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月27日早上7时20分我们前往若尔盖县的朗木寺镇。途中看到竖立在若尔盖草原上的“七根火柴“ 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若尔盖草原的213国道边姜冬村。</p><p class="ql-block">七根火柴的故事就发生在姜冬村。1935年8月,红军在沼泽地中前行了7天7夜之后,意外地发现了姜冬村这一大片柳树林,这成为战士们难得的宿营地。杨成武是红1军团第2师第4团政委,他记载了在整个小柳林里发生的这件事。故事的原型是郑金煜(1918—1935),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小松人。1933年10月参加红军,同年冬入团,193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长征,为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兼宣传干事。1935年8月25日,在过草地的行军途中牺牲。1956年杨成武在《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这篇回忆录中,用2000余字详细地记录了郑金煜过草地如何搞好宣传、如何拣重活干等,且念念不忘一个普通战士贴身藏好了火柴的细节,终身铭记郑金煜临终时对革命胜利信心的每一句话。</p><p class="ql-block">1958年,著名作家王愿坚根据杨成武将军回忆录,创作“七根火柴”这篇名著,并入选全国中小学课本。</p> <p>郎木寺镇位于若尔盖县城南部,郎木寺是一个地名,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p><p>一条宽不足2m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清澈见底的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是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属于甘肃的“安多达仓郎木寺”和属于四川的“格尔底寺”就在这里隔着小溪相互守望。</p> <p>达仓郎木寺”的名字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达仓”是“虎穴”的意思,“郎木”或者“纳摩”是仙女的意思。“虎穴仙女”就是郎木寺镇有名的一处景观,坐落在四川境内白龙江源头的一个溶洞里。这个溶洞据说早先居住着一只猛虎,相传是莲花生大师来此降妖驯服猛虎,并教化佛法,使猛虎成为善良的仙女化身。</p> <p>此时天上已开始飘起雪花,我们冒雪先去游了白龙江峡谷。</p> <p>白龙江峡谷的入口就在格尔底寺内最深处,峡谷周围怪石林立,景观奇幻秀美。估计在我们到之前,这里已经下过雪了,所以我们在峡谷谷內看到了银装素裹的美丽雪景。</p> <p>白龙江穿峡谷而出,峡谷延伸至江流源头。</p> <p>峡谷口横跨“白龙江”的简易木桥。</p> <p>峡谷内一片银装素裹,非常漂亮。由于还要去参观二个寺庙,我们浅尝则止,没有深入。</p> <p>格尔底寺,即“德合仓郎木格尔底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红星乡,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 <p>四川境内的郎木寺(格尔登寺),全名“安多达仓郎木格尔登寺”。“安多”指的是“安多藏区”——意思是藏区的边缘地带,阿坝、甘南都属于这个范围;“达仓郎木”是藏语音译过来的,是藏语中的地名,指的就是今天的这个朗木寺。</p> <p>格尔底寺,系四川阿坝地区格鲁派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辖有18座分寺,现有僧人500左右。</p> <p>寺庙里虔诚的僧人。</p> <p>这是寺内供奉的第五世格尔登活佛的肉身灵塔,已有300年历史。五世活佛出生于1681年,于1775年圆寂,享年94岁。文革期间灵体被运到若尔盖县城,被几个信教群众发现后偷埋在县城的达龙沟山上。到1981年再挖出来时骨肉还有弹性,无丝毫损坏,后请回格尔底寺,至今供于该寺金殿之中。</p> <p> 赛赤寺,位于白龙江江北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p><p>达合仓郎姆赛赤寺自创建后的近两个半世纪中,经过历辈赛赤活佛的精心护持和不断扩建,到藏历第十六绕迥土阳狗(公元1958年)年民主改革前夕,已建有闻思、续部、时轮、医学、雕版等五所僧院,僧侣达五百余人。大小经堂及弥勒、金瓦(灵塔)、马头明王、护法、怙主、莲花生、狮面母等佛殿、佛塔等五十余座。赛赤活佛及其下属各大堪布、活佛的囊欠十几处,僧舍一百四十余院。拥有属寺部落几十座处,现分别为甘、青、川三省所辖。</p> <p>这是赛赤寺入口的一个金顶白塔,金碧辉煌。后面大殿的金顶,也是金碧辉煌的。</p> <p>这是山顶的正殿,金顶飞檐,很是壮观。大殿前的装饰,华丽精美。</p> <p>这是赛赤寺大殿的金顶。</p> <p>赛赤寺不大,比拉卜楞寺小很多。但是单个殿堂还是很大的,而且建筑风格、特色很明显,精致华美的程度,也毫不逊色。</p> <p>寺院里的小僧人。</p> <p>迭部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地处秦岭西延岷、迭山山系之间的高山峡谷之中,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川交界处;北靠卓尼,东连舟曲,东北与宕昌哈达铺毗邻,西南分别和四川若尔盖县、九寨沟县接壤;总面积5108.3平方千米,辖5个镇、6个乡;2017年常住人口5.4万人,有藏、回、蒙等少数民族。</p><p>迭部县古称“叠州”,藏语的意思是“大拇指”,被称为是山神“摁”开的地方。有红军长征中的“俄界会议”会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天险腊子口战役等革命遗址。此外,还有然闹马家窑文化遗址和藏传佛教寺院。</p><p>当晚我们就投宿于迭部县城。</p> <p>10月28日早7时,我们驱车来到扎尕那国家地质公园。</p> <p>扎(zhā)尕(gǎ)那是天然石头城,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西北30余公里处的益哇乡的一座古城,藏语意为“石匣子”。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p><p>扎尕那山势奇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藏寨内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合理搭配和互补融合,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p> <p class="ql-block">早上有雾气,看不到山尖,黄色的树木在日光下如锦缎一般,山顶全是石头,若隐若现,拐个弯一个新样子。