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旅游实录 附录二 我的大学跟早期写作之路

慕云天

1981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进行试点,1983年正式向全国推广。经过两年试点,三年推广,到1985年底,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1988年,国务院颁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br>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高校承认我国自考毕业证书,过去需要本科学历,如今有自考专科学历就可以报名出国留学了。我国自考生到这些国家的大学学习,可以免试自考合格的课程,自考毕业生可直接攻读学位。<br> 1987年春末,受朋友的蛊惑,我决定去参加高教自考。由于时间关系,只报了“哲学”跟“现代汉语”两个科目。报名是8月上旬,考试在10月20日左右。报名费是5元或者10元一科目,不会超过10元。<br>1983年4月23日,四川批准成立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川府函[1983]81号)。当时重庆隶属于四川。次年4月29日,四川省举行首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哲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汉语3门课程,报考人数为44302人,实考人数为42087人。<br> “五大生”不包括高教自考生,它指的是1979年9月8日以后按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经省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由教育部备案或审定的电大、职大、业大、函大和夜大毕业生。<br> 这是当时的高教自考“外国文学”课程专用书,老教材。 这是高教自考“古代文学作品选”专用书,这个科目比较难考,书上留下了很多笔记。 开考初期,全部使用当时的高等学校教材。1986年5月10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编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的几点意见》。下面这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在第二年就发行下去了,速度还是蛮快的。 我读高中时,班主任是政治老师,“哲学”这块学得比较好,开考第一科就选了它。自以为考哲学不是问题,却是61分险过,有点吃惊。<br>“现在汉语”也是我的强项,却只是得了个63分。<br> “外国文学”就是背书,多背就可以过;“文学概论”麻烦点,那是要考理解力的,还是62分通过了。 1987年10月第一次考试,一年半时间分三次考过7科,完成百分之七十的课程。“古代汉语”跟“写作”都是60分,算运气好吧。 1988年底,在报社跑广告工作,常有出差,致使中断了考试。1990年3月,离开报社以后,分两次通过了余下三门课程。当时的高教自考,是有科目限制的,不是每次都可以参加自己想考的科目。比如,1990年10月份就没有“古代文学作品选”,只有等到第二年参加考试。 逻辑学是我的弱项,考试成绩差得太多,只好改修心理学。“古代文学作品选”是比较难考的,只是因为最后一科,不敢大意便在学习中下了功夫,拿到成绩一看74分,有点用功过头了。心理学简单,没怎么下功夫就考了75分。 1991年6月,拿到考试成绩,该是准备毕业了。毕业生登记表属于个人档案,必须交到街道办事处或者人才中心。我好像有先见之明,一直没有交出去。这样的登记表原件,在私人手里很少见。 6月下旬,拿到毕业生登记表,认认真真写了自我鉴定。填好表格跑街道,天星桥街道盖章还是很顺利的,他们同意自我鉴定。我们的主考院校是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也加了公章。他们都说“审查合格准予毕业”,落款日期是1991年6月30日。 仔细阅读的朋友会发现,我读小学是1972年2月,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读小学有过春季招生。