、计划不足、材料匮乏,很多情况下都是“找米下锅”。那时这位老领导正值盛年,整天东奔西跑、风风火火,“求神拜佛”、“盯粘子”做工作是他的长项。职工中早就有“荣贵厂长的腿”的调侃,言外之意是他“脚下生风的功夫”厉害!因此,在这紧张施工的两年中,他跑工地、赶工期、协调关系,跑材料、追补计划……凡是难过的坎、难啃的骨头,都是荣贵厂长一马当先!那些紧张坎坷的日子,至今说起来,老厂长依旧记忆犹新、感慨万分! <p>  这位老领导不仅有基层工作的经验,还分管过基建、经营、后勤、纪委等工作。所以,我们几次造访,他都对过去的事情如数家珍,记得十分真切,宛如一部“活字典”!</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岁月留痕》编写组釆访张荣贵(左一)老厂长。</span></p> <p>  我们每次造访,他动情的表述,充满了对企业真挚的情感且难掩心中的酸楚。他说的一句话,无不令人心生感动,“这厂子没了,咱不能像抽的那支烟,光剩下烟灰,一弹,啥也没了!你们这几位能给厂子留下个记载,太好了”!</p><p><br></p><p> 前几年厂子关停之后,荣贵厂长不忍目睹电机车铁路拆除的现场。当听到那钢轨拆除时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就有撕心裂肺的感受,心脏病都会发作!</p> <p>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月无情人有情”。看着这张泛黄的老照片,端详着这些或熟悉、或略感陌生的面孔,建厂伊始,那荆棘丛生的山野、那三驾马车两头牛、那铁锨镐头和大锤、那风餐露宿的工地、那大瓮里洗澡的工人、那手上磨起的老茧血泡、那累弯了的腰板……一幕一幕恍如就在眼前!</p><p><br></p><p>  再细细端详这十九位可亲可敬的人,他们的音容笑貌更是恍如在眼前。他们中的大部分曾担任过国有企业副厂级领导职务;他们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企业工作了一辈子。让我们按照片的排序,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吧!</p> <p>  第一排左起:胡久才、卢焕义、李成斌、张庆武、玄绪珠、张喜权</p><p>  第二排左起:徐继高、封占林、周伯元、丁慎义、田振树、高庆福、孙相生</p><p>  第三排左起:张荣贵、傅庆馥、孟令奎、韩光祥、菅发禄、段宝坤</p><p><br></p><p>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回眸那些远去的岁月,依旧时时勾起我们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敬意。照片上的许多老同志依然健在,籍此,衷心祝福他们健康长寿。然而,有的老同志已驾鹤西去。但是,他们为企业的创建、发展而勤勉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他们几十年“踏石有痕”的坚实步履将永远铭刻在“博水人”及其后辈者的心中!</p><p><br></p><p> 2019年7月21日 脱稿</p><p><br></p> <p> 《岁月留痕》编写组</p><p> 撰文:史庆渭</p><p> 编辑:王汝泉</p><p> 成员:王家文 徐继良 张文俊</p><p> 孙兆俊 周亭元 宋作成</p><p>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朱洪生 徐 奇 于宗彬</span></p><p> 摄影:史庆渭 黄向水及部分征</p><p> 集照片</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