</p> <p class="ql-block">山路和河水交错着向上而去,全是原生态石子路,若不是晴天,肯定不能走,由于这边村庄海拔3000米到3300米,向上的路很是艰难,走一阵就开始喘气。过了这座简易的木挢,向上跋涉的就只剩下我和老朱了。</p> <p>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的雄伟壮丽的山峰。</p> <p class="ql-block">另外景区没有路标是最大的困难,不知道在哪,到下一个景点有多远。瀑布的点很好认,神王庙就摸不清楚了,沿着马粪和脚印向前去。虽是爬坡,大概有1个多小时到有许多玛尼堆的地方,看到了景区设置的警示牌才知道到了神王庙景区。由于云雾太浓,积雪又深加之气温太低,我们就没再往前走了,结果连近在咫尺的神王庙也没见到,留下了遗憾。据后来了解再往前还有石林,然后再到石头城,还得翻山到大峡谷,最后从仙女湖出来 ,比原路返回要远很多。所以要全程走下来,凭我们的体力得要实足一天的时间。我和老朱拍了照后就原路返回了。</p> <p>这里就是山顶的神王庙景区,一片冰雪的世界。</p> <p>云雾缭绕中的山峰。</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扎尕那景区的一线天,一线天就是穿过一个岩石缝后可以完整的看到一座大山,山顶是光秃秃的岩石,山下有彩林,十月是看彩林的最佳季节。</p> <p class="ql-block">从扎尕那景区入口上来,就可以看见长长的木栈道 ,向上一直走,大约耗时半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仙女滩,有个亭子的观景台,视线辽阔,可以看到山下的村落,四周环山。</p> <p class="ql-block">在仙女滩的观景台上远眺,这里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整个扎尕那山峰和扎尕那村的全景尽收眼底,这个时候对面山顶上的云慢慢散开,蓝天缓缓的露出来,扎尕那的主峰也渐渐露出真面目,这美景真让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仙女湖,这是位于扎尕那的一个湖泊,这个湖面积并不是很大,可能一些看过很多湖景的人会觉得失望,但这个仙女湖最美丽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安静以及深邃。这里的湖水是非常清澈的,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它会倒映天上的蓝天白云以及旁边的石头和树木,坐在湖边会感觉心非常平静,会让人陷入沉思。而看不到底的湖水以及向远方蔓延的树林又会带给我们一丝神秘。</p> <p class="ql-block">茨日那革命遗址位于甘肃省迭部县旺藏乡政府驻地东南侧。1935年9月13日—15日红军到达旺藏寺,一军团住进旺藏村,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住在旺藏寺,毛泽东主席住在该村一家普通小院的木楼上,并在这里向红四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和战役的辉煌胜利,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0年8月21日,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纪念碑宽2.5m象征二万五千里长征,高9.16m,寓意1935年9月16日攻破天险腊子口。成为追怀往事,凭吊先烈,宣传和接受红军战斗英雄事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位于迭部县东北,是迭部通往广大汉族地区的门户和重要交通要道。腊子口系藏语之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腊子口周围群山耸立,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河两岸是悬崖绝壁,林密道隘,地形险要。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天险腊子口地势十分险要。是甘川通道的咽喉。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腊子口,在这里取得了腊子口战役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战役遗址位于甘肃省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乡,西距迭部县城105公里,北距岷县72公里。腊子口是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是甘川古道之“咽喉”。 1935年9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离开俄界(今迭部县高吉村),沿白龙江东岸向腊子口前进。一军团第二师四团为先遣团,与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进行了殊死博战,终于17日凌晨3时左右,胜利攻破了鲁大昌部重兵据险扼守的天险腊子口,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北的通道。</p> <p>此为当年国民党军修筑的碉堡。</p> <p class="ql-block">宕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西北部。宕昌作为地名始于东晋梁勤建立的宕昌国,隋初改宕州,此后建制多经变革,至1954年正式设立宕昌县。</p><p class="ql-block">宕昌县先后被评为“最美中国目的地城市”、“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红色经典旅游胜地”等。境内有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等名胜。</p> <p class="ql-block">10月29日早上8点我们出发前去官鹅沟景区。</p><p class="ql-block">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郊,由官珠沟、鹅嫚沟、木隆沟、庙沟等景区组成,总面积4.2万公顷。2003年被确立为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确立为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集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天象景观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湖泊如珠、峡谷如线、瀑布如织,动植物分布多样,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奇特。此外公园内居住有藏、羌民族3000余人,保留着独特的服饰、风俗,亦是民俗游的好题材。