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p>【怀念恩师———</p><p> 巴陵戏一代宗师李筱凤先生】</p><p> 悼李老师·百年一叹</p><p> 百年烟云渺 筑台喊圣魂</p><p> 桃林瓮琴韵 巴陵南北情</p><p> 算粮显风骨 诸葛唱空城</p><p> 时事之不与 奈何不了身</p><p> 往圣成绝学 慨叹复惊心</p><p> 还问洞庭水 何日撼巴陵</p><p> </p> <p>【李筱凤简介】</p> <p>李筱凤(1920-1975)临湘县桃林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拜师丁爱田,工老生。1953年任岳阳巴陵戏剧团团长。1955年获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员一等奖。1960年任湘潭专区戏曲学校副校长。他功底深厚,善于活用程式,充分发挥其醇厚遒劲的男中音,细致入微地塑造艺术形象,有“活孔明”“活海瑞”“活焦裕禄”之誉;能编能导,兼擅文武场面,一生致力于传统艺术的继承和革新,被誉为巴陵戏的“一代宗师”。先后创作了[南一字板][南转北][南平尾调][北尾调][北改调]和[巴陵高腔],丰富和发展了巴陵戏的声腔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改编、整理传统戏30多个,其中《九子鞭》《打差算粮》和新编历史剧《何腾蛟》,参加湖南省历届戏曲会演,分别获得剧本一等奖和优秀剧本奖。《九子鞭》《打差算粮》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何腾蛟》发表于《湖南文学》。曾出席全国文代会,出任湖南省戏曲演员讲习班教师,参加国庆观礼。成就载入《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等多种词书。名徒有赵远林、陈湘沅、涂文斌、高小玲、熊岳刚。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永不磨灭的“艺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记巴陵戏一代宗师李筱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陈湘源</p><p> 巴陵戏艺人尊称李筱凤为的“一代宗师”,是因为他不仅艺术造诣高深,唱念做舞、吹打弹奏、编导演全能,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他为建国后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李筱凤老师虽然离开我们39年了,但他那种悉心进取,精益求精的艺术创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仍然活在我们心中。</p><p> 冒雪演《骂曹》</p><p> 旧时戏班,每年两起两散,腊月二十三是下半年散班的日子。无家可归的艺人惶惶不安,有家的都急切地盼望着演完最后几本戏,好回家过年。1946年冬天,李筱凤他们班子的演出只两本戏了,可是乡绅却硬要他们演赤膊上场的《打鼓骂曹》。</p><p> 入夜,大雪纷飞,死白色的煤汽灯在朔风中颤抖,好心的班友劝李筱凤不要脱衣,前辈们在冬天演出此剧时,也有穿“打衣”的。他却说:“人家大雪天点这个戏,就是用了心思的。大家都盼着早日回家过年,若我不按规矩演,定要罚戏。我不能拖累大家。再说,按照传统和剧情,弥衡赤身露体击鼓,本身是对曹操屈辱名士的抗议。不管别人怎么扮,我一定要按剧情来。”于是,他喝了几口酒,便赤膊登台了。边上看的人,都止不住为他打几个寒噤。可是他一进入角色,便全神贯注,激情充沛,一丝不苟地演完全剧。</p><p> 散班了,别人都欢欢喜喜地回家过年去了,而李筱凤回到家中,却一病不起,在床上躺了十几天。正如他《病中》一诗所叙:“病中躯壳似纸糊,若用天平四两无。晨起不敢凭窗座,怕风吹去洞庭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苦难多磨砺</p><p> 李筱凤的原配丁艳香,是“戏夫子”丁爱田的独生女,乃巴陵戏首批女演员之一。李筱凤从丁爱田学艺时,两人就情意相投,经常一起切磋技艺,后结为恩爱夫妻。岂料1941年在大庸时,丁艳香被土匪头子罗环九强行覇占。大恶霸罗环九强占其妻后,还经常强迫他夫妻俩演爱情戏取乐。李筱凤不堪侮辱,只得含泪悄悄逃离大庸,回到久别的故乡,重组戏班“新岳舞台”。</p><p> 1947年,他左挪右借,重又成家,移居湘阴(今汨罗市)归义街,仍靠演戏度日。不久,喜得一子,取名平平。无奈生活艰难,难享天伦之乐,仍与乡班搭伙,四乡演出。五月,他得悉家信:小儿平平身患重病,高烧抽搐,促其速归。可是在河夹塘订的几本戏还有几本没有唱完,班里人手紧,难以抽身。