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知不觉,已经经过了三个月,通过这三个月的学习,我深有体会。</p><p>以下是写篆书时应注意的几点:</p><p> 1.写篆书时应注意笔画粗细程度相同。</p><p> 2.写篆书时懂得灵活运用手腕的力量,抬起笔来写。</p><p> 3.写篆书时应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到最后的平出;逆入平出。</p><p> 4.积点成线,拉着笔来写,借助手腕的力量。</p><p> 5.尽量使笔垂直于纸面,这也是中锋用笔的一个侧面要求。</p><p> 6.接笔处应懂得接笔自然,接笔处保持圆润。</p><p> 7.写笔画时应一气呵成,最好保证中间不断气,字也是有呼吸的。</p><p>写行书应注意以下几点:</p><p> 1.多数用中锋行笔,少数用侧锋行笔。</p><p> 2.行书只有两种起笔方法:一种是侧锋,切笔;一种是逆锋;再转入中锋行笔。</p><p> 3.写行书时应注意笔断意连。</p><p>写篆书对写行书有所帮助,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比如中锋行笔。</p><p> 以上就是这三个月的学习心得,以后不懂多问,多练习,多思考,多灵活运用!</p><p>————小楼听雨</p> <p>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曾在历史上留下一本传世经典《峄山碑》,此碑高一百九十厘米,宽四十八厘米,四面皆同。碑阳九行每行十五字计一百三十五字,碑阳计八十七字。此碑线条圆润而流畅,粗细相近,首尾圆合;结构中单字偏长,注重空间的对称、笔画之间的穿插,力求和谐自然,用笔中锋行笔,接笔自然,不露痕迹。这本帖属于书法中的篆书类型,篆书则被称为“书法中的站桩”。当然在篆隶当中也在这本帖中最为重要的笔法:绞转。把这笔法如能运用自如其形模体也就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后世的经典名帖中也有篆书的笔意如:汉隶《礼器碑》唐楷《颜勤礼碑》他们的用笔都有篆书的笔意。唐代张怀懽在《书断》中赞美其用笔:画如铁石,字如飞动;称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总体来说《峄山碑》总体线条呈婉转流畅圆润,结构匀称均衡用笔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圆润收笔。</p><p>————鹤川</p> <p> 通过几个月的书法学习以及这次书法考试,我也深刻认识了自己的书法问题和一些关于篆书的知识以及现在正在学习的《曹全碑》关于隶书的知识。</p><p> 先说一下我的问题:</p><p> 1.结构分布不均</p><p> 2.线条粗细不一致</p><p> 3.会出现洇墨的情况,使纸面没有那么干净</p><p> 接下来讲一下我所学的知识:</p><p> 1.绞转</p><p> 2.蚕头燕尾</p><p> 3.字的结构要分布规整</p><p> 以上是我两个月内不太成熟的心得体会,但我会在接下来的三年日子里努力学习书法,并且努力将书法成为我的里程碑。</p><p>————Kilig</p> <p> 通过对《吴均帖》的临写,可以感受到清人对碑学的研究与创新。吴熙载的《吴均帖》取法于秦汉古篆并结合《天发神谶碑》的用笔特征,进行创新。他主要根随其师包世臣和其师爷邓石如的厚重而流美的线的基础上,加以提按变化。</p><p>一、在线条处理上</p><p>《书谱》中有云——“篆尚婉而通"。写篆书的线要多一些流美,要更加强调线条的质量,在《吴均帖》中我们可以看到到线条排列方式放射性的转度。如“见”字中这种向背线的排列方式、和”成”字中线系的发射性结体。清篆中的字大多以长方为主要体势较高,字法严密,并有上紧下松和中宫收紧等特点。在强调单字形对称的同时在强化错落美,单字的书写和整章的气息便在用搭接与避让的关系中得到呼应的美,这在当代书家冯宝麟先主的作品中多以体现,其作品的思路就来源于吴均帖,并对吴让之的转折和提按加以夸张,出现了冯派小篆。</p><p>二、在空间处理上</p><p> 吴让之的小篆在多个横线空间排布上,在重心处理上,整体重心偏高,,他在书写每个字的时候对每一个细小空间的要求都非常严谨。</p><p>三、在笔法上</p><p>他创新了邓石如的中锋书写在其书写中又加上了中侧锋的转换,整个字的变化强调了实接与虚接的变化,在其字体转折中更加强调发力点的运用。</p><p>《吴均帖》是 对吴让之的风格特点最主要的体现,体现了吴代当风的特点。</p><p>————黎鲟</p> <p>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经过几个月书法的学习,我对书法有了更深的认识。篆书、隶书是我从未涉及过的书法领域,面对这些新鲜的书体,我常向老师请教在习字上遇到的问题。篆书、隶书的写法和字的形态与我之前学习的楷书大有不同,篆书逆锋起笔,笔画均匀,字的体势对称且偏高。而《曹全碑》的写法更是蚕头燕尾,字势偏扁。仅仅几个月时间的学习,更是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对书法不断进行探索,定能对其的了解有更高更深的一个层次。