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盏重新点亮的灯

阿颠

<h5>漫步在八一东路,久被灰茫笼罩的冬日难得透下阳光。不经意间,觑见一家书店似乎是重装开业了,那一瞬间的感观如细雨过后的梧桐,洗去浮华,透出青绿,散发出清新又悠远的魅力。是的,这是从深深深深的记忆中苏醒过来的那家书店!刹那,引发我满满的回忆杀。</h5> <h5>儿时拉着父母的手要进去买书;学生时为挑到一本自认为最好的书而雀跃;工作了只为书中一句话打动而毅然买单……就是这家,就在这个地点。从当初隔着玻璃柜台不好意思的请店员一本一本的传递过来快速翻看判断,到后来从书架上自取阅读自在自如,再到后来临街的书店门市却被手机卖场取代,从此几乎难得再来这家书店……几十年的记忆片段突然潮水般涌来,竟有些不真切。“真好!”进去看看吧。</h5> <h5>这是位于八一东路21号的萍乡市新华书店,一家承载着新中国厚重历史的红色书店。70年来,它就作为这座小城的精神维度和价值坐标而存在着。不过近十多年,随着网络经济、手机应用的兴起,包括新华书店在内的全国各种实体书店都遭受极大冲击,一度陷入低谷。</h5> <h5>进选购区前,一处古风盎然的空间吸引了我。“昭萍书房”,挺接地气的读书会客厅。店员说,这里摆放的都是“镇店之宝”级别的书籍。</h5> <h5>背景墙“萍实说”彰显着萍乡厚重文化和悠长文脉。</h5> <h5>入店后,层层递进,开阔恢弘的场面震撼了我:这浑不似当年的书店大小啊?!工作人员介绍,对原有门店进行改造升级后的营业面积达2200平方米,陈列图书近7万个品种。增加了纵深,保留了三个楼层。难怪。</h5> <h5>书店贴心的设置了轮椅专用通道。</h5> <h5>全店以木质为主要材质,以东方传统的韵味融入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打造出复合式文化空间。一楼主要以畅销、文学、艺术类图书为主。</h5> <h5>“你选书、我买单”,这是什么鬼?上前询问,哈哈,竟正中下怀!此前孩子到市图书馆借书,高尔基的《童年》居然没有(应该是藏本都已借出),遂只能到书店来买。发现新华书店与图书馆合作,开展了“你选书、我买单”的免费借书活动:只要读者选择的书符合部分条件,凭市图书馆的借书证,就可以从新华书店“借”出书来,阅读后“还”到图书馆即可。这可真是利好消息!</h5> <h5>赶紧办理。看着新华书店的新书在店内贴标、盖章,完成手续,孩子也笑了。</h5> <h5>朗读亭在越来越多的文化场所出现,是朗读爱好者的福音。</h5> <h5>店内各处在书架与书架之间都设置了座位,方便读者阅读。</h5> <h5>而在一楼中央位置,单独设置了一个空间,舒适的桌椅与阅读台阶为读者提供了一方宁静。这里也是书店专门开辟的“沙龙区”,将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专题讲座等文化活动。既有“书”味,更得“文”味。</h5> <h5>楼梯直接设在书店空间里。不像以前得出去,再沿着冰冷的楼梯去到不同楼层。现在楼梯与书籍融为一体,让人感觉多了一份温馨,也平添了逛店的心情。</h5> <h5>二楼以科技、少儿、生活类图书为主。咦,这悬浮书架空间好魔幻啊?你知道怎么回事吗:)</h5> <h5>午后的阳光透过临街的窗照进书店,暖暖的感觉真好。</h5> <h5>本土作家描写本地人文的书重点展示。</h5> <h5>舒适的阅读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带着孩子前来。</h5> <h5>三层以教辅、低幼图书为主,重装后新增了许多休息、阅读区域,对空间布局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地调整,融入时尚和亲子元素,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更好地带动了读者回归书店。</h5> <h5>对自诩爱读书的我来说,实体书店实在是个复杂的话题。当下,各种电商平台低廉的价格挤压的实体店举步维艰。社会上很多书店被逼关张或搬到偏远,租金更便宜的地方。有人说,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但实体书店真的会消失么?