</p> <p class="ql-block">官鹅沟驮场茶马互市入口处,两山相对,石崖峭立,绝壁万仞,大有“天门中断”之势,是通往官鹅沟的咽喉要塞,当地人称“通天门”。</p> <p>官鹅佛阁。</p> <p>龙涎瀑</p> <p class="ql-block">盘龙峡峡如盘龙,传说官鹅沟曾有一条恶龙作怪,当地法师联同天上诸神最终将恶龙降服,而盘龙峡就是恶龙藏身的地方。</p> <p>“虎啸”瀑,瀑布自绝壁高处轰然喷出。高达十余米,宽近两米,飞流直下,吼声如雷,气势磅礴,恢弘壮观。</p> <p>这是在下午返回途中看到的虎啸瀑下方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五瀑峡,因峡内有五处瀑布而得名。峡长1800米,最窄处5~6米,峡内河水震耳欲聋,凉风扑面而来,高处悬崖古松掩目,瀑布飞泻直下,溅落在石崖上,随风而起的水雾如梦如幻,显得异常别致和秀美。</p> <p class="ql-block">“琴韵三叠”瀑,该瀑布自山谷高处层层跌落,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高低错落的旋律与连绵柔和的音韵融为一体,泌人肺腑,恰似一曲“高山流水”在空谷中回旋流淌。</p> <p class="ql-block">九叠瀑,位于五瀑峡与鳄鱼潭之间,几挂瀑布自崖顶而下,仪态万千,各呈其妍,数丈之后,恰遇谷间山风,水化为缕缕烟云,如轻纱,似薄雾,千变万化,难以捉摸,柔媚中透出一往无前的刚劲,叠折直挂,直挂又叠折,似银制云梯,通天之路一般,故称“九叠瀑”。</p> <p>虎口瀑</p> <p>“玉液琼浆”瀑,一白色线状泉水自山崖流出,清澈甘甜,恰如醇厚美酒注入山下金樽,长年不竭。</p> <p>官鹅天瀑又叫官鹅飞天大瀑布,瀑布高达几十米,水量很大,非常壮观。</p> <p>在官鹅天瀑对面山上的观瀑亭看到的天瀑。</p> <p>在阳光的折射下,天瀑的下方还能看到彩虹。</p> <p>前方因在修建登顶缆车,我们的游程只能到此为止,远处是峡谷尽头的雪山。</p> <p>离开了官鹅沟后,我们驱车前往天水麦积山景区。当晚就宿于景区内农家乐。</p> <p>10月30日上午8点我们步行前往麦积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我们大部分团员在麦积山下的瑞应寺前合影留念(从左到右依次是小杨、我、金刚、琳娜、莉莉、田田、夕阳、老朱、老陈醋)。</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一佛二菩萨”的塑像。中间扶膝而坐的释迦牟尼表情庄严肃穆,两旁的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直立且略低于大佛,面带微笑,尤显慈祥,似在喜悦地迎送着来往宾客。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善意,他们把大智大觉教化给那些信奉的善男善女。</p> <p class="ql-block">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第9窟也称“中七佛阁”,位于东崖东部,俗称“中七佛阁”。就是因为这个洞窟在麦积山石窟可到达范围内的中段,且一字排开分布有7个佛龛,每龛各供一佛,故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第4窟为北周大型洞窟。位于东崖最高处,又称“上七佛阁”或“散花楼”。该窟是目前所见北朝石窟中仿木结构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七间八柱窟廊,后列七龛。除第三、五龛为一佛八菩萨外,其余均为一佛二弟子六菩萨。前廊各龛上部一列七幅大型飞天壁画,每幅纵1.9米,横3.5米。</p> <p class="ql-block">长廊两端上部左、右耳龛分别塑维摩诘、文殊菩萨。长廊两端各塑一力士。金刚力士造型坚实有力,尤其面部、胸肌的塑作起伏变化大。</p> <p class="ql-block">第5窟为隋代(公元581~618年)始凿,初唐完成。俗称“牛儿堂”,三间四柱式崖阁。现有隋、唐两代泥塑造像15身,三龛主尊为三世佛,历经重修。隋代造像清俊慈祥,初唐造像圆润秀丽。中龛外塑牛天王,孔武雄健,气势不凡。现存壁画约70平方米。廊外正壁右上方的“西方净土变”及廊顶的奔马图,构图严谨,施色艳丽,为唐代绘画的上乘之作。</p> <p>此为牛天王塑像。</p> <p class="ql-block">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万佛堂又叫“碑洞”,跨进门,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双手作接引之姿。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弥勒、沙弥、供养人的雕塑。天堂洞是两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间一尊,高1.95米,左右两尊,高1.28米,每尊像约有二、三吨重。</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以南200米处,有一座红墙灰瓦,古色古香的寺庙,这就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瑞应寺。其面积约2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麦积山石窟后,我们驱车前往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此时天开始下雨了,到了目的地时一片茫茫雨雾,能见度很差,。所以我们只在景区大门口拍了几张照片以做纪念,就前往我们今晚的住地平凉市。</p> <p class="ql-block">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银川、兰州市所形成的三角中心地带,地处宁夏南部,横跨宁夏泾源、隆德、原州区两县一区,总面积6.78万公顷,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这里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部,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平凉,甘肃省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此为我们今晚下榻的宾馆。</p> <p class="ql-block">10月31日上午8时游崆峒山景区。</p><p class="ql-block">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台,位于崆峒山中心地带,是通向各景点必经之地和主要便道的交汇处,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东西南北四台依中台四面展开,形似莲花,海拔1800多米。赫然入目的有三皇楼、崆峒山庄、“胡耀邦题崆峒山纪念碑”等著名碑铭。</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凌空塔,坐落于平凉市城西11公里崆峒山塔院之中,是一座无基座的七级八角楼阁式空心砖塔。