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留了半级,跟自然升上来的,也就是1972年9月上学的家伙,同在一个班上了。我读了两个四年级上期。<br>1971 年 8 月13日,中共中央批转了“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了三个月零十七天)。文件确定工宣队长期领导学校;让大多数知识分子到工农兵中接受再教育;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缩短大学学制;将多数高等院校交由地方领导。这个文件可能影响到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性,有些小学都懒得招生了。<br> 毕业证出来以后,沙坪坝区自考办组织大家开了个座谈会,会期半天,交了2元拍照费,还发了同学录。我看了一下,待业青年只占百分之十几,我们属于少数派。早几年毕业,政府部门是有工作推荐的,等我拿到毕业证书,已经没人管这事了。 我还是用过这个同学录的,跟一个叫什么(程)洪的男同学保持了几年通信。 大红本毕业证,盖了两个红色印章。 那个时候的自考还有中专,什么专业不是很清楚。自考只是一次经历,对我的人生没啥影响,也就是今后的发展,跟文凭无关。 下面说说我的早期文学创作。 <div><br><div>因为教育体制巨变,我读小学比较晚,8岁才进学校。不过,此前跟着要好的小伙伴学习,已经知道一些一年级的算术和语文。那时,家里有些小人书,我在一年级就开始阅读,不认识的字直接跳过,懒得问哥哥。记忆最深的就是拔萝卜,还有狼来了的故事,都是文革前的版本。<br>二三年级的时候,就跟同学换书看,一般是连环画,《三国演义》算最牛气的书了,可以交换任何一本小人书。不过,记忆最深的还是《说岳传》里高崇挑滑车,血淋淋的感觉。还有一部连环画,记不得名字了,讲的是游击队进攻日本碉堡,一位牺牲的队员身边画了一滩血,直至我几个晚上都做噩梦。<br>三年级以后换的就是小说了,因为没有什么课外书看,到处找小说的欲望特别强烈。沙坪公园当时有个阅览室,没有学生证,是不能进去的,读报都不行,非常羡慕有证件的哥哥姐姐们。<br>五年级的时候,老师组织了一次平顶山野炊,回来要求写记叙文。我写的两页纸成了范文,还被语文老师推荐到隔壁班阅读。这篇作文,现在还记得一点:<br>“东方刚露鱼肚白,我就起床了……路边的麦浪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我们。”这是原文,一字不差。<br>“……我们好不容易点燃了石头灶里的火,老天爷就像有意开玩笑似的,落下了一些雨滴。还好雨没下多久,等雨过去,我们继续烧火煮饭……”,这段基本上是原文。<br>“鱼肚白”是一月前才学会的词句,什么课文忘记了。好像说的是一个少年人,早早起床去学雷锋做好事,来自1977年的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班主任杜教师有些不相信作文是我独立完成,问是不是有人帮忙?<br>那时,父亲在外地,母亲整天忙于工作,根本就没人检查我的作业,过问我的学习情况。<br>进入初中,学校有了图书室,每周或者半月可以借一本书。管理书籍的魏仲云(作家)老师,跟我关系比较近,总是选最好的小说给我。当时借书不能进图书室,老师拿什么,你就得看什么,不看还不行。<br>每周一本小说肯定无法满足,我经常跑两三公里,去沙坪坝新华书店借书,好像是一毛钱一本,只管一天。印象深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野火春风斗古城》跟《林海雪原》等,还有总是留在书架上的《金光大道》;至于押金怎么解决的,忘记了。<br>大量阅读小说,直接荒废了学习,数学只有班主任教的那一年,才有及格。语文也不怎么好,70分左右吧。物理和化学,好像从来就没及格过。<br>我哥哥赶上了知识青年下乡的末班车,1976年3月去了綦江县永新公社瓦房生产队插队。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非独生子女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br>进入70年代,国家开始允许知青以招工、病退、顶职、身边无人、参军及工农兵大学生等名义逐步回城。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决定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并开始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br>1978年暑假,我到哥哥插队的生产队避暑。