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国家为什么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p> <p>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不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都会长期共生共存,这也是客观规律。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基本上消除了工农和城乡发展差距,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但有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也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对于像我国这样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p> <p>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提出并开始推进农业现代化。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水果、蔬菜、水产品、禽蛋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我国用不到全球百分之十的耕地养活了全球百分之十八的人口。我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实现了从主要靠人力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百分之七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24亿亩。农村面貌也焕然一新,全国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力、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宽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p> <p>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大、历史欠帐多,再加上多种因素制约,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我国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总体上依然薄弱,中低等耕地占比超过七成,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低于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耕地退化和污染问题突出;城乡差距仍然明显,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仍高达2.64:1,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水平等均显著落后城镇。</p> <p>“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也是调整我国城乡关系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窗口期。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部署和要求,需要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讲,需要抓好三个“同步推进”。一是同步推进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促进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在夯实现代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的同时,花更大气力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尽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三是同步推进农村生产力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导向,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起适合农村特点的、高效率的现代治理体系,推动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平稳转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