据清嘉庆年间撰就的《崆峒山志》记载,该塔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塔顶生长有百年松树,构成了"古塔托松"的绝妙景观,是崆峒山重要的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凌空塔座北朝南,高30米,直径10.50米,占地面积110.25平方米。塔身每层都有砖出檐、额、门窗、栏杆等形式。各层面宽和高度自下而上逐层减少。塔身第一层设南面辟券门,内设佛阁;自第二层起,各层四周有砖刻栏杆,各层开四门,每层出檐,均有仿木结构斗拱,檐上有细致精巧的砖脊、群龛。各角有砖质托塔力士造像,塔内中空,部分设置木制楼梯,供人上下。塔顶置宝刹,宝刹为铁铸三层,中部有铭文“大明国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一坐,万历十四年五月五日吉造”29字。 </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紫霄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为四合院式建筑群,正西大殿供祀彩塑紫元君,殿旁建两层楼五间。山门面东为九间带走廊式两层木楼。南北各建大殿3楹,旁建耳厢厨房。为景区保存至今年代最为古老的古建筑群之一。</p> <p>法轮禅寺,是崆峒山佛教最大的活动场所,建筑宏伟,有大雄宝殿、千佛殿、凌空塔、钟、鼓楼等多个庙宇建筑。古塔托松指的就是凌空塔顶的这颗小松树。</p> <p>这是崆峒山第一届武术节的时候,金庸先生所题“崆峒武术,威峙西陲”。</p> <p>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p> <p>东台亦称东峰,从中台东行200余米就到了,这里海拔1896米,地处崆峒山景区中心,最高处海拔1927米。古时这里有庞大宏伟的建筑群,遍布于树木花草之间,是崆峒山最为繁华的地方。那时建有真乘寺、飞升宫、紫霄宫、十方院等,后大部分损毁,今仅存紫霄宫、凌风塔等。</p> <p class="ql-block">东台的南、东、北三面皆为千仞悬崖绝壁,面东崖壁有名噪古今的玄鹤洞。西南部与南台相接。西可见高插入云的香山,东可将平凉城及泾河川两侧的望驾山与太统山尽收眼底。古建筑“卧观平凉”就坐落于此,成为东台醒目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弹筝湖,是泾河流域所经过的一个峡谷,潆绕崆峒山前峡,谷底泾河边小路通往崆峒山,后由于修建水库而淹没,水库因弹筝湖而得名弹筝湖,是游客游玩、出入崆峒山景区的一条水路。</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叫做“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崆峒纪念碑”,《史记》、《汉书》中记载,秦始皇一次登临崆峒山,而汉武帝六来平凉两次登临崆峒山。除了他们都好神仙,仰慕黄帝问道之事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秦汉时期,崆峒山是连接关中和陇右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之说,成为各种军事力量争夺的主要目标。</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开始,才可算正式攀登崆峒山。崆峒山主峰由白垩系紫红色砾岩组成,距今1.4亿年前的造山运动使山体抬升,地层发生断裂,伴随产生节理裂隙,山体被切割成山峰峡谷,陡壁悬崖。</p> <p class="ql-block">朝天门始建于明代,门楣上“朝天门”三个大字是由平凉著名书法家张秀民先生所书,“崆峒山”三个大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两边的楹联“云山拾级通天阕,雾海浮槎诣道门”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二层供奉的是道家的护法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原名王恶,被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王恶不服,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赐慧眼与金鞭。</p> <p class="ql-block">门前两侧有四只石山羊,这是因为最初山上要修建宫、观、道路,依靠人力把建筑材料运送上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山羊是偶形蹄,擅长走羊肠小道,所以人们便让山羊承担了驮送材料的工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山羊对崆峒山的贡献,就把它塑在了这里。</p> <p>崆峒山山峰众多,有大小山峰数十个。最高峰为香山,海拔2123米。</p> <p>远处山顶的建筑为香山顶上的混元楼。</p> <p>与道观师傅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天梯指遇真宫至飞仙阁阶路,高百余米。唐代仁智禅师主持开凿。明代嘉靖二十四年(1545)始设铁桩4根,木桩30根,贯铁索百余米供攀扶,万历年间陈奉义等14人募资补葺石阶115级。清代补葺添置铁桩。民国21年(1932),朱元升等人募资,道士杜宗霭主持全面整修。现在的上天梯是1994年维修后的。台阶总数为369级,3代表三星高照,6代表六六大顺,9代表九九归一。上天梯坡度有45度、65度和75度三段,民间常有这样一首诗来形容上天梯:“一寸仅一步,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足以证明上天梯是多么的艰险。</p> <p>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p> <p>南崖宫位于上天梯中段之南,内有一石洞约8平方米,里面供奉的是在崆峒山修炼千年的上古仙人——广成子。</p> <p>相传当年广成子就是在此石洞中修炼成仙的。</p> <p class="ql-block">南崖宫上方有小桥横于瀑布之上,过桥经雷祖殿和插香台,即到四海龙君殿,里面供四位龙王,殿建于山峰最东端,三面临渊,十分险要。殿旁有石桌,据说赤松子和广成子曾在此弈棋,故又称为棋盘岭。其地南北皆与绝壁相对,中临空谷,东边崖底是淡绿色的弹筝湖,湖水纯净无波,平洁似玉,湖对岸山势平缓,连绵起伏,其近水处密林深树,青翠如洗,渐远时草色似烟,一片苍茫。</p> <p>此为天梯上方的天洞,穿过此洞过了东瞰五岳门楼和三教洞,不远就到皇城。</p> <p>建于民国年间的飞仙阁,它守持在天梯通往皇城的咽喉之上。</p> <p>此为天洞之上的揽云亭,也叫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以尽览崆峒山其他各台的美景。</p> <p>东瞰五岳门楼,里面是十二元帅殿,是崆峒山上道教建筑中唯一穿廊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释儒道”三教洞,三教洞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是三教共处相容的具体体现。