哥哥去给队里照看山林,我在屋头煮饭,或者在山里到处跑,过了个愉快的假期。回来以后,开始在软面抄上写第一部小说。内容好像是抓坏人,还扯到了哥哥照看的山林,说跑过去就是贵州了。<br></div><div><br></div></div> 这是一部翻来覆去读过的书——小说创作杂谈,对我以后的写作启发很大,学者们的言论很是自由开放,讲的内容更是肺腑之言,以后再也没有读过这么好的书了。其中,漫谈鲁迅小说中的创作手法,作者是魏金枝,从这里可得知该书出版于文革前。 光绪三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绣像三国志演义》是我收藏最老的一本书,全书一套8本。偶然得到一个日期加盖章,我就把自己的书都盖上这个印,亲笔写上某年查于覃家岗。 进入高中,我选了文科班,这是当时的学生证。<br> 高二的寒假,我看了日本研究大战略的军事评论家久留岛龙夫写的《明斯克号出击》,突发奇想准备写一部大部头的幻想小说。拟的提纲现在还保存着:“1986年9月下旬,***想收复南边,苏俄就乘机打着“援助”的口号派重兵进驻***。在9月30日这一夜(不会是一夜之间吧),约30个师的兵力开到了朝鲜新义州不到100华里的地带上。10月1日早晨5点,对中国不宣而战。<br>10月1日早晨4点30分,符拉迪奥斯托克的百多万吨战舰起锚南下,(什么时间?)同中国海军在黄海展开大战。<br>10月1日早晨5点正, 苏俄20多个师在100多华里的战线上沿中蒙铁路直扑北京。随后,中苏边境的东线西线其他兵力成倍增加,越南军队也蠢蠢欲动。此时,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br>10月2日下午3点,苏军投入战斗的军队已有200万人。漫长的中苏边境,中俄(该是中越吧)边境随时都有点燃烽火的可能。此时,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怎么再次出现这句话)。”……后面乱七八糟的,就不清理了。小说假想中苏开战,苏军沿中蒙铁路进攻北京,同时准备在天津登陆,拦腰截断中国军队的纵深防御。<br>因为当时正在写我的第一个电影剧本《草、露、花》,这部小说暂时搁置,后来一直没有动笔。电影剧本完成以后,我很谦虚地取了个笔名叫莫成,还不敢自己去邮局,请母亲代为邮寄,寄的普通信件,没有单据。<br> 顺便说一下,我们小学读的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这里也顺便介绍一下,我收藏的剧本《风雪夜归人》。抗战时期国外纸张运不进来,出版的书大多是国产的土纸,纸张虽柔韧,但着墨不均,字行透背,保存到这个模样实属不易。网上已找不到这个版本,旧书网上有复印本出售,也有1945年12月开明书店出版的这部书,开明书店第二版的纸张就要好得多了。 <div>《风雪夜归人》1943年在重庆被禁,导致该书竟然有两个初版本。第一种是由李健吾经手,1944年4月由上海开明书店推出的初版本,到1949年1月印行了6版;第二种是重庆新联出版公司1944年10月推出的初版本,有出版广告(载1945年1月12日新华日报):<br>本剧讽世贬俗,哀愁凄艳;叙一旧剧红伶与一风尘女子的一段平凡的因缘。藉旧时代的社会群像描画人的觉醒;于笙歌丝管,轻颦浅笑的底面,写出世人体会不见的心酸与贫苦。缠绵悱恻,低徊呜咽,深刻隽永,光彩逼人。在渝演出,哄传遐迩,博得评论界之至高评价,群许为可传之作。荏苒三载方得出版,必为畅销之书无疑。定价一百五十元。新联出版公司印行。<br></div> 有一位《风雪夜归人》版本研究者说,没见到过新联版本,我就再上一张图片。 那个时候非常喜欢看电影,印度电影“流浪者”、“大篷车”;日本电影“追捕”、“人证”、“远山的呼唤”;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国产电影“巴山夜雨”、“戴手铐的旅客”、“庐山恋”、“知音”等。好电影的票非常难买,我就站在离电影院百米开外的地方,手里拿着几毛钱,等着别人退票。这两张1983年的电影票一直保存到现在,那张学生票估计是替用,因为那年我已经毕业。 1984年6月3日这个收据是给“电影作品”刊物投的稿,加了“挂刷”,算印刷品邮寄;后面这个加盖了信件的收据,邮费按8分钱20克算。80年代早期,投稿是可以走“挂刷”的,后来改为信件了。<br>从1950年5月开始,外埠平信邮资(20克)是0.08元,外埠挂号信是0.20元,外埠印刷品基本邮资是0.03元。