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息牧河的记忆》

傲雪梅

<p> 《养息牧河的记忆》</p><p> 文/傲雪梅</p><p> 养息牧河,在辽、金、元时代名为羊肠河,清初称杨柽木河。位于辽宁北部,发源于彰武县境内,全长129公里,流域面积1861平方公里,河槽宽70-350米,系常年河。由于流经沙地,故河水带沙混浊。旱季,水流潺细,温婉缠绵;雨季,则汹涌澎湃,浊浪滔天。当年设计人员低估了她的能量,修了一座过水桥。一场大雨,一次大水,就把那钢筋水泥铸成的大桥冲得稀里哗啦,七零八落。河床为沙底,水流急的时候,站在河里,脚下的沙子会快速的被掏空,人会下陷。</p><p> </p><p> </p><p> </p><p> </p><p> </p><p><br></p><p> </p> <p>  就在这名不见经传的小河边,却深深地刻着我青春岁月难以忘怀的记忆……。</p><p><br></p><p> </p><p><br></p><p> </p><p><br></p><p> </p> <p>  六十年代末期,我随同父母下乡到东北的农村,邂逅了这条河。</p> <p>  家距河边很近。此段河床落差很大,河床很深,水最大的时候,浑浊的河水会灌满整个河床,掀起的大浪会高出地平线,坐在家里便能看见那翻滚的浊浪伴着隆隆的轰鸣声如万马奔腾般奔涌而过。浑黄的浊浪里时常裹挟着不知从哪里被连根拔起的很粗大的树木随波飘去。由于落差大,水多时,总会湍急而下,两岸近水的沙土会被冲走,下面被水掏空的何岸会伴着轰响和溅起的巨浪坍塌到河里,形成高高的陡峭岸崖。除了人们经常过河修成的道口外,其他地方是很难上岸的。</p><p> </p><p> </p><p> </p><p> </p> <p>  记得一次学校放假支农,我和父亲一同收工回家。刚刚下过雨,眼看河水见涨,水流湍急,前面的人已经淹没过大腿跟了。中间的主水道甚至会有没腰深,很多人湿了上衣。我和父亲脚步慢了些(父亲扛着二十斤大米,那是母亲享有的待遇)待我们下水时,其他人已经到了对岸。</p> <p>  开始我拉着父亲的手,走了几步便明显感觉水的冲力很大,脚下下陷的很快。父亲说:“两个人一起走阻力太大,你一个人快点走免得陷下去”。我听了父亲的话,快步向前冲去,顶着急流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到了对岸。待我回身却看不到了父亲。急搜水面,却见父亲在下游几十米开外只露着头和肩上的米袋,苦苦挣扎着。父亲不识水性,我那时也不会游泳,急瞥身后,已无人可求助。情急之下顾不得多想,便纵身扑进水里向父亲的身影冲去……。</p> <p>  水中的阻力很大,且下陷的厉害,人在忘我的时候,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不会游泳的我竟然很快的追上父亲,就在他摇摇欲倒之际,一把抓住了他的衣襟,他才稳住了身体。我大喊:“把那米袋子扔掉!”他不语,也不扔,只是默默的借着我拖拽的一臂之力奋力地迈出那漩涡(陷涡)。</p><p> 水还在上涨,我拼全力拽着父亲逆着激流艰难地向那来时的道口挪动,挪动,挪动……因为别的地方根本无法上岸…………。 </p><p> </p><p> </p><p> </p><p> 直到家里,我的手还死死地攥着他的衣襟。</p><p> </p><p> </p> <p>  父亲放下米袋,掰开我的手,疼爱地摸着我湿漉漉头发说:“傻孩子,还拽着干啥?快去换衣服吧!都湿透了。”我无力的依靠在窗前,任凭那头发上的河水顺着长长的辫子向下滴淌……滴淌……滴淌……。</p><p> </p><p> </p> <p>  已换好衣服的父亲忙碌着晾晒那袋被河水浸湿了的大米。那时的农村缺衣少吃,粮食是十分珍贵的。尤其是青黄不接时,当地大多数农民要吃“反销粮”,记得那年的反销粮是带壳打碎高粱碎。再不足的部分就只能用野菜充饥了。</p><p> 望着父亲忙碌的背影,心生感慨:当年,父母跟着林彪的“四野”部队转战南北,抛家舍业(听母亲讲:部队有时候走的急,就连墙上挂的珍贵照片都来不及取下,曾经几度抛家而走。)却连眼都不眨一下。而今,他却为那半袋粮食去拼命………!</p><p> 不禁潸然泪下…………泪水与头发上的河水一同流淌…………。</p> <p>  2000年的初冬,患脑萎缩几年的父亲弥留之际突然清醒,拉着我的手说:“好孩子,我知道,你是好孩子。在那养息牧河里,你还救过我的命呢。那水的冲劲真大!”…………。</p><p> </p><p> 八十四岁的老父亲对人生的最后记忆,竟然是在那养息牧河的浊浪里挣扎…………。</p><p> </p><p> </p> <p>  《感怀》</p><p>春秋冬夏几飘零,</p><p>雨雪风霜度此生。</p><p>家遇红羊同患难,</p><p>国逢赤马共悲声。</p><p>青春岁月蹉跎渡,</p><p>秋暮时光试欲争。</p><p>怎奈牧河东逝水,</p><p>蓦然回首是星空。</p><p><br></p><p>注:红羊,赤马,——红羊年,赤马年。指文革动乱时期。</p><p>于 2020.11.27(农历十月十三)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