旧有石室,明代塑祀释迦佛祖,太上玄元皇帝老子、至圣先师孔子。又建山门厢房。历经补茸重修。1985年由崆峒山道教协会住持修复,将悬空东楼称飞仙楼。近年祈福求学者多于此处焚香祈祷。</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皇城,又称绝顶、大顶、小马鬃,亦作金城、隍城、太和宫。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颠。东面山径为三百六十九级“上天梯”石阶通道,西倚笄头香山,北有舍身崖,南连雷声峰。</p><p class="ql-block">皇城又称太和宫、在马鬃山的绝顶上,是海拔2038米,是崆峒山规模最大的道观。</p><p class="ql-block">至今修复保留的有太和宫、真武殿、玉皇殿、黄篆殿、药王殿、老君殿、太白楼、灵宫洞、“峻极于天”木枋门。北侧另有天仙宫。皇城建筑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封建帝王的皇宫。</p> <p>在皇城绝顶远眺揽云亭和中台。</p> <p class="ql-block">香山(即混元顶,崆峒山海拔最高的地方),乘景区专线车直达香山,在这里可以游览香山观、地质博物馆、混元楼,步入观景台可以欣赏到崆峒山全景,一览无余。我们是从皇城步行登上香山的。</p> <p class="ql-block">混元楼位于香山之南的最高处,这里唐初就曾建有混元阁,后毁。清乾隆年间又建皇帝殿及天仙宫,又遭兵火。</p><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混元楼是历经九年于2012年重建而成的,高30米,为门券翘脚四边带小歇山的明清古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混元楼外形三层塔式结构,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剔透玲珑。内设五层,加设地宫,共为七层,远眺似塔,近观为楼,宏伟典雅。</p> <p>崆峒山香山顶的“混元楼”三清塑像。</p> <p>崆峒山地质博物馆位于混元楼的一层。</p> <p>崆峒山顶的香山观。</p> <p class="ql-block">通天桥南临狮子岭,是通往天台山的一座悬空铁索斜拉式铁桥,桥长74米,桥面临渊百余米。连通天台山与狮子岭,天台山四面悬崖,异常险要,罕有人迹,古人称此景为“狮子望天台”。</p><p class="ql-block">由于此桥存在安全隐患,故暂不向游客开放,我们只能从香山顶远眺。</p> <p>我们在香山顶合影。</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北台,又称莲花寺,是二僧(尼姑)所居地,初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志记做崆峒山五台寺之一。据碑记,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周原多古松。清末兵乱后倾圮。民国4年(1915年),由朱进财等人募资,历经18载,恢复坐北大殿3楹、土地祠1楹、山门1座、厢房16间。民国25年,郑浚主持创建面东两层砖木结构西方三圣楼5楹,其后又由僧人普善、普化住持更新山门,修建马厩3间,1958年后废。1983年由僧人释常慧募资重建面西厢房6间,1985年修复面南大殿3楹,由艺人戴国华重塑金身释迦佛、文殊、普照贤菩萨及18罗汉像。1990年由佛教协会主持恢复面东三圣楼三层五间,一至二层为僧房。墙壁绘的就是释迦牟尼的八向成道图。佛祖是中印度恒河流域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相传其母摩耶夫人在四十五岁时夜梦大象角及左肋而受孕。生太子前依当地风俗夫人要到娘家去,四月初八这一天,夫人动身行至蓝毗尼花园时,在一棵无忧树下生下太子,太子生下之时,地上涌出莲花,空中荡起音乐,散下奇花,并有九龙为太子浴沐,太子身体生得黄金似的颜色,浑身有三十二种好相,所以父亲替他取名悉达多,意为吉祥。太子长大后深感人世的苦病,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六年之后他发觉苦行并非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在菩提树下,盘腿静坐思虑人生的真谛,经过无数个昼夜,终于在腊月初八,大彻大悟而得道,洞悉了宇宙人生的真理。</p><p class="ql-block">该寺大殿内供奉有一座千手观音菩萨佛像。</p> <p>千手观音堂。</p> <p class="ql-block">据佛教讲,千手观音原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当她抗婚后,决心入寺为尼,妙庄王坚决不允,命她以剑自刎,然而剑不但没有伤到她,反而断为千节,妙庄王令人将她闷死,使其灵魂坠入地狱,但管地狱的阎王使她重生在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莲花上,她在那里活了九年,为人治病。有一年,妙庄王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百医无效。一天夜里,医神华陀给妙庄王托梦,说妙庄王这种病只能用亲生女儿的双眼双手为药引入药,服后才能医好。大女儿听了吓得躲了起来,二女儿听了吓得哭了起来,只有三女儿听到这件事情后毫不犹豫的把双眼挖下,命人砍下自己的双手,制成药给父亲吃,使父亲痊愈。妙庄王为了纪念自己的女儿,让工匠塑造一个长有金手金眼的观音像,工匠听错了,塑了一个千手千眼的观音像,这就是千手千眼观音</p> <p class="ql-block">11月1日早上7时半我们先前往陕西吉县的壶口瀑布,然后再去山西宜川的壶口瀑布。</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此为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之黄河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壶口一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缓,狭谷谷底宽约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龙王坡坡高约150米,崖岸很陡,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宽,谷坡平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在龙王辿以北,河幅宽度和狭谷宽度一致,河水充满狭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宽400余米,龙王辿以下,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在大河槽中套了一个小河槽)。小河槽宽30—50米,深约30米。