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49年我的父亲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转战千里来到了福建,不久我的母亲也从山西老家追随父亲的脚步而来。从此,八闽大地成了母亲的第二故乡。</font></h1> <h1><br></h1> <h1> 时光荏苒,转眼六十多年过去,母亲已经90多岁,当年意气风发的她,早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改变了母亲许多,唯独没有改变的是母亲乡音依旧,乡情未忘。早年间虽然母亲有过回老家的经历,但距离最后一次回老家已整整过去了40年。这当中由于母亲生了一场大病,她以坚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战胜了"不治之症",从死亡的边缘走了回来。再后来父亲不幸重病缠身,尽管母亲悉心照料,但父亲还是没能摆脱病魔离开了人世……。</h1>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光的流逝,母亲的白发一年一年的增多,脸上的皱纹一条一条的加深,回乡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那对故乡怀念的渴望与期盼常常萦绕着她,她常常会和我们说起村前的那条缓缓流淌的狼尾河和狼尾岸边那片茂密的大树林,常常会说起村子里的那个石碾子和村子周围的黑土地;她常常念叨满山的果树林和树上结满的大红枣儿、核桃桃又该熟了;她念念不忘曾经住过的窑洞洞和贴在窗前的窗花花,还有和她一起长大的姐妹们;她时不时的会哼唱几句那浓郁地方特色的"沁源秧歌",小曲唱出了对家乡深深的思乡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还每每会回忆起抗战时期的家乡,当年全县总动员打鬼子,那著名的"沁源围困战"让沁源人骄傲和自豪,连毛泽东主席都发来贺电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那年头,日本鬼子闯进了山西沁源,家乡的军民们秘密转移到大山里,使日军占领区及其周围形成了"无人区",乡亲们把带不走的东西全部埋藏坚壁,把粮食都转移到大山里,在所有的水井都填埋,使日军无粮吃,无水喝,在沁源难以立足。乡亲们从刚开始的秘密躲藏,到主动伏击和袭扰日军,整整三十个月,终于把鬼子炸走、轰走、逼走!看看延安解放日报的头版标题吧:向沁源军民致敬!想想这个不寻常的问题吧:八万沁源人都是战士,最后迫使日军灰溜溜的撤出沁源城,八年抗战沁源居然没有出过一个汉奸。</span></h1>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年,母亲怀乡之情更浓,思乡之情更切!由于母亲年事已高,那曾经挺拔的脊梁如今已佝偻如弓,那身体的部件均已衰老,一路上要跨越十多省市,来回五千多公里,行程的艰难和困苦可想而知,难以想象和预料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为圆母亲的心愿,让母亲能回到她魂牵梦绕的山西老家,让母亲能听到儿时熟悉的乡音,让母亲能再次亲近那养育她的故土,我们兄弟仨细细斟酌,设想了各种可能,准备了各种应急预案,做过不同的比较,最终我们还是放弃了飞机和高铁,选择了适合母亲搭乘舒适软卧的列车,在“七一”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和母亲一道踏上返乡之路。</span></h1> <h1> 如今,母亲的耳朵已经有点背,我们为母亲配备了助听器;母亲的视力已经看不远,我们就是她眼睛的延伸;母亲双腿已行动不便,我们带上轮椅,要让她坐在轮椅上,再次丈量她曾经熟悉的山山水水……。</h1> <h1><br></h1> <h1><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为了路上方便照顾母亲,我二嫂克服身体不好等困难,主动和我们一起护送母亲,还有我们没有血缘关系,胜是亲兄弟的吴金福大哥也为了照顾我母亲,自告奋勇陪同,让我非常感动与感激!家乡的亲人们知道我们要送老妈妈回家乡,都十分欣喜,他们已经从四面八方回到我的家乡等候。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三叔、三婶,带着他们全家,驱车两百多里,赶回来和我们聚会,还有我的晓芳妹妹,为我们安排好了整个行程的吃、住、行,甚至连北京到太原,太原到沁源的行程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并且早早的就做好了她的老母亲和我妈这对老姐妹的相聚。人还未到家,浓浓亲情已弥漫在我们的心间,暖暖的亲情把我们融化,一股暖流在我们的心底流淌……。</span></h1> <h1><br></h1> <h1><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为此,我们深感这次的回乡早已不是简单意义的回乡,我们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我们知道这次回乡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为这次回乡之行取名为“圆梦之旅”,圆我老母亲思乡之梦!解我老母亲回乡之情!</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