误了戏,关系到全班人的生计啊!他谨守班规,悄悄将信揣在怀里,强忍忧伤,坚持演完了最后几本戏。等他急急忙忙赶到家中,不幸可怜的孩子已经咽气。他悲痛欲绝地掩埋好爱子,又匆匆赶班唱戏,为生活奔忙去了。他回望爱子新坟,吟成一绝:“儿夭三日是端阳,悔恨无聊涉河塘。遥望堤畔平平冢,伤心泪洒汨罗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加工“拿手戏”</p><p> 李筱凤的拿和戏《空城计》(饰孔明),深得恩师丁爱田的真传。但他并不固步自封。原来传统的演法,即在三次闻报“司马懿兵临西城”后,有一个猛甩胡须的动作。这个动作主要表现诸葛亮的焦急和指挥上失策的内疚,但与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很不相称。胡子功越好,与人物相去就越远。1952年,参加省首届汇演演出此剧后,专家们给他指出了这个问题,经过细心揣摩,他便毅然改成:闻报后,身子微微一震,右手执扇护于胸前,左手姜形指理髯。这几个动作紧扣在一个“惊炸锤”上,随着两下“干签子”的重击,他眼珠急速转动,轻撜鬓髯,鬓髯飘然跃上两肩;然后将头微微一点,作出“空城计”的决断,缓缓地摇动羽扇,部署行动。这样,就把诸葛亮临危不乱,内紧外松的心理状态刻划得淋漓尽致。</p><p> 城楼一段戏,唱词文采较差,词意也欠完整,唱腔较之京剧亦感逊色。李筱凤在修改唱词后,便买来马连良和余叔岩的唱片,反复聆听,仔细品味,根据巴陵戏传统唱腔的特点和自己的嗓音条件,他吸取了余派的韵味和马派的部分花腔,溶于他那低回苍劲,幽雅神传的李派唱腔之中,1956年灌成唱片,全国流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铸造“活海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打差算粮》是巴陵戏传统剧目,写明代嘉靖年间,淳安县令海瑞,为民请命,怒打上差,与国公徐建楚斗智斗勇的故事。1957年,李筱凤根据仅有六百多字的残本,整理改编,自导自演,使绝迹舞台五十多年的这个戏,重放光彩,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被人们誉为“活海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此剧中的海瑞,是老生的白口、官衣身法戏。传统演法,端庄斯文,人物性格不够突出。他既继承传统技法,又大胆突破,刻意求新,运用唱、念、做等多种技巧,将巴陵戏内八功与外八功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官衣身法小巧文静与蟒靠身法开阔庄重的界限,借鉴丑角道白的机趣幽默,注重人物的神韵气质表现,塑造了海瑞这个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艺术典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打差》中,他演海瑞怒打上差熊鲁,着眼点不放在熊鲁谩骂朝延命官,侮辱海瑞人格上,而注重对狗仗人势的熊鲁目无法纪,殴打百姓,与徐建楚主纵奴刁,不恤民艰的无比愤慨。海瑞为陈述灾情,修具禀贴时,闻门人二次来报:上差咆哮公堂,辱骂海瑞。他并不介意,仍沉浸在对徐横征暴敛的愤懑之中,继续奋笔疾书。写毕,将笔往上一甩,笔在空中舞一圈后,不偏不依准确的落在笔架上。及至熊鲁冲上堂来,嘲讽谩骂。他仍不惊不怒,婉言陈情。当熊以回禀国公、去其官职恫吓海瑞时,他只是镇静地轻推纱帽,蔑视熊鲁一眼,冷笑三声。直到熊无视国法,夺去衙役手中的“大刑”责打百姓,他才忍无可忍地抖动纱帽翅和胡子,急步冲下公案,夺回“大型”护住百姓,然后猛一回身,圆睁怒目直逼熊鲁,以熊鲁擅摘官印为由,升堂打差。这里有段南路散板,他运用停顿和连续交替加强节奏的手法,唱得气足韵满,斩钉截铁。将海瑞爱憎鲜明的性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算粮》一折,传统本的戏较平谈,表演上又过份拘泥于人物身份地位的悬殊和生行官衣身法小巧文秀的束缚。以至拘谨单薄。他根据改本,重点演海瑞不怕丢官,不怕杀头的斗争精神。海瑞与徐老帅几经论战,海瑞节节胜利,步步紧逼,致使傲慢专横的徐建楚暴跳如雷,强令削去海瑞官职。他神情若定,冷峻的脸膛闪过一丝愠怒,用“冲冠发”的特技,将散发猛然直竖冲落纱帽。继而徐命武士架起刀门,并亮出尚方宝剑。这时,他双手慢理鬓髯,微睁怒目,迸发出一长串冷笑。接着,从袖筒内取得算盘,随手抛起,顺势接住,轻松而习惯地一晃,将算盘珠摇匀定盘,开始算粮。算粮的长段道白,他运用传统的浮沉吞吐和喷口技巧,并揉进丑角的机趣幽默,时而据理力争,振振有词,时而举例规劝,侃侃而谈,说得疾徐有致,刚柔得体。最后,在揭露徐虚报战功,欺瞒圣上时,他瞪着威慑灼人的双眼直逼徐建楚。这下触到了徐的隐痛,徐拍案震怒,即令将海瑞推出斩首。他神情自苦地一掸“水发”,眉字间掠过一丝轻蔑的笑容,慢步从容下场。