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此处河床形如一把巨大的茶壶,收尽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壶口因此得名</p> <p>壶口至孟门约5千米,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为天下奇观。</p> <p>此为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所见之黄河壶口瀑布。</p> <p>壶口瀑布极为壮观,滔滔黄水倾泻而下,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瀑布高度在枯水期可达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在山西这边看瀑布,感觉比陕西那边更壮观!</p> <p>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p> <p>游览完壶口瀑布后,我们即驱车前往山西洪洞县城。当晚我们就宿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11月2日早上7时20分我们前往位于洪洞县城的大槐树寻根园。今天是我们此次西北环线游的最后一天,除大槐树寻根园外,还有广胜寺、晋祠、蒙山大佛景区共四个景点。</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实际上应该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p><p class="ql-block">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献殿,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是古代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其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为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亦为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坐落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这是一座仿明代建筑的祭祖堂,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p> <p>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这不仅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而且突出了“祭祖”的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也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 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位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内。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广济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p> <p class="ql-block">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座像。</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字国瑞,别名重八,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1368年于应天府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结束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封建政权,即位之初,便着手恢复经济。面对中原地区人口骤减、荒无人烟的局面,听取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郑州知州苏琦的奏议,下发从山西向中原地区大移民的圣旨,使得明初社会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呈现繁荣之象。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革除弊政,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史学家称之为“洪武之治”。193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圣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p> <p>广济寺大雄宝殿。</p> <p>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内,有一处《苏三卸枷》石雕像,明代的嫌疑犯苏三被解差卸掉了脖子上戴的木枷锁。</p> <p class="ql-block">千年槐根,这个槐根根据专家鉴定,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不是当年大槐树的根,但年代如此久远也相当难得了,上面涂了一层防腐桐油起保护作用,有人误以为是根雕,其实是真的千年槐根。</p> <p>古大槐树处。</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p> <p class="ql-block"> 家字景墙为景区的又“一绝”,特色刻字景观墙整体高5.8米,长10米,单面青砖,壁上庑殿式顶,顶下为砖雕椽和斗栱。</p><p class="ql-block">景墙主体为中间的“家”字题刻,它是由我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所题写。老先生为洪洞县杜戌村人,那饱含深情的“家”字是他心中莼鲈之思的真实写照。两边篆体“故乡”、“故土”,与“家”字互相映衬,意义深邃。</p><p class="ql-block">景墙整体雕工技法捻熟,线条自然流畅,纹饰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家字景墙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根字影壁,无论在展现形式还是内涵意蕴上都异曲同工,因此并称“双绝”。</p> <p class="ql-block">解手、背手、连手简介</p><p class="ql-block">明迁民的路上,官府捆绑移民双手押解上路。因为路途遥远,移民在上厕所时需反复央告官员:“请解开双手,我要上厕所”。