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上世纪五十年至六十年代初,在石桥铺地区一派荒坡田野中相继建立的重庆针织总厂,重庆热水瓶厂,重庆啤酒厂,重庆钟表厂,重庆巴山仪器厂,这五家国企的产品响彻西南,全国闻名。</p><p><br></p><p> 它们不但体现出过创业者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而且也有过辉煌的历史。</p><p><br></p><p> 而今它们不复存在于石桥铺地区,有的仅残着破旧的家属区,有的仅留着公共汽车站牌。</p> <p> 这两天于所在微信群里有人发出了重庆钟表厂家属区在年底将被拆除的信息,所幸我离此处不远,反正每天都得走它个万二八千步的,于是决定去看一看,也应该去看看。</p><p><br></p><p> 因为,我认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这一两代人的辛勤劳动与心血,今天可喜局面亦少不了这些国企与职工们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p><p><br></p><p> 然而,这批国企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些职工也步入暮年,极易被年青一代忘却于心。</p><p><br></p><p> 所以,存照与留下片言只句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p> <p>于是,拍摄下了这段视频:</p> <p> 在与他(她)们的交流与他(她)们相互交谈中得知:</p> <p> 重庆钟表工业公司是重庆轻工业最大的地方国企。</p><p><br></p><p> 1980年组建,俗称简称“钟表厂”,位于石桥铺兰花村,直系职工共有4000余人。</p><p><br></p><p> 钟表厂的前身,是五十年代北桥头下石板坡的一个造出名牌“长江”牌手风琴的乐器厂;1963年更名后开始生产闹钟;1970年,重庆造出第一批手表,共6只,全城轰动。</p> <p> 1983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厂视察,并高兴的说:“我戴的就是山城牌手表。”</p><p><br></p><p> 曾有农民写信来厂表扬:掉落在水田烂泥中的山城牌手表半年后失而复得,洗去泥浆,表面完好,上足发条,竟然走动正常。</p><p><br></p><p> 当时的钟表厂风光无限,外国人来到重庆,如要去工厂参观,首选就是钟表厂。</p> <p> 当时公司15辆大客车接送职工,空调车间。</p><p><br></p><p> 当时社会平均工资才四五十元,钟表厂车间工人的奖金就有几十块钱,高的有一两百。</p><p><br></p><p> 当时包括副市长在内,市里区里各级领导的子女,也就是当时人称的干部子女们,全都往钟表厂来,一时间,进厂比进银行还俏。</p> <p> 随后向签约现场走去,</p> <p> 签约现场:</p> <p> 面对满目的一切,他(她)们情感交织:</p><p><br></p><p> “…………”</p> <p> “…………”</p> <p> “…………”</p> <p> “…………”</p> <p> “…………”</p> <p>“…………”</p> <p> “…………”</p> <p>“…………”</p> <p> “…………”</p> <p> “…………”</p> <p> 他(她)们对这些大树感情极深?</p><p><br></p><p> 我想,他(她)们的根在这里。</p> <p> 这地方位置极佳:</p><p><br></p><p> 团转:宽阔的公路网格,高楼林立;</p><p> 周围:石桥铺交易城,杨家坪中学,国家彩云湖湿地公园,地铁环线。</p> <p> 这是“石桥铺的故事”;是咱老百姓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p> <p> 11月27日 电话:18983456467</p> <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