</h5> <h5>现在网上买书,确实便宜又方便,可没了当初“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以及终于寻到好书不忍释手的喜悦。我们在书店买书,是会拿到手上感受的,个别的甚至仅因为装帧设计就会买下。通过拿在手上翻看作者简介、序言,目录,再浏览开头、结尾,或根据目录标题翻翻感兴趣的对应部分,来确定这本书适不适合自己。最常见的,则是因为书中某个思想,某段文字,促成了购买的理由。但现在网上买书呢?却不再是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了,更多是被所谓书评、推荐、榜单牵引着,然后颇有些懵懂的下单。一件本来是很自我的读书行为,变成了从众、赶潮流的行为。这样买回来的书,翻开一看,个别还真不是自己想要的,只有堆在书架上装门面。<br></h5> <h5>再说手机分流读书时间的事。我以为,手机是“碎片式”阅读,实体书是“沉浸式”阅读。看手机其实并不像一些偏激者认为的那么不堪,碎片式阅读的方式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只是沉浸式阅读才能了解到内涵,让人回味无穷。两者可以互补,但不能替代。尤其是沉浸式阅读能让人静下心来,会让人更加想要读不同的书,从而珍惜书籍,产生情怀。<br></h5> <h5>说到情怀,书店除了政治类和教材类的刚需外,其实主要对象就是这些讲情怀的读者了。他们逛书店是一种优雅的习惯,是一种悠然的生活,书店于他们是难以离弃的精神家园。但是光凭情怀和小众的支撑,书店是难以活得很好的。让更多读者持续走进书店,并且愿意付费,这样的书店才有价值。<br></h5> <h5>一周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号称全球最赚钱的书店,据说秘籍在于不同类型的书都会配以相关的主题或实物。做好“周边”,确实是近些年文化产业的赢利点,值得花心思去调研。再实际点,书店提供放大镜、老花镜、不同档次的笔和阅读札记等强相关物品的销售或租借,也能提升服务和品位。另外,一定比例的买书人对扉页上盖书店印章特别有仪式感。能不能设计文化和个性意味更浓的书店或本地印章呢?这也可以带动一些“周边”。<br></h5> <h5>如前述,新华书店与图书馆实现了联动,并且也会自主组织读者开展读书、朗诵活动,这些举措推动了卖场模式向文化体验消费模式的转变。把眼界再扩大些,萍乡其实人文气息浓厚,有巨大的群众阅读基础,各种民间读书会不少。与他们合作,相信会是双方乐见的局面。思路再放开点,开展二手书置换亦能有效拉动人气。胆子再大点,拿出“金牌读者”养成和权限尊享来,甚至招募志愿者来一天货真价实的“店员体验”活动,都可以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从无视到旁观到参与,对实体书店产生情感连接。</h5> <h5>步子再快点,实现与图书馆小跨界活动之外,书店再与文创、音乐、美术、影视各类文化元素进行更多跨界的合作,未尝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毕竟,现在这时代早已证实了跨界才是王者。<br></h5> <h5>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城市没有书店会是什么样子。新华书店是国家的宣传文化阵地和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建设书香城市过程中负有与生俱来的使命。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追求的下一阶段,必然是文化需求。书店,正是文化需求最佳的承载平台。未来的书店会是什么样子呢?要靠书店经营者不断探索新模式,为读者提供到更有价值的阅读和服务。我相信未来书店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好。</h5> <h5>离开书店,已然是晚上了。相比以前,现在营业到21点无疑是惊喜,同时也助力了城市的夜经济。</h5> <h5>寒冷的冬夜,这盏重新点亮的灯,一定会温暖更多人的心灵。</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