久而久之,人们将话语简化成“解手”,并成为上厕所的代名词,使用至今。因长期捆绑双手,以后移民们大都喜欢背着手走路,移民的后裔也沿习了这种“背手”的习惯,成为一种风格。而移民途中被绑于同一条绳子,风雨与共的情谊,也成为好朋友的代名词,被称为“连手”。</p> <p>离开了大槐树寻根园,我们来到了广胜寺景区。</p> <p>洪洞广胜寺景区坐落于山西省洪洞县,国家AAAA级景区。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洪洞广胜寺景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只游了广胜寺的上寺。</p> <p>飞虹塔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洪洞广胜寺内,是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五彩琉璃塔。飞虹塔始建于汉代(公元147年),前身是阿育王塔。现塔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历时12年建成。</p> <p>飞虹塔,古名阿育王塔,建于明正德十年至明嘉靖六年(公元1515年~1527年)。呈八角锥体,十三层,通高47.31米。主体全部青砖砌造,塔内中空,底层供佛,外部镶嵌七彩琉璃烧制的仿木构件,为中国十九座佛真身舍利宝塔之一。2018年8月29日,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飞虹塔”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塔平面八边形,是有十三檐的楼阁式佛塔,高47.6米。除底层为木回廊外,其他均用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由于其塔身五彩斑斓如雨后彩虹,故名“飞虹塔”。</p> <p>广胜寺创建于东汉,元大德七年(1303年)重建,明清多次修葺。上寺在山巅,山门、飞虹塔及弥陀、大雄、观音、地藏诸殿均为明代重建,保持元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来到了太原晋祠公园景区。</p><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的大门,正面匾额是李世民御制楷书“晋祠”两个大字。它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西南为半壁廊,前后檐柱,气势雄伟。晋祠公园是新建的,不过才几十年的历史,而真正的晋祠藏在晋祠公园的最深处。</p> <p class="ql-block">过晋祠公园大门,经过十字桥,便是唐园的山门。唐园是当代在晋祠东南部所修建的一座园林,主景有山门、照壁、李世民雕像(群雕)、飞龙阁(凌云阁)、石桥等。</p> <p class="ql-block">跨过唐园的大门,一眼望到一个巨大的照壁,高5米宽8米,上面雕刻着福禄寿三位神仙,雕工精湛、寓意美好。</p> <p>唐园飞龙阁四角攒天顶,二层三檐、进深三间、面阔三间、四周围栏,飞龙阁坐落在假山石洞之上,是晋祠公园内一处登高远眺之处。飞龙阁三层挂有三个匾额,分别为“飞龙阁”、“凌云阁”、“观汾”。飞龙阁身下的石洞也被称为“转运洞”。</p> <p class="ql-block">唐园内长守厅,两侧楹联“晋阳自古称佳丽,高殿歌台奏管弦”,高悬匾额“唐宗遗风”。我们走到这里才算是完整地了解到,晋祠公园是1949 年太原解放后,由陈家息庐、周家德隐斋、荣家陶然村3处私家别墅组建而成,历史上经历了3次大规模扩建,才逐步形成了如今的规模。</p> <p>晋祠公园里最为著名的就是这组雕塑,2003年在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在园内中心地带完成了群雕“龙兴晋阳”,群雕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勋臣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等功臣。这组群雕反映了唐王李世民进军太原的一段历史,以及和晋祠的一段渊源。</p> <p>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 <p>晋祠水镜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晋水的源头就在这里。</p><p><br></p> <p>晋祠对越牌坊简称对越坊,位于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临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牌坊建在何处为宜?金人台西,献殿东的这块空地最合适。</p> <p>晋祠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设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廊柱上饰八条木雕盘龙,亦是现存古建中的孤品。恢宏壮美的晋祠圣母殿是中国宋式建筑的代表作,对中国建筑发展史的研究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殿内宋代彩塑43尊,主像为圣母邑姜,凤冠蟒袍,神态端庄。周围有众多女官、侍女环绕,动作姿态各不相同,神态刻画生动自然,是晋祠乃至中国古代彩塑中的上佳之作。</p> <p>台骀庙在圣母殿的一侧,是张氏的始祖庙。晋,周初始封,侯国。传说因水而得名,晋水源出 太原 悬瓮山。古代晋水之滨,禽兽出没,为原始狩猎生活的宝地。 青阳 河在今柳子沟口之南,晋祠之西南五里。今仍有 青阳 沟、 青阳 庙。</p><p>当地传说 青阳 氏少昊之子挥居 青阳 而发明弓箭,又以悬瓮山麋鹿为佳肴,“晋”字古甲骨字意又偏偏是装箭之囊,可见晋水与张氏因箭与狩猎而得名,与史、地不谋而合。史载金天氏挥之子昧,昧之子台骀,父子二人共治汾、洮二水,乃有功之臣,被封为晋、汾理政事,后尊为“汾水之神”。 古晋 阳湖(非今日晋阳湖)亦称台骀泽,“打开 灵石 口,空出晋阳湖”,有人说是台骀之举。 古晋 阳湖台骀庙—— 昌宁 公祠,现今依然有台骀遗像。</p> <p>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晋祠内,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被称为晋祠三绝。</p> <p>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传说西周初年这里栽有两株柏树,因为同样古老,所以叫“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p> <p>舍利生生塔位于晋祠南端,始建于随朝开皇年间,宋代重修,现存结构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据传释迦牟尼圆寂后,其骨灰形成各色晶莹的珠子,佛家称“舍利子”,其中一粒就埋于塔下,乾隆年重建此塔时,发现有许多舍利子,当时修建的人们认为舍利子由一粒变成千百粒,莫非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称此塔为“舍利生生塔”。