1990年7月31日,外埠平信调整到0.20元,外埠挂号信调整到0.50元。1996年12月1日,外埠平信调整到0.50元,外埠挂号信调整到1.50元。1999年,外埠平信调升至0.80元,外埠挂号信调整到2.80元。<br> 信封上的毛笔字不错,那时一些老编辑,是民国时期出生的人。 我的第一个剧本《草、露、花》写的是中学生的故事,加有中学生恋爱题材,有点超前吧。 《影剧艺术》是一本双月刊,一年估计就发六个电影剧本吧,不拟刊用正常。信中说“对于中学生谈恋爱如何看待和反映,应有一个健康、明确的态度。” “OPJ”,这篇稿子投稿三次,肯定也是被退稿三次。 上图“爱之河”等五篇是给萌芽杂志社的,下面有回信。 1986年4月16日寄给萌芽杂志社的小小说,两个月后收到了退稿信。上海的《萌芽》杂志创刊于1956年7月,是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现在定价10元,每期112页。 1985年至1986年,我写了一些小小说跟诗歌,到处投稿,有时还一稿多投。基本上是石沉大海,偶尔有一点回音,都是退稿信。 这就是成都星星诗刊1987年12月11日给我的退稿信。《星星》诗刊于1957年1月1日创刊,见证了诗坛的繁荣和诗歌新人的崛起,至今健在。 1986年7月,重庆晚报副刊编辑看中了我的《早晨舞厅》,改名叫《最后的探戈》,刊印在1986年9月24日的夜雨副刊中,这算是我的处女作吧。 重庆晚报开办不久,信封还用的是日报的。 这天的重庆晚报,还有汇款单附言,我一直保存着。附言上写的是,“你的稿件在我报9月24日3版刊发。”左下角还有一个“335”的数字,是一种账目编号吧。 电影剧本《空巷残月》写于1985年,1986年7月20日投稿给戏剧与电影,这是一家成都的杂志社。 第二年年初,接到编辑晓苏的回信,说可以修改以后再寄回给他。1987年2月10日,我将修改稿寄给了编辑。 1987年3月中旬,接到晓苏编辑的来信,说暂时不拟刊用。3月22日,我思考再三,决定回信放弃最后的改稿。此后,开始写电影剧本《小秋的伎俩》。 剧本《空巷残月》,成都的“戏剧与电影”通不过,只好改投本地的《红岩》杂志。红岩是综合性文学杂志,电影剧本属于偏门,不用很正常。 老编辑的回信成了亮点,这文笔与书法,已经成为我的收藏品。 1989年的这次投稿用的是笔名,编辑回信里提到了“袁非”。 这是我写电影剧本以来最后一次投稿,将《有钱还不是贵族》拿去参与优秀剧本大奖赛。1993年底进入了股市,再也没有兴趣写电影剧本了。<br>1996年开始写一部股市小说《好运无敌》(出版时改为《逃庄》),里面用的主角人名,来自电影剧本《有钱还不是贵族》。<br> 绑这稿子的丝带很有些年份,也不怕寄丢了。 从电影剧本改为写小说,优点是从视角描写场景,有一定代入感;但人物白描与情节叙述显得过于简洁,不知道怎么推动细节。《好运无敌》开篇写得有些吃力,写完1994年10月股灾那两章,后继乏力,便放进了抽屉里。 2002年初,我在证券公司做外围操盘手,一个人拥有一间大户室跟一台上网电脑(普通大户室不会配置上网电脑),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以前写的小说。还有就是有了电脑,打字比手写方便得多。从此,又捡回了青年时期的梦想。第二年,我自己去买了一台二手笔记本电脑。<br><br> 这台笔记本电脑原装的3.2G硬盘有问题,拿到手没几个月就坏掉了,于是又花160元买了个1.2G的小硬盘。 这个是容量为1.44MB的3.5英寸软磁盘,里面还留存有我的《逃庄》初稿,现在的小朋友估计没见到过吧。 2003年底完成了《逃庄》,上载到股票网站,成为股票小说热门。武汉一家股票咨询公司全文连载到了他们的“每日A股参考”里。 2004年,北京的一家书商跟我签了出版协议,但没有立即出版。2007年迎来了牛市,《逃庄》开始炙手可热,湖南文艺出版社知名编辑决定将三部压缩成一部出版,已过三审。此时,北京的那位书商也找上了门,答应三部书分别出版。这是重庆解放碑新华书店推荐读物专栏。 这是《逃庄》的封面。 《逃庄》在当当网被挂上畅销的牌子,现在评论达到1829人。也就是肯定卖出去了1829本以上,估计有三分之一的人买书以后,不会评论。《逃庄》书商给出的印量是18000册。 现在阅读软件里有六部长篇小说,《逃庄》、《金融道》跟《被撕裂的股市》制作了有声书。还有一部软科幻小说《时间轴上》,正在跟书商接洽,没有上线。现在正在创作《逃庄》系列外传《有股无踪》,讲的不是股票,是大学里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