望两年后的今天,我依旧能心怀“我言秋日胜春朝”般的信心抑或是更响亮、更不同于它的啼鸣。</p><p>————江上晚风吟</p> <p> 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学习,一种文化,书法艺术,书法技艺,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中国书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p><p> 通过这次期中考试,虽说临摹的《峄山碑》,比平常好一些,但是还是存在许多不足,最主要的还是练得少,没有掌握好其中的技巧,所以以后,要多练,勤练,刻苦去钻研书法这门艺术,只有从心底懂得了技巧,以后才会更轻松。</p><p> 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可以感受到很多的乐趣,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临摹各种书体,要掌握书法的运笔技巧,就得下功夫。</p><p> 我们现在正在临摹的是汉隶《曹全碑》,《曹全碑》是汉碑中挑鱼盛誉,以风格飘逸多姿,结构匀整,著作于世。</p><p> 书法的道路是漫长的,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继承传统,下苦功夫去练,才能有有所成果,只有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去多临帖,多练,多写,才会有所进步,否则写出的字是经不起观看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学好书法。</p><p>————年少轻狂梦</p> <p> 通过老师的这几个月的教导,我受益很多。</p><p> 学了很多的技法和技巧,老师那豪放不羁的技法,映入我的眼帘。哇,太帅了,老师,我彻彻底底成为了你的粉丝,我很庆幸成为大名鼎鼎书法闫老师的学生,文艺的老师能写能画,颇有体会。</p><p> 老师写字的气势云鹤九霄,龙腾四达。</p><p> 希望多受到老师的指点,通过几个月的小篆临摹,还有几个月老师的指点,我的写字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也大大提高了写字的效率。</p><p> 这次专业虽然考的有点少吧,但是下次会争取上九十分的,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稳上九十分!</p><p>————辉小呆</p> <p> 前先,我们书法的学习一定要坚持,不同的字体, 对所用的工具也就是毛笔的选择也很重要。</p><p>学习时我们大体以临摹为主,选择名家之贴,先读贴,深入体会字体的特点及布局执笔练习时,注意坐姿,执笔的方法</p><p>篆尚婉而通, 执笔: 执笔要有深.浅.长.短之分;使,是指运笔要有纵.横.牵.掣之别;转 是指运笔要有钩.镮.盘.纤的不同;用 是指字法中的点画安排和结构布局要有相向,相背等呼应变化。</p><p>字体结构:从中都有各种向背呼应的关系,又有向相呼应。笔画之间,笔画与笔画组合之间,笔画组合之间都有关系,平势统一,书法中斜(中)势统一之美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p><p>笔画: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参插而且不抵触,起笔逆锋起笔,笔法千变万化于笔端,将自己的情感和格调挥运在作品之中,能够自由运腕,笔豪转换,四面着纸,伺机变化。</p><p>篆书的学习要多练习,多思考,多学习,多努力,从中得到更深的体会。</p><p>————雨辰</p> <p> 来校之前我学过三年的楷书,进去书法班后老师先让我们学习小篆,临习《峄山碑》,一开始上手较慢,经过近三个月不断的练习,现在还可以。但是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发挥有些失常,我检讨一下自己在考试中犯的错误,一在考试过程中,毛毡上有点墨,我不小心蹭到导致试卷有点没点卷面不干净,二在考试中,有些字没有认真读帖,三我在起笔、行笔和收笔还是没有写好。</p><p> 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在完成老师留的字体学习的基础,多加对小篆的学习,这样有利于以后其他书体的学习。</p><p>————Aurora</p> <p> 当我自己总结一下这三月的学习收获时,学习到了很多笔法,和一些碑,包括现在学习的隶书、转笔、回锋,在转折处,锋尖基本不动,笔锋部分折转而改变方向,外形方而外突,谓折笔,锋尖随着整个笔锋部分回旋圆转,外形显圆谓转笔,……还有很多。这几个月里我深深体会到一切学习,只要认真跟老师学习,一定会有突破。在以后的学习上一定会不负众望,选择了书法就要坚持下去,无论多难,老师说过学习书法,不能骄傲,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p><p>———— 忠磊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