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镇四日游(2)

蜀兰

<p>河上镇是杭州萧山区下辖的一个镇,历史悠久,唐代开始形成集市。</p><p>南宋迁都临安后,这里更是商贾云集,买卖兴隆。</p><p>随着改革开放,河上镇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纸业之乡”和“服装之乡”。</p> <p>6年前我来过河上镇,和4个泳友,在wj家里也住了4日。</p><p>那时候,河上镇还是原汁原味,小街小巷,老房子,旧建筑,各种土特产品,味道悠长。</p><p>记忆深刻的是镇口的烧酒作坊,门口整齐摆放了一溜酒坛,依照原料的不同,头锅二锅的品质,价格不一。</p><p>酒坛后面是冒着腾腾热气的锅炉,按传统工艺发酵好的粮食在锅炉内蒸煮形成的水气,顺着气管循环、冷却,一滴滴流下落入一个大坛。</p><p>当wj告诉我那个液体就是新酒,是正宗不掺假的酿造白酒时,感觉奇妙极了。</p><p>忍不住要了10斤,最好的。</p><p>买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同行的泳友hjm巧舌如簧,口吐莲花,哄得老板心花怒放,不仅降了价,还白送一斤。</p><p>送的一斤白酒请了客,客人品尝后的评价是,这个酒放在茅台瓶里就是茅台,放在五粮液瓶里就是五粮液。</p><p>10斤的酒瓶后来带到宜兴山庄,招待了我的发小一行7人。</p><p>发小的老公懂酒,临别前向我讨要。寻到一个大可乐瓶装满。</p><p>剩下的3--4斤,存入房间衣柜的下层。后来,这个房间给了一对新来的工人居住。等他们退职搬走我进去找寻,酒瓶已经不知所踪。</p><p><br></p> <p>17年,河上镇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p><p>这个过程,wj在群里偶有介绍。</p><p>重新走进河上镇,犹如走入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p><p>粉墙黛瓦的民居,仿古的沿街立面,一尘不染的地面,让人惊叹。</p> <p>这次我们第一个踏进的也是个烧酒作坊,因为环境变化太大,不敢确定是不是6年前的那家。</p><p>女主人正在翻搅谷壳。</p><p>谷壳是酿酒工艺流程中的添加物。</p> <p>徐同泰官酱园。</p><p>河上镇的百年老字号。</p> <p>1875年,家境贫寒的徐三春夫妇靠摆酱油摊起家,两年后,以“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创建了徐同泰酱园。</p><p>历经十一代传人,以秘制绝活生产传统酱油、调味酱等产品。</p> <p>圆锥形酱缸。</p><p>立夏后,酱缸露天置放,日晒夜露,自然发酵,整个过程约180天。这样手工酿造出的酱油,纯天然,非常香。</p> <p>揭开盖罩,缸里还残留着淡褐色的酱渣。</p> <p>酱油坛。</p> <p>溪头村。</p><p>位于河上镇西南面。</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河上龙灯(板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是河上镇的民间风俗,</span>始于南宋年间,2014年,河上龙灯胜会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单。</p><p>板龙,顾名思义,接板成龙。</p><p>每块灯板长约2米,宽约0.2米,两头有孔,后板搭前板,用木棒穿在孔中作榫,加以固定衔接起来的灯板可以在水平方向作木工曲尺一样的活动。</p> <p>灯板上扎龙头,或扎龙尾,更多的则扎上弧形的龙身,也会穿插些十二生肖等 动物,连成一条波浪形长龙。</p> <p>过去,<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龙身按统一尺寸由各村参加者扎制。</span></p><p>龙头、龙尾则由民间艺人扎制。<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现在保留着这手绝活只剩溪头村的几位老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因而,溪头村成为</span>河上板龙的大本营。</p><p>溪头村人大多姓傅,溪头村也叫溪头傅。</p> <p>龙灯胜会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二开始,<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持续到元宵节,当夜12点,人们会把龙头烧掉,以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富裕安康。</span></p> <p>镇里还保留着一些旧址。</p> <p>杂货店。</p> <p>理发店。</p> <p>知道图左卖的是什么吗?</p><p>和yy猜了一阵,还是她聪明,搞明白了。</p><p>对,是红薯粉。</p> <p>土特产品都挪进这样的店铺或农贸市场。</p><p><br></p> <p>露天菜场萎缩到很小,摊位也有限,不过,全是原生态。</p> <p>这个农民告诉我们,这一对篮子是他自己编的,用了十几年。</p> <p>村村都有这样的健身器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