</p><p> 舍利生生塔,高38米,8角7层,玻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眺,晋汾景色尽收眼底。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绵、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p> <p>奉圣寺又叫奉圣祠,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在晋祠南侧。原为唐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后尉迟恭受佛教影响,改建别墅为梵刹。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p><p>奉圣寺坐西朝东,历代修葺,规模宏壮,由前后三进院组成,有前殿、钟鼓楼、左厢伽蓝殿,内塑上古行神像、伽蓝神、鄂国公像,右厢房为祖师殿,塑初祖达摩像及圆觉二禅师像。</p> <p>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此次行程的最后一个景点~太原蒙山大佛景区。</p><p>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年)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低。</p> <p>蒙山晓月为太原八景之一,据《太原县志》记载:“蒙山晓月:此山最高,与悬瓮、方山鼎足而峙,每当清晓,月挂峰顶,清寒彻骨”。</p> <p>观音堂位于御驾桥与寺底村之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寺庙于2007年根据原貌修复。大殿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殿内菩萨高两米,布纹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殿前有平旷的月台,两侧建有东西厢房。寺庙中素省晨钟暮鼓一说,大殿的西南角、西北角分别建有一钟楼、一鼓楼,均系明代正德年间所建,台基高两米,四周包砖,状城堡。</p> <p>蒙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p> <p>蒙山大佛(古时又称“晋阳西山大佛”),位于蒙山北峰。公元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凿大岩为大佛,历24年始成。据《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可见大佛开凿时场面之宏大。蒙山大佛依山镌刻,结跏趺定而坐,双手施禅定印,厚胛肥肩,身体颇显雄壮,有着鲜明的北朝风格。整座大佛高大巍峨,气势磅礴,正所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当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瞻礼大佛时,顶礼膜拜,赞叹不已。</p><p> 根据唐朝记载像高“二百尺”约合现在63米,低于四川乐山大佛8米,早于乐山大佛162年。就凿成的确切年代而言,这尊凿于6世纪的晋阳蒙山大佛,就是目前所知世界凿成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大型摩崖石刻佛像。</p> <p>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论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大佛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碑刻也应在此处。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p> <p>塔林,位于开化寺北侧,是安放开化寺历代方丈、住持及有德高僧灵骨的圣地,以唐、宋、明高僧塔居多。因塔数目多,散布如林,故称塔林。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所以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不同,都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中的地位、成就和威望高低。一座座墓塔,或高大,或隽小,或藻华,或朴实,在松柏的掩映下,更显得古老而沧桑。他们书写的是开化寺古老的历史,见证的是千年古刹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蒙山开化寺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的蒙山,始建于551年(北齐天保二年),与龙山童子寺同时为北齐文宣帝所创建。开化寺分前(下寺)、后(上寺)两院,后院在开化沟内蒙山之阳的山崖旁,建筑高大宏伟,依山势镌刻着高约63米的蒙山摩崖大佛像;前院是为远瞻大佛而建,在后院之东南1公里处,两院一前一后隔山涧遥遥相望。开化寺由于寺毁阁倾,如今只剩下后院蒙山摩崖大佛和前院连理双塔。</p> <p>蒙山开化寺铁佛殿,始建于隋末唐初,后因元代战乱被毁,所幸殿内,两尊铁佛,保留至今。为了保护佛像,重现开化寺胜景,2009年,参照唐代皇家寺院建筑风格,在原址上进行了修复。唐代建筑雄伟壮观,凤毛麟角,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硕大,柱子粗壮,榫卯结构,抗震系数极高。多用板门直棂窗,造型典雅庄重。与殿内供奉隋唐铁佛风格协调一致。</p><p> 大殿正中莲花须弥宝座上,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高2.6米,重4.2吨,与北侧的迦叶立像,同是我国古代铁铸技术,与雕刻艺术的有机结合之作。释迦牟尼两侧分别站立着两大弟子,迦叶与阿难,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后,迦叶和阿难首倡集结500人,将佛所说的法结合,并集成佛教的三藏经典,即《经藏》,《论藏》,《律藏》。</p> <p class="ql-block">连理塔,邑志称为“释迦牟尼如来舍利塔”,为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建筑。塔南北并立,东向,南塔额“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额“定光佛舍利塔”,两塔形制相同,下连基座,俗称“连理塔”。塔平面成方形,总高度均为8米多,塔顶层层內收,塔刹成八角形亭台式,顶部装饰已塌落。此塔近观隽雅秀丽、远眺犹如两朵未开的花蕾,这种建筑形制为唐到宋的过渡形式,国內十分罕见,历经千年未经修复,为我国建筑史上极有价值的范例,也是太原市现存仅有的“花塔”实例。</p> <p>在远远的告别了蒙山大佛后,我们的全部游程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