最后,通过百姓们和海瑞的不懈斗争,终使外强中干的徐老帅屈服,不但免除淳安县三千血绩银两,反拨银三万,白米一仓,赈济灾民。海瑞接过批文,他左瞧右看,念而无声,用挑战的目光斜睨了一下熊鲁,脸上泛起胜利的微笑,继而纵情放声大笑,不仅将盛气凌人的熊鲁尽情奚落,也使不可一世的徐国公狼狈不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死盼复兴</p><p> 李筱凤只读过两年私塾,15岁便随叔父李庆坤学艺。可他一直坚持在实践中刻苦学习,努力提高文化水平。由于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不仅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而且还能提起笔来搞创作。他整理、改编了《九子鞭》、《打差算粮》、《审剌客》、《白罗衫》等传统剧目,创作、改编了现代戏《一家人》、《躲风亭》和历史剧《何腾蛟》、《卧薪尝胆》。《九子鞭》和《打差算粮》参加省汇演获奖后,由湖南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何腾蛟》是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演出获奖后,由《湖南文学》发表。他是20世纪50年代“文艺岳家军”的旗手。他没有专门学过音乐,通过刻苦钻研,切磋琢磨,创作、改编了“北尾调”、“南一字板”、“巴陵高腔”等十多种曲调,丰富了巴陵戏音乐,为巴陵戏表现现代生活作出了贡献。他嗓子不好,但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开创了低回苍劲、韵味绵长的李派唱腔,灌制了《空城计》、《收姜维》等十张唱片,全国播放,扩大了巴陵戏的影响。他悉心钻研角色,死扣人物,活用程式,塑造了孔明、海瑞、何腾蛟、松爷爷、马老四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 息,他还在为巴陵戏的复兴而大声呼号!</p><p> 1975年春,他落实政策从铸锅厂调回剧团还不到一年,却不幸患上了严重的冠心病,正在住院治疗。正在此时,湖南省“地方戏移植样板戏汇演”将在长沙举行,领导上决定安排他去参加。闻听此讯,他是乐不可支,因为这是向老书记毛致用反应巴陵戏情况的绝好机会。医师却警告他:“你的病,就像亮着的灯泡,电压正常没啥问题,若稍有波动,乌丝烧断,灯就灭了!”但医师经不住他的软缠硬磨,终于同意他怀揣急救药品,扶病前往长沙。2月19日,他在汇报材料中写道:“巴陵元气大伤,已在青黄不接。领导如果不管,剧种肯定会灭。”2月21日晚,他将所有情况综合成文,准备第二天面呈省委。由于过度疲劳和兴奋,文未终篇,笔犹在手,不料冠心病陡发,他蜷缩床头,一只手刚刚触到装有急救药的口袋,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4.6.9.</p><p><br></p> <p>【李筱凤先生代表作】</p> <p>《一家人》李筱凤饰老成</p> <p>《九子鞭》1956年湖南出版社出版</p> <p>《打差算粮》195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p> <p>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让我们谨向以“一代宗师”李筱凤为代表的巴陵戏老艺术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缅怀!</p><p><br></p> <p>传承巴陵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p> <p>1970年~1972年的我们</p> <p>1979年的我们</p> <p>2017年的我们</p> <p>《打差算粮》</p> <p>《九子鞭》</p> <p>《何腾蛟》</p> <p>星星之火正在燎原……</p> <p>而今,巴陵戏已属湖南省岳阳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巴陵戏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和地方剧种成型、发展的宝贵资料。</p><p>2006年5月20日,巴陵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4。</p><p><br></p><p>今天,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日子,让我们一起缅怀恩师,向恩师致敬!</p><p><br></p><p><br></p><p><br></p><p><br></p> <p>先生已去,经典永留人间</p>