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冬天的雨,带走最后一丝秋意。它从高高的云层上落下来,清理着苍茫大地。雨色缠绵黯缱绻,天光物色润新颜,伴随着缕缕冬雨的缠绵,免不了寒意悱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悄悄轻拍着窗扉,沙沙作响。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p> <p> 天色微曜,烟雨涳濛,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呼呼寒风叫醒沉睡的大地,吐出了灿烂的早晨。</p> <p> 2020年11月26日上午第一节课,美术组王晓梅老师的公开课就伴随着细细雨点开始了。在接到公开课通知后,王老师早早确定好了自己公开课的课题:五年级上册《青花瓷》,带同学们一起探索中国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p><p><br></p> <p> 每一次讲台上的完美呈现,都离不开那份执着和认真,在正式上课前王老师将课程的流程进行层次梳理,不断整理修改自己的教案,抓住每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追求更完美的课程呈现。板贴和字体设计运用青花纹饰装点修饰,紧扣课程主题,别具一格。</p> <p> 最精彩的呈现当然也离不开美术组其他老师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帮助,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总是让每个家庭成员在寒冷冬季中感受到阵阵暖意。</p> <p> 在上课前王老师以游戏“国宝竞拍”引导同学们了解青花国宝的价值,同学们兴趣高昂,课堂气氛也随着导入的课题慢慢热烈起来。</p> <p>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为我国赢得了“瓷器之国”的盛誉。其中青花瓷堪称“人间瑰宝”。这种瓷器在洁白的瓷体上辅以蓝色的纹饰,蓝白相映,怡然成趣,素雅清新,充满活力。</p> <p> 王老师出示《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这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种罐子吗?跟我们平时看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认真观察后回答:它底是白色的,上面只有蓝色的花纹。随后王老师总结学生们给出的答案,像这样白底蓝花的瓷瓶我们在古代又称之为白底青花瓷。紧接着王老师让大家仔细阅读书上青花瓷的历史发展,让学生总结青花瓷的第一大魅力即色彩美。</p> <p> 课程的精彩还在继续,王老师又出示一组青花瓷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青花瓷的器型:罐、瓶、盘、碗、壶、杯等。随后王老师设置了讨论环节,提出问题:这些瓷瓶在造型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畅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王老师整理总结出造型对称的瓷器美也是瓷器的第二大魅力。</p> <p> 在学习青花瓷的纹样时,王老师从主要纹饰和辅助纹饰进行剖析,通过分析图片纹样的吉祥寓意,比如贴近生活的简单鱼纹,学生很快猜想出是“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意思,还有“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等。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布局中也有一定的考究,分别为瓶口、瓶肩、瓶腹、瓶胫、瓶足。其中瓶腹花纹为主纹,其他为辅纹,从而引导出瓷器的第三大魅力即纹饰美。</p> <p>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感受到青花瓷瓶的美,王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准备一个惊喜,随后展示出她带来的青花瓷瓶,也向大家展示出自己的示范画作品,这一笔一画也体现出王老师高超的绘画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p><p><br></p> <p> 愉快的课堂教学在不经意间已然进入尾声,学生自由创作,伴随着一曲周杰伦的《青花瓷》,同学们展开联想,画笔沙沙。在此期间王老师主动走下讲桌巡视指导学生的作业,并指出改进的地方。亲切的态度,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p> <p> 通过这一节课的共同学习,同学们基本掌握和了解了青花瓷的历史和绘制方法,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王老师将学生绘制好的作品放置在黑板展示区,并让同学们评选出“最美图案奖”“最佳创意奖”。学生们踊跃参加评选。</p><p> 在教学最后的拓展环节,向同学们展示一些青花瓷的奇特、有趣的运用。这些新奇的图片能够在吸引学生的同时,让孩子们了解到,美丽的青花瓷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为古老而精美的它也穿上了新的外衣。</p> <p> 课程结束后,教导处陈克茹主任带领全体听课老师参与评课。首先对王晓梅老师整节课的环节把控表示非常满意,其次对美术组全体成员互帮互助的团队凝聚力表示由衷的赞赏,其他评课教师也在课程的细节上给予了更优化的建议,整节课衔接紧密,环环相扣,层次丰富。</p> <p>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我们的孩子缺少的不是勇于发现与探索的精神,而是缺少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实践告诉我们,所给予孩子的不是单纯的一种方法或一种知识,而是让他们知道,只要仔细观察,你将有能力发掘更大、更美妙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